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被淡忘的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上中國人的身影

導語:

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協約國成員的北洋政府,為在戰後談判中贏得一定國際地位為歐洲戰場輸出來14萬名中國勞工。

被淡忘的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上中國人的身影

法國濱海布洛涅,1917年8月12日,中國勞工在英軍軍官的監督下將一袋袋的燕麥裝車


中國勞工旅

中國勞工旅又稱中國勞工軍團,即所謂一戰華工,非戰鬥人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隸屬英軍的一支中國勞工部隊,但也泛指一戰歐洲西線戰場為協約國效命的所有中國勞工。該部隊主要負責為搬運貨物、挖掘戰壕等作業提供勞力。在戰爭期間先後為協約國所僱的中國勞工約共有14萬人(也有說15萬人),其中約10萬人隸屬英軍中國勞工旅、4萬人則歸法軍指揮,另有數百名學生作為翻譯。勞工招募始於1916年,最初是由英法政府在中國通過半官方途徑招募而來,在1917年8月14日中國對同盟國宣戰後,便由中國勞工部官方指揮輸出。一戰結束後,其成員便被陸續送回中國,遣送工作從1918年12月開始,直到1920年9月才徹底完成。


被淡忘的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上中國人的身影

中國勞工在英軍皇家坦克團的中央車間進行維修工作。


招募

一戰期間,西線慘烈的戰鬥使得交戰國都曾經歷過兵員不足的情況。為了能夠騰出更多的士兵送往前線戰鬥,英法兩國都曾在殖民地和中立國家招募勞工代替一般的士兵進行諸如搬運、修路、挖掘等技術含量低的體力勞動。截止一戰結束,除了中國,英法兩國總計還從各殖民地以及印度、埃及和南非招募了大約441000名勞工。中國方面也很願意為英法提供勞工,這樣既可省去派遣軍隊參戰的費用,又能在戰後談判中贏得一定國際地位。

1915年6月,袁世凱心腹梁士詒向英國提議華工計劃,提出中國向英國派出華工,但英國拒絕建議。梁士詒轉而與法國接洽,當時法國人力資源缺乏,亦考慮利用華工,立即接受提議。同年11月,法國陸軍部正式決定實施招募華工計劃,其後任命退役少校陶履德為代表,組織陶履德招工團到中國招募工人。梁士詒則成立惠民公司,承辦招募事誼,與陶履德招工團在1916年5月14日簽約。

1916年5月14日,法國方面與中國簽訂了關於僱傭5萬名勞工的合同。經過了簡單的軍事訓練後,第一批勞工於6月在天津登船,前往法國馬賽。當第一批中國勞工到達法國馬賽港的時候,法國《Excelsior》日報在1916年8月22號的頭版新聞上這樣描述:“這些華工是通過仔細挑選招來法國的。他們大部分來自中國的北方。他們比安南人更加能忍受我們國家的氣候。另外,醫療體檢報告結果認為絕大部分的華工身體健壯,這對我們國家繼續在那兒招工是一個好消息。”英國戰時內閣在1916年批准徵募中國勞工,並將勞工部隊正式命名為“Chinese Labour Corps”,即中國勞工旅。1916年10月31日,英國方面在英屬威海衛設立招募辦事處,由一位在中國生活了28年的前鐵路工程師——托馬斯·J·伯恩負責。

英軍中國勞工旅的兩名指揮官是布萊恩·查爾斯·費爾法克斯上校和R·L·普爾東上校,二人都曾在義和團起義時服役於英軍威海衛團。中國勞工們則主要來自山東省,也有部分來自遼寧、吉林、江蘇、湖北、湖南、安徽和甘肅等地 。第一批英軍中國勞工旅的1088名人員於1917年1月18日從威海衛啟航前往法國,原本的航行路線是經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然後抵達馬賽,但最後計劃被緊急改變為乘船橫跨太平洋,經加拿大後再穿過大西洋抵達歐洲。

