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所謂單兵攜行具,是指士兵在作戰、訓練、值勤時攜帶個人裝備用品的制式用具,它能夠提供彈藥、防護裝備、急救和軍需保障品等作戰及生存所需物品的基本供應。 對士兵來說,先進的單兵攜行具不僅能減少體力消耗,還能有效提高戰鬥力。 早期的攜行具 自有戰爭以來,如何將戰士需要的各種裝備帶人戰場就成了人們關心的問題。但在古代,還沒有攜行具這個概念,所有的東西都靠帶子掛在身上。進入二十世紀後,士兵的負載越來越重,身上的零碎越來越多,傳統的攜行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作戰的需要:單兵攜行具誕生後,這一問題才得以改善。 單兵攜行具最大的優勢就是將重量平均分配到人體的各主要承重部位。 這就好比負重一袋糧食,如果馱在背上走,肯定費勁,分散到腰、臀、背等部位攜帶就輕鬆多了。 對土兵來說,最重要的裝備就是槍支彈藥了,因此彈匣包和手榴彈包是攜行具中必不可少的組件。此外,指北針、軍鍬、防毒面具等常用裝備也要以合理的方式攜行,因此攜行具上還要有一些相應的包具。當然,為滿足基本生存的需要,攜行具中還要有水壺套、背囊以容納水壺、野戰食品及各種牛活用品。而為了將各部分組件整合起來,還需要攜行腰帶、揹帶或相應的掛載平臺。

1910年,美軍為步兵配發了M1910 型單兵攜行具,由戰鬥攜行具和生活攜行具(即背囊)兩部分組成,可以算是早期比較現代化的攜行具了。M1910型攜行具用卡其布製成。主要由外腰帶、可以掛在腰帶上的X形揹帶、10個M1903步槍彈匣包、急救包、水壺套(裝M1910型鋁製水壺)、乾糧包及一個長條形背囊(即生活攜行具)組成。攜行具中的揹帶看上去和揹帶褲上的吊帶差不多,主要用途是分擔腰帶上負載的重量,增加揹負的舒適性。此外,如果有人負傷或陣亡,戰友們還可以抓住揹帶把他拖回來。軍官使用的M1910 型攜行具則用一個手槍彈匣包替代了步槍彈匣包,井取消了X形揹帶。按照設計要求,這套攜行具可以負載21.7公斤的物品。不久,美軍又配發了更加優良的M1912/14 攜行具,主要的改進是可以把乾糧包摺疊後放進背囊,並增加了一個工具包。騎兵使用的M1912/14 攜行具則用牛皮製成,並增加了彈藥筒、綁槍帶和一條可以斜挎在身上的子彈帶(用來攜帶更多的彈藥)。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而二戰美軍的步兵戰鬥裝備,脫胎自一戰時期的”M1910裝備組”,其以S腰帶或彈袋式腰帶為主體,搭配附聯結揹帶的野戰揹包,以及各式附掛於腰帶之上的配件組合而成。這樣簡單的設計理念,通過多次實戰考驗,一直沿用到近代美軍的LC2裝備組,才逐漸為「戰術背心」等設計所取代。有趣的是,二戰時最接近戰術背心繫統設計概念的[Assault Vest 突擊背心],當時卻為軍方摒棄、士兵嫌棄;由古思今,不禁令人莞爾。

M1910單兵攜行具的各個組成單位,在二戰期間經過多次改良,變得更加適合戰鬥需求,並能根據不同的單兵武器,組成外型近似、功能各異的裝備組,以下茲就二戰期間最普遍的幾種搭配形式加以說明。

M1步槍裝備組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M1步槍是一般士兵最常且通常是唯一配發到的單兵武器,也因此應其武器需求所搭配而成的單兵裝備組,可說是最典型的呈現方式,其基本組成如下:

M1928 揹包組

此型揹包附有可連接於腰帶上的揹帶,但無法將揹帶取下單獨使用,再加上揹包設計方式呆板,使用上極不方便。二戰中後期便由M1936揹帶與揹包或M1945揹帶揹包組所取代。

M1920/23/36 腰帶式彈袋

此係列腰帶是為攜帶0.30步槍及M1葛蘭特步槍的彈藥所設計,其上共計十個彈袋,每個可容納兩個五發0.30步槍彈橋或八發裝的M1步槍彈倉一個。在腰帶上下兩側設有釦眼,可用來與M28揹包或其他裝備結合使用。

M1924 刺刀

這把刺刀是由M1905刺刀改良而來,但其唯一差別僅在於長度由16英寸縮短為10英寸。M1942問世之後,部分M1905刺刀則在截短之後,搭配前者的刺刀鞘繼續使用,差別在於截短版的血槽延伸至刀尖部位。

刺刀除攜行在腰帶左側之外,還能結合在M1928揹包的左側。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M1910/42水壺組

