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为啥输(下)

上次说到俄国与德国各自拉着自己的兄弟开始干架,出门混怎么没点响亮的名号呢?于是以俄国为首的列强组成了协约国与以德国为首的列强组成了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为啥输(下)

前言:施里芬计划

此时的德国早就做好了准备,在战争之前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制定了一套应付法国与俄国夹攻的方案。

施里芬元帅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为啥输(下)


作为目标的肯定是法国,但是,自从普法战争后,法国就怂了,各种修建防线,抵御德军,不过虽然看起来很怂,但是这货在普法战争虽然失败,甚至被抢走了钢铁产地洛林,他的陆军还是很强大的,雄风依旧。

至于俄罗斯吗,虽然这货是欧洲宪兵,拥有六百万常备军,但是战略思想还在冷兵器时代,装备也很落后,可以说是时代变了,他却没变,而且德国在研究重机枪的价值时,不少俄国士兵仍然以绑刺刀的木棍作为武器,而且这货铁路网落后,再加上僵化的动员体质使它的战争动员速度反应极慢,所以德国统帅部普遍认为他需要六到八个星期才能完成战争动员。

所以德国决定利用自己先进的铁路网优先打法国,打败法国,回头在收拾俄罗斯。

但是,德国虽然自己想得很好,但是施里芬将军忘了一点,战场上总有一些客观因素,会导致军队的行军速度发生改变,由于过分强调抓住时间,结果在马恩河战役中,由于一支部队未按时到达,导致法军抓住时机,击败德军,双方因此陷入战壕战。

但是要注意的是施里芬在一战开始前就死了,然而他的继任者虽然沿用施里芬计划,但是做出了很多调整,将施里芬元帅的部署打乱,也是德国失败很重要的原因。

不过施里芬计划本身无错,如果去掉坑爹的继任者和不清醒的指挥官,说不定德国就能赢了

因为损失三十万大军,德国士兵只能泪望巴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为啥输(下)

后语:坑爹的队友

德国的主要队友有俩个,一个奥匈帝国,一个意大利,当你看到意大利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德国必输,一战时,意大利更绝,刚开战就投入了敌人怀抱。

至于奥匈帝国吗,简单来说就是欧洲病夫,徒有其表,在普奥战争中,伤其国本,一直到一战时,奥匈帝国还没有恢复过来,再加上此时的匈牙利已经半独立了,加上奥匈帝国是个多民族主义的国家,甚至军官与士兵的语言不能互通。

其实多民族这个特点导致了一件事,没钱,因为国家财政部要和匈牙利扯皮,而且必须要给内部各个民族输血,这就导致了奥匈帝国无法适应武器消耗战,兵役制度转向义务兵制,再加上军队内部也取消了贵族特权,直接导致了军队素质大幅度下滑。

装备火力干不过刚打完巴尔干的塞尔维亚,你就不用想他为什么打不赢装备同样落后的俄罗斯了,有这样的队友,神仙都赢不了哦。

下一期我们来讲讲二战德国的复仇之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