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耳朵,治大病——神奇的中医耳穴疗法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耳朵上贴着数块白色的小胶布,其实, 这是传统中医里面的特色疗法——耳穴疗法

耳穴,顾名思义就是分布在耳朵耳廓上的穴位。耳穴就分布在耳廓的皮肤上,本质上是全身各部位的器官、组织分布在耳廓的信息点。耳廓信息点上既有人体相关部位的生理信息,也有人体相关部位的病理信息。例如,十二指肠发病在耳廓十二指肠的信息区(点),就会出现多种病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压痛、敏感、皮肤电阻变低,有的还会出现皮肤颜色、形态的改变。合理刺激这些信息点,通过信息传递,可以祛病健身,这就是“耳穴疗法”,属于“全息疗法”范围。

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

小耳朵,治大病——神奇的中医耳穴疗法

一、耳穴的探寻方法

1、压痛法:

在耳穴附近用探针或毫针柄以轻、慢而均匀的压力寻找压痛点,若出现数个压痛点,应选取压痛最明显的一点。难以分辨时,可用手按摩耳壳后再寻找,就能找出最明显的压痛点。

2、良导法:

是用耳穴探测器在耳壳上探查电阻较低的良导点。

3、肉眼观察法:

在耳壳上有时可出现变形、变色、脱屑、小红点、小黑点、小水泡等反应,可作为选取耳穴的参考。

1、取穴原则

  1. 按病变部位取穴:如胃痛取胃,腰痛取腰椎。
  2. 按西医病理机制取穴:如月经不调取内分泌。
  3. 按中医脏象辨证取穴:如皮肤病取肺(肺主皮毛),耳病取肾(肾开窍于耳)。
  4. 按耳穴作用取穴:如高血压取降压点,喘息取平喘。
  5. 取穴要少而精,一般取同侧,少数取对侧或双侧。每次取穴3~5个,为了加强疗效,必要时可一穴多针或行斜刺透穴等。

2、操作方法

1.选好穴位,常规消毒。

2.一手固定耳,一手持针垂直刺入,捻转进针,深度以刺穿软骨而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宜。多数病人进针时有痛热感(或酸、麻、胀、重)。操作时要准确而迅速。

3.一般留针15~30分钟,慢性病可留针1~2小时或用埋针法。治疗关节疾患时,每隔5~10分钟捻转一次,同时活动患部关节,以增强疗效。

4.目前也有耳针强刺激不留针的做法。即采用连续捻转的手法,主穴捻转40~60秒,配穴捻转30~40秒,频率每分钟100次,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起针时,用酒精或碘酒棉球按压针眼。

6.疗程和针刺间隔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7~10次为一疗程,休息3~5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7.对某些慢性病或发作性疾病,为了起到持续刺激作用,以巩固疗效,可采用耳穴埋针方法。即用揿钉样或钢圈样皮内针,刺入耳穴后,用胶布固定。埋针后,嘱咐病人定时按压加强刺激,可增强疗效。埋针时间一般1~2天。

3、注意事项

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

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如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

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孕妇按压宜轻,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根据不同病症采用相应的体位,如胆石症取右侧卧位,冠心病取正坐位,泌尿系结石取病侧在上方的侧卧位等。

三、中医耳穴疗法的特点

中医耳穴疗法的特点:适应证广、疗效迅速;简便易行、花费低廉;副作用少、经济实用、易学易懂、预防疾病、有助诊断。

关注“阿鹏少爷”,每天学一点中医养生知识,给您的身体做个检查,带给您一生平安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