M1910型的水壺全體採用鋁製,而M1942型則改用大家所熟悉的塑膠水壺蓋,且將水壺本體改為不鏽鋼材質。隨壺附有鋼杯,杯上附有摺疊手柄,方便使用者拿取。水壺套本體以帆布製成,內襯以羊毛,以吊鉤與腰帶結合。早期水壺套的吊鉤車縫固定部位面積太小,在經過劇烈運動後容易撕裂,因此後來在原固定布外加車一塊帆布,以增加其強度。

M1942急救繃帶包

急救包以帆布製成,內裝一個野戰繃帶盒,內容物則依據繃帶盒的形式略有不同。繃帶或由牛皮紙、銅油紙盒或由銅盒所包覆。銅盒包覆者之內除繃帶外,另附有止血消炎用之磺胺粉。

除此之外,擔任破障任務的士兵,會額外攜帶M1936破壞剪。部分士兵也會想辦法獲得本來只有軍官才會配發的M1911手槍,因此也有加掛M1911手槍槍套及彈匣袋的配置方式。

M1卡賓槍裝備組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M1卡賓槍當初是設計給炮兵、後勤補給等非第一線戰鬥單位,以及駕駛、無線電通信兵、軍官等使用,輕量、短小化的設計是企圖取代手槍。它雖然也使用.30口徑的子彈,可是射程及威力都遠不及M1步槍,但又比手槍更具威力,再加上大容量的彈匣設計,使它廣受士官兵的青睞。配發該型槍枝的單兵攜行裝備如下:

M1936 S 腰帶

此腰帶原是用來佩掛手槍,其左側銅釦便是為固定M1911A1手槍之彈匣袋所設。主體為採橫紋織法的帆布材質,配以T字頭公扣與母扣結合,上有三排扣眼,可用來與各式裝備之吊鉤結合。

腰掛式卡賓槍彈匣袋

雙排設計使它可攜帶兩個二十發卡賓槍彈匣。彈袋下方設有兩個釦眼,用以補償其附掛在S腰帶上後所擋住之結合釦眼,方便使用者附加其他裝備。

M1928 揹包組

M1910/42水壺組

M1942急救繃帶包

湯姆森衝鋒槍裝備組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由John T.ThoMpson設計的M1A1湯姆森衝鋒槍,該算是大家最熟悉的二戰代表武器之一了。湯姆森衝鋒槍雖然笨重,但憑藉著強大的火力及可靠性,仍然廣受軍士官兵的喜愛。

M1936 S 腰帶

M1936 揹帶

M1910/42水壺組

M1942急救繃帶包

M1A1衝鋒槍彈匣袋

原為M1A1湯姆森衝鋒槍彈匣所設計,也可用來攜帶M3黃油槍彈匣,有五聯裝與三聯裝兩種。五聯裝可容納五個20發彈匣,三聯裝則可攜帶三個30發彈匣。每個士官兵都希望儘可能的多攜帶一些子彈在身上,因此常能見到拿五聯裝20發彈匣袋攜帶五個30發彈匣的情景。此處是以三聯裝彈匣袋為圖例。

彈藥攜行袋

此型彈藥袋多用來攜帶長型彈匣,如湯姆森及黃油槍的彈匣。

M1911A1手槍槍套

M1917手槍彈袋

BAR自動步槍兵裝備組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M1918A2 B.A.R.(Browning AutoMAtic Rifle)白朗寧自動步槍是一戰時期的產物,當初原是設計來作為單兵步槍,但它實在太重了(未裝填彈藥即重達8.33公斤),因此後來被定位成班支援武器。二戰期間由於B.A.R. 的性能優異可靠,被大量採用。一位典型的白朗寧自動步槍兵的裝備如下:

M1928 揹包組

M1937 BAR彈包腰帶

腰帶上設有六個彈袋,各可容納兩個二十發彈匣共計240發彈藥。由於在一戰時B.A.R.便已活躍在戰場上,因此也有許多一戰型的彈包腰帶被沿用。一戰型與二戰型的差別在於前者於腰帶右側,設有手槍彈袋與腰射時用來固定槍拖的金屬物。也因此一戰型的彈袋腰帶容量只有160發彈藥。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或許是出於習慣,二戰時期仍可見到B.A.R.射手佩掛四五手槍,並自行改裝腰帶,以攜行手槍彈藥。由於腰帶彈袋的容量頗大,此型腰帶在越戰初期還曾被綠扁帽拿來搭配M16步槍的二十發短彈匣使用。

M1911A1手槍槍套

M1910水壺組

M1942急救繃帶包

軍官裝備組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由於階級意識作祟,雖然在戰場上人人一命等值,但在軍隊之中,卻有許多的「軍官專用」,美軍裝備也不例外。軍官的主要功能,在於領導指揮作戰,因此許多裝備除了實用性,也能賦予他們權威感(如M1911A1手槍),或是方便其遂行領導任務。在上述前提之下,一般士兵的裝備對於軍官來說,就顯得笨重不便了。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以下搭配僅為基礎,配發不同武器時(如M1卡賓槍或湯姆森衝鋒槍),裝備在細項上會有差異,在此不加贅述。

