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為啥輸(下)

上次說到俄國與德國各自拉著自己的兄弟開始幹架,出門混怎麼沒點響亮的名號呢?於是以俄國為首的列強組成了協約國與以德國為首的列強組成了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為啥輸(下)

前言:施裡芬計劃

此時的德國早就做好了準備,在戰爭之前由德國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制定了一套應付法國與俄國夾攻的方案。

施裡芬元帥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為啥輸(下)


作為目標的肯定是法國,但是,自從普法戰爭後,法國就慫了,各種修建防線,抵禦德軍,不過雖然看起來很慫,但是這貨在普法戰爭雖然失敗,甚至被搶走了鋼鐵產地洛林,他的陸軍還是很強大的,雄風依舊。

至於俄羅斯嗎,雖然這貨是歐洲憲兵,擁有六百萬常備軍,但是戰略思想還在冷兵器時代,裝備也很落後,可以說是時代變了,他卻沒變,而且德國在研究重機槍的價值時,不少俄國士兵仍然以綁刺刀的木棍作為武器,而且這貨鐵路網落後,再加上僵化的動員體質使它的戰爭動員速度反應極慢,所以德國統帥部普遍認為他需要六到八個星期才能完成戰爭動員。

所以德國決定利用自己先進的鐵路網優先打法國,打敗法國,回頭在收拾俄羅斯。

但是,德國雖然自己想得很好,但是施裡芬將軍忘了一點,戰場上總有一些客觀因素,會導致軍隊的行軍速度發生改變,由於過分強調抓住時間,結果在馬恩河戰役中,由於一支部隊未按時到達,導致法軍抓住時機,擊敗德軍,雙方因此陷入戰壕戰。

但是要注意的是施裡芬在一戰開始前就死了,然而他的繼任者雖然沿用施裡芬計劃,但是做出了很多調整,將施裡芬元帥的部署打亂,也是德國失敗很重要的原因。

不過施裡芬計劃本身無錯,如果去掉坑爹的繼任者和不清醒的指揮官,說不定德國就能贏了

因為損失三十萬大軍,德國士兵只能淚望巴黎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為啥輸(下)

後語:坑爹的隊友

德國的主要隊友有倆個,一個奧匈帝國,一個意大利,當你看到意大利的時候,你就應該知道德國必輸,一戰時,意大利更絕,剛開戰就投入了敵人懷抱。

至於奧匈帝國嗎,簡單來說就是歐洲病夫,徒有其表,在普奧戰爭中,傷其國本,一直到一戰時,奧匈帝國還沒有恢復過來,再加上此時的匈牙利已經半獨立了,加上奧匈帝國是個多民族主義的國家,甚至軍官與士兵的語言不能互通。

其實多民族這個特點導致了一件事,沒錢,因為國家財政部要和匈牙利扯皮,而且必須要給內部各個民族輸血,這就導致了奧匈帝國無法適應武器消耗戰,兵役制度轉向義務兵制,再加上軍隊內部也取消了貴族特權,直接導致了軍隊素質大幅度下滑。

裝備火力幹不過剛打完巴爾幹的塞爾維亞,你就不用想他為什麼打不贏裝備同樣落後的俄羅斯了,有這樣的隊友,神仙都贏不了哦。

下一期我們來講講二戰德國的復仇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