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之殤:第一次世界大戰

15世紀以來,居住著許多塞爾維亞人的波斯尼亞省一直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土,在1878年卻被已經是世界列強的奧匈帝國單方面強行吞併,這引起塞爾維亞人強烈的仇奧情緒。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族學生普林西普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開槍打死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普林西普是黑手黨成員,這個組織目標是南斯拉夫的統一和從奧匈帝國統治下獨立出來。薩拉熱窩暗殺事件引起一系列強烈反應,最終演變成全面戰爭。奧匈帝國發出通牒,要求塞爾維亞採取行動懲罰肇事者,當奧匈帝國認為塞爾維亞沒有做到時,進而對塞爾維亞宣戰。由於種種集體協定防禦條約和複雜性的國際結盟關係,在數週內主要歐洲列強紛紛捲入戰爭。

一戰最本質的原因“斐迪南大公被刺殺”,但是這是一個戰爭正當性的藉口,一次大戰前英國壟斷原材料市場,當時的印度、澳大利亞甚至世界1/4的人口都在大英帝國殖民地貿易體系之內。而美國有一個龐大的內需市場,而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當時德國和日本國內市場狹小而無法發展,最終便選擇擴張。自由貿易理論的觀點認為,如果在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實行無條件的開放市場和自由貿易,取消管制和關稅,就不會有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一戰前使用古典金本位制,英鎊是當時的世界貨幣,直到一戰結束後英國因為巨大戰爭開支而黃金外流,最終英鎊遭到擠兌,使得美元逐漸取代英鎊的霸權。

戰火之殤:第一次世界大戰

18世紀中葉,德意志地區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由十數個大小不一的日耳曼人小邦國組成的“日耳曼邦聯”,分裂造成德國國內市場經濟無法發展(因為各邦關卡、課稅重重,商品無法自由流通),在歐洲大陸也無法與其他列強鼎立,故其中的最具實力的第二大邦普魯士為了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進而與奧地利,法國等列強爭奪歐洲大陸霸權,便領導日耳曼邦聯,於公元1870年奧托·馮·俾斯麥誘發法國開戰並擊敗法國。在這場戰爭中法國大敗,御駕親征的法皇拿破崙三世被俘。普魯士大獲全勝,後乘勢率各邦國聯合建立統一的國家—德意志帝國。法國戰敗後,被逼簽下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所開出條件非常苛刻的和約:《法蘭克福條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普軍在收齊賠款前,可駐軍於法國。此外,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的登基大典於法國的凡爾賽宮舉行,這大大羞辱了法國,挑起德法兩國之仇恨。戰後法國復仇主義盛行,亦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另一主因。

巴爾幹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藥庫”,當時巴爾幹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兩次巴爾幹戰爭,並使得奧匈和俄國的衝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奧匈和俄國的利益衝突源於巴爾幹半島,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俄國在保加利亞的勢力大大被奪;而奧匈則在黑塞哥維那、波斯尼亞兩地取得保護權,這令俄國大為驚慌,俄國試圖以支持塞爾維亞以對抗奧匈帝國的擴張。此後,奧匈和俄國的衝突加深,亦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

戰火之殤:第一次世界大戰

普法戰爭後,德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採取結盟政策,以孤立法國。他本來讓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俄羅斯帝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俄國因巴爾幹半島問題,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衝突。1879年德國選擇與奧匈締結秘密的德奧同盟。此外意大利在爭奪北非突尼斯失敗,讓法國在1881年兼併該地。為了爭取支援,意大利、德國和奧匈帝國結盟,是為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德奧同盟後,十分不滿。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係,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再保險條約》。可是俾斯麥在1890年下臺後,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維持俾斯麥定下的同盟制度,任由條約終止,而選擇只與奧國為盟。法國向俄國提供資本,實現其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下軍事同盟,是為法俄同盟。

英國鑑於法國在埃及、俄國在巴爾幹日益擴張,威脅英帝國前往遠東的貿易航道,故在1887年2月12日和意大利組成《地中海協定》,互相保證維持地中海、亞德里亞海及黑海的現狀,而意大利則支持英國在埃及的行動。經德國首相俾斯麥支持下,奧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協定,是為《第一次地中海協定》,同年十二月,英、奧、意三國商定共同維持近東現狀,對抗俄國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之影響,是為《第二次地中海協定》,不過兩次協定沒有明確規定英國承擔具體的軍事義務,故英國並未放棄其光榮孤立政策。直至德國海軍日擴,威脅英國的制海權,英國才著手在歐陸尋求盟友。1904年英國終與法國簽訂《英法協約》,但此協定並非軍事同盟,而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定;相對於德奧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無疑是較為鬆散。不過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中,此協定充分反映英法堅定的合作伙伴關係。受到法國鼓勵,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其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條約》。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有感德國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擴張,是以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遭到暗殺而引起的。

經濟及工業化發展催促著當時各國政府爭奪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應地及市場。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鑑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國內商人勢力興起,便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這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法國的既得利益有所衝突,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衝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發加大。

戰火之殤:第一次世界大戰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更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

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1萬;俄羅斯也準備由80萬增加到230萬,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乃全歐之冠,不過其質素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之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47萬擴張至85萬,步兵質素一般,但重炮部隊質素全球第一;意大利由20萬擴張至35萬,而無論步兵和炮兵質素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響應歐洲局勢緊張而把軍隊數由34,000人擴張至16萬。這樣一來,加劇了地方區域的緊張感,也從而激化了各國之間的矛盾,導致了戰爭的最終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