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在位九年為大唐帝國打下堅實基礎,卻為何無人頌揚?

唐高祖李淵在位九年為大唐帝國打下堅實基礎,卻為何無人頌揚?

提起唐朝這個中國古代最鼎盛的朝代,我們大多都會想到:唐太宗“貞觀之治”、一代女皇“武則天”、唐玄宗與楊貴妃、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等……在我們滔滔不絕地列舉我們所瞭解的唐朝時,一個最不應該被遺忘的人物卻被我們遺忘了。這個人就是唐帝國的創始人——唐高祖李淵。

作為一個朝代的開國君主,秦始皇、漢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宋太祖…… 無一不被歷史頌揚,大書特書。只有唐高祖李淵,不僅沒有人歌頌他,有些史書還貶低他。難道唐高祖真的就是歷史記載的那樣一事無成嗎?

唐高祖李淵在位九年為大唐帝國打下堅實基礎,卻為何無人頌揚?

李淵,字叔德。是十六國時期西涼的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追封唐國公,父親李昞是北周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姐,家世十分顯貴。

史書中曾記載:高祖“少神勇 ” , “及長,調倪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 眾”。居隋世 , “歷試中外,素樹恩德”, “接待人倫,不限貴賤,一面相遇,十數年不忘。山川衝要 , 一覽便憶” 。由此可以看出,作為一個富N代,李淵精明果敢、禮賢下士,實屬難能可貴。

太原起兵,開創大唐盛世!

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禮部尚書楊玄感叛亂。

大業十二年,全國義軍蜂起形成三支主要的起義軍。

大業十三年(617)五月,李淵於太原起兵;八月,李氏父子正式宣佈反隋;十一月,李淵佔領長安。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稱帝,國號唐。

我們可以看出,從李淵起兵到長安稱帝,前前後後總共用了一年時間。而這樣一場迅雷不及掩耳的勝利在史書上卻是這樣記載的:《舊唐書·高祖紀》 雲: “太宗與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 新唐書·高祖紀》說: “世民與晉附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己決,高祖未之知。 ”寥寥數語,將晉陽起兵的功勞全部歸於唐太宗李世民,而把李淵打扮成了一個碌碌無為、暮氣沉沉、胸無大志的暮年老者,只是迫於無奈才參加了反隋大業。

而真正的李淵到底是怎樣的形象呢?作為太原留守,李淵雄踞一方;作為皇親國戚,他有著常人所不及的聲望地位;再加之此時他已經年過半百,有著豐富的政治軍事經驗。上述種種,皆可以證明李淵才是太原起兵當之無愧的領袖人物。

唐高祖李淵在位九年為大唐帝國打下堅實基礎,卻為何無人頌揚?

溫大雅曾記載:李淵“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 。舉兵謀反後,李淵當機立斷下令奪取隋軍兵力薄弱的長安地區。在入關途中,李淵一方面救濟貧民,廢除隋朝的苛政,另一方面,他又積極拉攏各地豪傑,隨才授官,,贏得了關隴集團和山東貴族的支持。而現代史學研究也為這位帝王洗了白,他們認為:是李淵策劃了太原起兵,也正是他的統領才使唐軍奪取了勝利。而當時才十幾歲的秦王李世民不僅在叛亂中只起到了次要作用,甚至在王朝建立過程中的貢獻並不多於太子李建成。

唐朝大一統的完成——“武德之治”是“貞觀之治”不可撼動的基石!

唐朝建立之初,百廢待興,地方割據勢力蠢蠢欲動。唐高祖運籌帷幄,僅僅五年,便基本統一了全國:武德元年,平薛舉,得隴右;二年,敗李軌,獲河西;三年,敗劉武周,佔山西;四年,擊竇建德,逼降王世充,得河南河北。平蕭銑、汪華,南方悉定;五年,全國基本統一。

統一全國後,唐高祖吸取隋亡的教訓提出了“安集黎元,與之休息” ,布茲寬惠,務從簡靜”的施政方針:勸課農桑、恢復生產;實行均田,鼓勵農民遷徙墾荒(太宗年間繼續實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製,減輕賦稅。

在中央政府的運作中,唐高祖基本承襲了隋代所用的三省制度:中央置三公六省一臺九寺、將作監與國子學及十四衛府。地方分州縣兩級,緣 邊衝要地區設都督府。

軍事上,沿襲西魏北周時的府兵制度。這支強大的府兵軍隊,在唐太宗時達到鼎盛。

選官用官制度上,唐高祖一方面實行隋朝開創的科舉制度,為寒門子弟打開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大門。另一方面,也允許“門蔭入仕”的存在,這雖然與“科舉取士”背道而馳,但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以依靠關隴集團和山東貴族為前提),“門蔭入仕”滿足了大地主參與政治的普遍心理,調和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不失為是一種兩全之策。

唐高祖李淵在位九年為大唐帝國打下堅實基礎,卻為何無人頌揚?

任用賢人,開盛世先河!

縱觀歷史,英明的領導者往往都有著這樣一個共同的特點:求賢若渴,虛心納諫。唐太宗李世民在這方面可以說做到了極致,但是我認為吧,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從他老爹身上遺傳下來的。

李淵所用之人,除了自己陣營裡,還包括敵對集團中的人才。李淵深知“英雄不問出處”的道理,即使是曾經的敵人,只要有才,他一概既往不咎。如隋朝左武候大將軍屈突通、隋朝馬邑郡丞李靖。包括後來貞觀時期的李績、秦叔寶、程知節、薛萬徹、魏徵、王硅、溫彥博、劉泊、岑文本、高季輔、于志寧、顏師古,都是李淵從敵對政治集團中選拔而來的。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武德年間,擔當高祖之鏡的人非李綱和孫伏伽莫屬了。尤其是這孫伏伽,雖然官小,但是脾氣大。每次進諫都是直擊要害,一點不給皇帝面子。後來太宗朝的魏徵也是沿襲了這一風格。而高祖不僅不生氣,還大加讚賞他,在官員考核中還給了他第一名。高祖還下令說:四方州鎮,皆陳直言,不得極筆阿諛。

一個唯才是舉、虛心納諫的帝王,怎能是一個無所作為整天只知道吃喝享樂的碌碌無為之輩呢?

唐高祖李淵在位九年為大唐帝國打下堅實基礎,卻為何無人頌揚?

臣服突厥,究竟是誰的錯???

而最最讓唐高祖被後世詬病的就是“臣服突厥”一事了。“想我泱泱大國,竟然向一個少數民族俯首稱臣,真是丟人啊!”抱著這樣一種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形容的心態,唐高祖又多了一條罪狀。

而根據現代史學研究表明:是李世民力主向突厥稱臣的。《大唐創業起居注》中記載,太原起兵時,李世民一手操辦稱臣之事。武德七年,李世民反對遷都山南,並與入侵的突利可汗結拜為兄弟。

哎!這都是什麼敗家兒子啊,自己作的孽,平白無故地讓自己老爸背了一千多年的鍋。

唐高祖李淵在位九年,鼓勵生產、體恤民情、發行開元通寶、頒佈《武德律》。他的統治,從任何現實標準來衡量,都算的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這位最被中國史書貶低的皇帝,他為盛世大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無論是從行政、軍事、經濟方面來看,唐高祖李淵都稱得上是一代明君、一代賢主。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斬殺太子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淵退位,為太上皇。

貞觀九年,高祖病逝,享年69歲,諡號太武皇帝,葬於獻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