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之殇:第一次世界大战

15世纪以来,居住着许多塞尔维亚人的波斯尼亚省一直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在1878年却被已经是世界列强的奥匈帝国单方面强行吞并,这引起塞尔维亚人强烈的仇奥情绪。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族学生普林西普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开枪打死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普林西普是黑手党成员,这个组织目标是南斯拉夫的统一和从奥匈帝国统治下独立出来。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引起一系列强烈反应,最终演变成全面战争。奥匈帝国发出通牒,要求塞尔维亚采取行动惩罚肇事者,当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没有做到时,进而对塞尔维亚宣战。由于种种集体协定防御条约和复杂性的国际结盟关系,在数周内主要欧洲列强纷纷卷入战争。

一战最本质的原因“斐迪南大公被刺杀”,但是这是一个战争正当性的借口,一次大战前英国垄断原材料市场,当时的印度、澳大利亚甚至世界1/4的人口都在大英帝国殖民地贸易体系之内。而美国有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而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当时德国和日本国内市场狭小而无法发展,最终便选择扩张。自由贸易理论的观点认为,如果在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实行无条件的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取消管制和关税,就不会有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一战前使用古典金本位制,英镑是当时的世界货币,直到一战结束后英国因为巨大战争开支而黄金外流,最终英镑遭到挤兑,使得美元逐渐取代英镑的霸权。

战火之殇:第一次世界大战

18世纪中叶,德意志地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十数个大小不一的日耳曼人小邦国组成的“日耳曼邦联”,分裂造成德国国内市场经济无法发展(因为各邦关卡、课税重重,商品无法自由流通),在欧洲大陆也无法与其他列强鼎立,故其中的最具实力的第二大邦普鲁士为了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进而与奥地利,法国等列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便领导日耳曼邦联,于公元1870年奥托·冯·俾斯麦诱发法国开战并击败法国。在这场战争中法国大败,御驾亲征的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大获全胜,后乘势率各邦国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德意志帝国。法国战败后,被逼签下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所开出条件非常苛刻的和约:《法兰克福条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普军在收齐赔款前,可驻军于法国。此外,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的登基大典于法国的凡尔赛宫举行,这大大羞辱了法国,挑起德法两国之仇恨。战后法国复仇主义盛行,亦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主因。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奥匈和俄国的利益冲突源于巴尔干半岛,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俄国在保加利亚的势力大大被夺;而奥匈则在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两地取得保护权,这令俄国大为惊慌,俄国试图以支持塞尔维亚以对抗奥匈帝国的扩张。此后,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亦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

战火之殇:第一次世界大战

普法战争后,德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采取结盟政策,以孤立法国。他本来让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及俄罗斯帝国结成三帝同盟,可是后来在1878年柏林会议上,俄国因巴尔干半岛问题,而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1879年德国选择与奥匈缔结秘密的德奥同盟。此外意大利在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让法国在1881年兼并该地。为了争取支援,意大利、德国和奥匈帝国结盟,是为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德奥同盟后,十分不满。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可是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维持俾斯麦定下的同盟制度,任由条约终止,而选择只与奥国为盟。法国向俄国提供资本,实现其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下军事同盟,是为法俄同盟。

英国鉴于法国在埃及、俄国在巴尔干日益扩张,威胁英帝国前往远东的贸易航道,故在1887年2月12日和意大利组成《地中海协定》,互相保证维持地中海、亚德里亚海及黑海的现状,而意大利则支持英国在埃及的行动。经德国首相俾斯麦支持下,奥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协定,是为《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同年十二月,英、奥、意三国商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对抗俄国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影响,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不过两次协定没有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故英国并未放弃其光荣孤立政策。直至德国海军日扩,威胁英国的制海权,英国才着手在欧陆寻求盟友。1904年英国终与法国签订《英法协约》,但此协定并非军事同盟,而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定;相对于德奥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无疑是较为松散。不过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中,此协定充分反映英法坚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受到法国鼓励,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其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条约》。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有感德国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是以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遭到暗杀而引起的。

经济及工业化发展催促着当时各国政府争夺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应地及市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国内商人势力兴起,便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法国的既得利益有所冲突,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发加大。

战火之殇:第一次世界大战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更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

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1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乃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之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47万扩张至85万,步兵质素一般,但重炮部队质素全球第一;意大利由20万扩张至35万,而无论步兵和炮兵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响应欧洲局势紧张而把军队数由34,000人扩张至16万。这样一来,加剧了地方区域的紧张感,也从而激化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战争的最终爆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