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耳朵,治大病——神奇的中醫耳穴療法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耳朵上貼著數塊白色的小膠布,其實, 這是傳統中醫裡面的特色療法——耳穴療法

耳穴,顧名思義就是分佈在耳朵耳廓上的穴位。耳穴就分佈在耳廓的皮膚上,本質上是全身各部位的器官、組織分佈在耳廓的信息點。耳廓信息點上既有人體相關部位的生理信息,也有人體相關部位的病理信息。例如,十二指腸發病在耳廓十二指腸的信息區(點),就會出現多種病理反應,主要表現為:壓痛、敏感、皮膚電阻變低,有的還會出現皮膚顏色、形態的改變。合理刺激這些信息點,通過信息傳遞,可以祛病健身,這就是“耳穴療法”,屬於“全息療法”範圍。

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針刺、埋針、放血、耳穴貼壓、磁療、按摩等。

小耳朵,治大病——神奇的中醫耳穴療法

一、耳穴的探尋方法

1、壓痛法:

在耳穴附近用探針或毫針柄以輕、慢而均勻的壓力尋找壓痛點,若出現數個壓痛點,應選取壓痛最明顯的一點。難以分辨時,可用手按摩耳殼後再尋找,就能找出最明顯的壓痛點。

2、良導法:

是用耳穴探測器在耳殼上探查電阻較低的良導點。

3、肉眼觀察法:

在耳殼上有時可出現變形、變色、脫屑、小紅點、小黑點、小水泡等反應,可作為選取耳穴的參考。

1、取穴原則

  1. 按病變部位取穴:如胃痛取胃,腰痛取腰椎。
  2. 按西醫病理機制取穴:如月經不調取內分泌。
  3. 按中醫髒象辨證取穴:如皮膚病取肺(肺主皮毛),耳病取腎(腎開竅於耳)。
  4. 按耳穴作用取穴:如高血壓取降壓點,喘息取平喘。
  5. 取穴要少而精,一般取同側,少數取對側或雙側。每次取穴3~5個,為了加強療效,必要時可一穴多針或行斜刺透穴等。

2、操作方法

1.選好穴位,常規消毒。

2.一手固定耳,一手持針垂直刺入,捻轉進針,深度以刺穿軟骨而不穿透對側皮膚為宜。多數病人進針時有痛熱感(或酸、麻、脹、重)。操作時要準確而迅速。

3.一般留針15~30分鐘,慢性病可留針1~2小時或用埋針法。治療關節疾患時,每隔5~10分鐘捻轉一次,同時活動患部關節,以增強療效。

4.目前也有耳針強刺激不留針的做法。即採用連續捻轉的手法,主穴捻轉40~60秒,配穴捻轉30~40秒,頻率每分鐘100次,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5.起針時,用酒精或碘酒棉球按壓針眼。

6.療程和針刺間隔時間,視病情而定。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7~10次為一療程,休息3~5天再進行下一個療程。

7.對某些慢性病或發作性疾病,為了起到持續刺激作用,以鞏固療效,可採用耳穴埋針方法。即用撳釘樣或鋼圈樣皮內針,刺入耳穴後,用膠布固定。埋針後,囑咐病人定時按壓加強刺激,可增強療效。埋針時間一般1~2天。

3、注意事項

貼壓耳穴應注意防水,以免脫落。

夏天易出汗,貼壓耳穴不宜過多,時間不宜過長,以防膠布潮溼或皮膚感染。

如對膠布過敏者,可用粘合紙代之。

耳廓皮膚有炎症或凍傷者不宜採用。

對過度飢餓、疲勞、精神高度緊張、年老體弱、孕婦按壓宜輕,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強刺激,習慣性流產者慎用。

根據不同病症採用相應的體位,如膽石症取右側臥位,冠心病取正坐位,泌尿繫結石取病側在上方的側臥位等。

三、中醫耳穴療法的特點

中醫耳穴療法的特點:適應證廣、療效迅速;簡便易行、花費低廉;副作用少、經濟實用、易學易懂、預防疾病、有助診斷。

關注“阿鵬少爺”,每天學一點中醫養生知識,給您的身體做個檢查,帶給您一生平安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