商鞅《商君书》“人性本恶”为什么与后来宣扬“性本善”对立冲突?

大马哈鱼12


在本人看来,这要从法家和儒家的思想主张来追根溯源,进行比较。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所以要用严苛的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商鞅提出,要想使国家稳定,就要建立法、术、势相结合,权利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点很符合秦统一六国的政治需求,所以法家思想成为秦国,乃至秦朝的统治思想。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所以“仁”字就是儒家思想主张的核心。普通人要“仁者爱人”,为君者要实行“仁政”。同时“性相近,习相远”,儒家也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过于严苛的刑罚必定导致民众的反抗,要使天下太平,就要以礼为主,以刑为辅,礼法并施。所以儒学在学者们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改良创新之下,成为中国2000多年的指导思想。

对人性善恶认识的冲突,导致了儒法两家思想主张的大相径庭。

在笔者看来,笔者更信服道家的哲学思想。万物皆有两极,人性也是善与恶的结合体。我们要通过后天学习,以善制恶,成为更好的人。





小说者


大家好,我是喜欢先秦史的胖关。《商君书》里面主要写了秦国在内忧外患、岌岌可危的状态下如何快速富国强兵,商鞅只是为秦孝公提出了如何驾驭人民,加快粮食生产,保障军需,对人性善恶没有讨论。

《商君书》在秦国极端危险条件下,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从以下几点使人民的生产最大化:

一、重农抑商

严重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民只能从事农业生产,对商业行为及力抵制和打压,认为商业行为属于投机倒把行为,农民只要积极投身粮食生产,就会被尊重和奖励。

二、限制迁徙

农民被限制在土地上,发令不允许农民随意走动或者去国外旅游观光。所有人与政府的命令和口径一直,生产粮食是当务之急,没时间让你去玩。只要人口不流动,就没有了交集,没有了攀比,老老实实搞生产。

三、限制言论和思想

农民只有一种生活模式那就是生产劳作,不要与别人讨论与生产无关的话,也不要再去学习什么新的文化,不需要你有新的见识见闻,有文化反而不易被统治者管理。

我觉得其实真正的焚书坑儒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农民被按死在土地上,不需要学习任何文化知识,更不需要思想开放,百家争鸣。

耕战始终贯穿在《商君书》中,持续不停的耕作生产粮食,就为不休的作战储备了大量必备物资。而大战来临之时,全国农民一呼百应涌上战场,为了爵位和地位抢着与敌人拼命,能不胜吗?

《商君书》被后世人看做驭民术,被其他帝王看做成“帝王心术”,用来统治人民,驾驭人民,加强皇权,也不无道理。


胖关生活记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商君书》里并没有人性本恶的说法!不相信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一下看看!本人手里纸质版的有高亨版的《商君书注译》,和董昕、石磊版的《商君书译注》,以及电子版蒋礼鸿的《商君书锥指》。

反正我在这些版本的《商君书》中并没有看到所谓的“人性本恶”的论调。当然,《商君书•错法》中提到了“人生而有好恶,故民可治也”,还有“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这些论点无疑属于“人情论”。

不单单《商君书》是人情论,韩非子里也是大同小异的,《韩非子•八经》讲道:“凡治天下,必因人情”。再比如《管子•禁藏》当中也有“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总而言之,中国法家都是人情论而非性恶论。

而儒家的“性善论”却是有根据的,《孟子•告子上》有说道:“人性之善也,尤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可以看得出,孟子认为人性之‘善’是绝对的。

但是同是儒家学派的荀子却不是这个看法,《荀子•荣辱》中讲道:“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荀子的观点普遍不为孔孟一派的认可,以至于许多人不把他归类于儒家。

事实上无论性恶论(包括西方的‘原罪’理论)还是性善论都是两末之异,是不可取的!王阳明在离世之前教给他的弟子几句心学的口诀里面就把人性的根本概括在里边了。叫做——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大秦魂的微博


【艺文杂记】很高兴与大家分享个人观点:

关于人性本恶

说到“人性本恶”就不得不提到战国末期的一位大儒,荀子,赵国人。虽然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但他有两个出名的弟子,韩非和李斯却是法家学派代表人。所以后人也有人把荀子划为法家学派,说法不一。

其实性本恶的思想是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中,提出的创新理论,他提出人性本恶,否定了人天生的道德观念,而要注重后来的培养和教育,来影响人的道德观念。

商鞅与荀子关系

虽然二人生活的年代相差了近百年,但是有研究称荀子受到了商鞅学派法家思想的影响,但其思想却以儒学为基础。

所以,或许是荀子借鉴了商鞅学派的性恶论,与儒家思想进行了融合,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展和扩充。

这么看来,荀子的徒弟,划为法家也并不是没有出处的。

性恶论与性善论,商鞅与孟子

为什么性恶论到了荀子这就变得更加受人关注呢,那正是因为儒家二圣之一的孟子提倡性善论,本来是一家,都是儒家,出了相互矛盾的辩证理论,就使荀子火了起来。

孟子与商鞅虽然差了二十多岁,但生活基本处于同一个时代,所以性恶论与性善论也基本是在同一时期产生的,只不过性恶论产生在法家,性善论产生在儒家。

所以,既然是两家之言,有冲突也是正常的,百家争鸣嘛。当然,后来荀子把两家冲突的言论又进行了整合发展,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也加速了文化思想的相互融合。

非常感谢您看到了这里,【艺文杂记】会持续在此领域更新不成熟观点,期待与大家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欢迎关注,并参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