服役

至1917年底,中國勞工旅已有5萬4千名勞工在法國和比利時為英軍工作,到1918年11月一戰結束時則增長到了9萬6千人。法國原本計劃徵召5萬人,但最後只得到了4萬名中國勞工,其中1萬人後來轉調到美國。英軍招募的勞工主要負責為前線部隊提供各種低技術含量的支持,包括搬運貨物、建造營房、挖掘戰壕、裝填沙袋、鋪設鐵路、修建公路等,但是也有部分勞工進行了技術含量更高的工作,比如修理軍用車輛,維護火炮等武器。另一部分勞工則被需要勞動力的企業公司招收,例如施奈德公司和雷諾公司,還有的被推薦至港口管理部門。一戰停火半年後,中國勞工旅仍保留有8萬名工人,繼續擔負清理戰場的任務,諸如填埋彈坑、挖掘啞彈、收卷鐵絲網、掩埋屍體等。

勞工旅的司令部位於皮卡第的濱海努瓦耶爾,該地還專門為中國勞工設有醫院和臨時拘留所。在濱海布洛涅、加萊和敦克爾克等法國北部城市都設有中國勞工的營房。工人們住在由士兵守衛的營房裡,每500人組成一支勞工隊,其中25人是承擔管理職責的英國官員。中國勞工每天工作10小時,每週工作6天半,逢中國傳統節日放假。他們每日兩餐,其中包括中國食物。勞工雖然不屬於正規軍隊,但是依然受軍法軍紀約束,平日也要穿著工作制服,與平民區別。勞工制服十分簡陋,除了工號並沒有任何身份標識。

戰爭結束後,大多數勞工都被分批遣返回國,僅有5000至7000人留在了法國,成為日後巴黎華裔社區的前身。

受盡歧視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的中國勞工受到了不公的待遇。這些華工多被直接當做苦力使用。華工的工資一般在每日1至3法郎,低於英軍收入最低等級的士兵。報酬部分發給勞工本人,其餘直接寄給家人。隨行翻譯的報酬和用餐標準比普通勞工相對較高。除此之外中國勞工還被告知不得使用英軍士兵的廁所

,平日也很少能有機會離開營房當地居民交往。曾有計劃將勞工派往英國本土工作,也因為英國工會的極力反對而無果而終。

華工與其他國家的工人時起衝突,與黑人尤其不和,時生械鬥,越南人則與華工齊心對抗黑人。法國人對華工開始時心存猜疑,認為他們是文盲,抽鴉片與酗酒,帶來霍亂和瘟疫華工與法國人也有不少衝突,往往起於華工受法國人的侮辱,華工集體持掍攜石抵抗,或全體罷工法國軍方下令華工凡未持通行證者,不得離開住所;法國北部有不少居民向官方投訴華工,要求把他們調走。由於普遍缺少娛樂活動,賭博便開始盛行,甚至因此發生過流血事件。在英國政府的安排下,基督教青年會的傳教士志願者進駐勞工旅,傳教同時也負責主持工人們的福利及教育工作,頗受歡迎。


被淡忘的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上中國人的身影

幾名勞工表演傳統戲曲娛樂其他勞工和部分英軍士兵,可以看到英國與中國觀眾被一道鐵絲網分開。照片攝於埃塔


傷亡統計

勞工旅並沒有參加戰鬥。根據英國和法國負責徵募人員的記錄,中國勞工旅中有大約2000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死亡,大部分死於1918到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而有些則是敵方襲擊時被殺,或在履行職務時受傷而喪亡。陣亡的中國勞工在法國北部與比利時的大約40處公墓共有2000座墓碑。最大的一處中國勞工公墓位於法國濱海努瓦耶爾,墓地有兩座中國贈送的石獅守護,共有842座為中國勞工設立的墓碑。這些墓碑上都刻有中文墓誌銘,以“流芳百世”、“至死忠誠”、“勇往直前”和“雖死猶生”字樣最為普遍。


被淡忘的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上中國人的身影

中國勞工的墓碑


被淡忘的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上中國人的身影

位於濱海努瓦耶爾的另一個墓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