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和国际银行家们的铁血发迹史——第一次世界大战

打仗就要花钱,越大的战争花钱越多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问题是谁花谁的钱?由于欧美政府没有货币发行权,政府必须也只能向银行家借钱,战争使物资消耗达到燃烧般的速度,战争使交战国砸锅卖铁也要坚持,战争使不惜一切代价的政府不计条件地向银行家融资,战争始终是银行家们的最爱。他们挑动战争,他们资助战争,国际银行家们华丽的大厦从来都是建立在死亡枕藉的废墟之上。

美联储和国际银行家们的铁血发迹史——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斐迪南大公遇刺

1914年6月28日欧洲正统王室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储斐迪南大公来到被奥地利吞并的波斯尼亚视察,被一位年轻的塞尔维亚刺客刺杀。这原本只是一个性质单纯的恐怖组织策划的复仇行为,当时只怕没有任何人会想到这件事竟然成为引爆了一场涉及30多个国家卷入15亿人口,伤亡高达3000多万人的世界级战争的导火索。

自普法战争以来法国与德国成了世仇,当英国不得不从光荣孤立的欧洲大陆政策中走出来时,面临的是德强法弱的局面。德国当时已是欧洲第一强国,若不加以遏制以后势必成为英国的心腹大患,于是英国拉上对德国也颇为忌惮的俄国与法国一起缔结了三国协约,德国则与奥地利结盟欧洲两大对立集团就此产生。

两大阵营不断扩军备战保持着大规模的常备军,各国政府都因此陷入深深的债务泥潭。一项详细的欧洲公共债务收入报告显示,各种债券的利息支出和本金偿付每年高达亿美元,欧洲各国的金融已深陷其中,尽管战争有各种可怕的可能但是比起如此昂贵和不稳定的和平来说,战争或许是一种更值得考虑的选择,如果欧洲的军事准备最终不是以战争来结束,那就必然是以各国政府破产而告终。从1887年到1914年这种不稳定和昂贵的和平僵持着,高度武装但已接近破产边缘的欧洲各国政府仍在怒目相视着。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由罗斯柴尔德家族发展并建立起来的欧洲银行体系向对立的各方提供信贷,全力促成了这种军事对峙。

美联储和国际银行家们的铁血发迹史——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时期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我们都知道战争实际上打的是钱粮,到1914年时很明显欧洲的主要国家都已经不能负担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了。他们虽然拥有庞大的常备军以及现代化的武器系统,但他们的经济却无力支撑巨额的战争费用。恰如俄国大臣在1914年向沙皇的进言中所指出的那样,“作战的花费无疑将超出俄国的有限财力所能负担的,我国势必需要向盟邦及中立国借贷不过代价不菲。如果战争结果对我国不利则战败的经济后果将难以估量,全国的经济将陷于全面瘫痪。即使是战争取得了胜利对我国的财政也极为不利,德国一败涂地后将无力赔偿我国的军费,和约将受制于英国的利益不会给德国经济充分复苏来偿还我们的债务的机会,甚至在战争结束很久以后也不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是无法想象的。如果真的开战也只能是局部的、短暂的和低程度的,可能更像是持续10个月左右的1870年的普法战争。但这样的战争结果只能缓解而无法平复欧洲的对立局面。因此开战的时间就只有在不稳定和昂贵的和平中拖延着,直到大美利坚的美联储成立。

大洋彼岸的美国虽然当时已是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拥有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丰富的资源,但是直到1913年以前仍是一个依赖外债的国家,很少能向国外提供信贷。因缺少中央银行纽约的银行家们难以集中调动全国的金融资源,但银行家的嗅觉天性使得他们对大规模战争兴趣浓厚,战争能够毫无疑问地为银行家带来丰厚的利润。当《美联储法案》通过后国际银行家们立即行动起来,1914年8月罗斯柴尔德在法国的银行就给摩根发报,建议立即组织1亿美元的信贷用于法国向美国购买物资,威尔逊闻讯立即表示反对,国务卿威廉.布莱恩谴责这项贷款为“最恶劣的非法交易”。

美联储和国际银行家们的铁血发迹史——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坦克从此登上了陆战之王的宝座

德国与美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素无过节,当时的美国有大约800万德国后裔约占全国人口的10%,在美国建国之初德语差一点成为美国的官方语言,德裔美国人拥有着不小的政治影响力。美国政府又曾和英国几度交战,所以在战争之初美国政府对英法与德国之间的战争抱着事不关己的观望态度,与热锅上的蚂蚁般的银行家相比美国政府显得冷静和正常得多。当时情况居然是银行家积极主张对德宣战,政府则坚决反战严守中立,这时银行家们想出一个权宜之计,那就是区别对待为协约国提供发售债券而进行的贷款行为与为协约国提供信用来购买美国物资,在银行家们的威逼利诱之下威尔逊只有答应了后者,而随着大选连任时间的逐步到来,威尔逊在参战问题上逐渐向银行家们的立场倾斜。

1913年12月底《美联储法案》通过,爆发世界级别战争的条件终于成熟了。1914年11月美联储正式开始运作。12月16日摩根的左右手戴维森来到英国,与当时英国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商谈美国提供信贷一事。1915年1月1摩根银行与英国达成信贷协议数额为1000万英镑,这在当时对美国而言已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大生意,当时没有任何人能料到最终的贷款总额会达到令人震惊的30亿美元!摩根银行虽收取了1%的手续费但已有3000万美元落入腰包,摩根在战争中吃得盆满钵满。同年3月摩根又与法国政府签订了信贷协议。

美联储和国际银行家们的铁血发迹史——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让山姆大叔及其背后的金融势力赚的盆满钵满

1915年9月考验华尔街是否能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时刻到来了。5亿美元的盎格鲁–法兰西贷款行动正式拉开了序幕,原本坚决反对的威尔逊总统架不住银行家们和内阁成员两面夹击,他的新国务卿罗伯特.兰辛警告说:“如果没有贷款结果将是生产受限,工业衰退资本和劳动力闲置,大规模破产财政危机,民怨沸腾和不满滋生。”威尔逊吓出了一身冷汗只得再次让步,对于这次规模空前的债券出售,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也使出了浑身解数,61家债券承销商和1500多家金融机构加入了发售业务。这是一项极为艰难的任务,特别是向美国中西部推销这些债券就更为困难。因为美国人民普遍认为欧洲的战争与他们没什么直接关系,更不愿意把钱投到欧洲的战火中去,为了打消这种疑虑银行家们大力宣称这些钱会留在美国。尽管采用了种种方法中西部地区也只有一家芝加哥的银行愿意加入华尔街阵营,这个行为立即激怒了当地的德裔储户他们发动了抵制银行运动,到1915年年底仍有近亿美元的债券没有卖出。

当战争打到关键时刻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英国政府宣布将对国民所持有的美国债券的利息收入征税,英国人立刻贱价出售这些债券,英格兰银行很快堆满了美国债券,英国政府立刻让他们的美国代理摩根公司将这些美国债券在华尔街足额出售,美国投资者对本国的债券接受度自然很高,很快30亿美元的债券变了现英国又得到一笔巨款来支撑战事,美国的信贷犹如烈火烹油,战火开始迅速蔓延战争的惨烈程度也急剧上升,仅仅是在马恩河战役中协约国一天就消耗了20万发炮弹。

美联储和国际银行家们的铁血发迹史——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此,英国对美国积累的100多年的债权人地位也随之烟消云散了,英美之间的债权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终于见识了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和后勤系统之下,如果再加上现代化的金融手段,战争将会是何等惨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