M1936吊掛揹帶

此型吊帶一開始只配發給軍官,然而就如同所有好用的裝備一般,不久大兵們就人人一副。吊帶可將裝備重量平均分攤至肩部及腰部,也可增加行動間的穩定性。

整組吊帶由兩條帆布帶組成,在後背以兩組固定鉤與腰帶結合,前方則有四組固定鉤,理想狀況下,此六個吊掛點可環繞腰帶之前中後。而靠近背後的兩組固定鉤又能與M1936雜務袋結合,使其成為揹包。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M1936雜物袋

這個軍官專用的雜物袋,可與M1936背袋結合,作為揹包使用。由於實在比M1928型揹包好用太多了,傘兵便全部採用此型雜物袋作為標準揹包;到了戰爭後期,更成全軍通用裝備。

M1936 S 腰帶

M1911A1手槍槍套

M1917手槍彈袋

M1910/42水壺組

M1942急救繃帶包

除了上述裝備外,軍官多半還會攜帶地圖袋。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在所有二戰時期美軍的裝備服裝中,當時大概就屬這件突擊背心(Assault West)最具戲劇性。何謂戲劇性?在當時突擊背心發放到少數部隊中,被士兵因不習慣、悶熱、沉重的原因而捨棄,或許在當時而言,它應該被歸納為失敗的設計之一(卻成為現在被廣泛採用之各式戰術背心的開宗始祖),但不可諱言的,突擊背心確實是在D-Day中具有相當歷史意義的裝備。有趣的是,它居然被遺忘了近50年,多數的相關資料亦已流失;在所有美軍官方資料中,亦不得見為何此裝備沒有被繼續沿用的原因,使它的身分更加如謎題一般難解。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突擊背心是由英國的Rivers-MacPherson上校設計,他於1942年製造出少量突擊背心,併發放至特種部隊測試。加拿大陸軍也生產了少數突擊背心供自己的部隊測試。測試的結果顯示:此設計比起以往的S腰帶載掛與揹帶式的裝備組較為優良,成本較低、使用方便。美國的Wayne Allen上校也帶了一件樣本回美國測試,他們也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設計,但由於在二戰中期,已有大量的庫存S腰帶載掛裝備與揹帶式的裝備組,若是要全面換髮新裝備,生產與製造成本都須重新規劃,因此,突擊背心暫時並不被列入考慮。

而後,由於步兵需使用揹包以承載、攜行更多裝備,M1928揹包(由一戰M1910揹包改良而來)使用的不方便性,以及承載空間的不足,讓美國重新考慮採用突擊背心的計畫。在美國陸軍的記載中,幾乎已難尋獲關於此突擊背心的任何資料,目前唯一保存的資訊是在1944年12月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紀錄。突擊背心當初設計用意即是給特種部隊使用,想當然爾,USMC絕對是首選。在他們的資料中顯示,當時總共生產了14,000突擊背心,其中兩件交由USMC測試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突擊背心本體採12號棉布料,前方有四個口袋,另外,下襬左右兩側各有一個手榴彈袋,內有一條16寸的織帶能用來固定手榴彈或煙幕彈;肩上有兩個快速釦環,方便結合其他裝備或槍揹帶;背心的接合(前方)亦採用兩個快速釦環,方便快速穿脫。背後有兩個大口袋(取代揹包),上面的大口袋左側能固定刺刀,上蓋能結合鏟子等土工器具;下面的大口袋外側有兩條四合扣織帶,能配合口袋縮小或滿載。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腰部共有四組牛眼扣,各組釦環下方均有一個1寸寬橫向的縫口,這個設計一直令人匪夷所思,目前並無任何資料證明是結合何種腰帶或裝備。經測試結果研判,應該是用來結合M1910腰帶勾。然而,或許是趕工或採寸錯誤的緣故,這個設計因誤差而無法正常使用,士兵們往往會自行將牛眼扣下方的縫口割大一些來掛載裝備。也由此證明當初製造此背心的時程相當短而急促,連修改錯誤的時間都沒有。

背心肩上的兩個快速扣也是廣受討論與質疑,它們並無法連結手榴彈,但是在USMC測試報告中卻有極佳的評價,因為它們能連結防毒面具袋或是槍揹帶,以便能快速從背心上卸下。在報告中亦指出,突擊背心共有:sMAll、MediuM、lArge三種尺寸;然而事實上從未發現sMAll的尺寸,有趣的是,居然曾找到extrA lArge的尺寸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所有的背心都是在1944年製造,由四家美國公司負責生產:S.Froehlich Co.,、HAriAn Stitching Co.,、Tweedie FootweAr、J.A. Shoe Co.,。Froehlich 、HAriAn、Tweedie這三家公司所生產的皆為OD#7的深色版,只有J.A.生產OD#7和OD#3兩種不同深淺顏色的突擊背心。這幾家公司所生產的共同特徵是背心上所使用的織帶,都是比較偏向所謂卡其色的淺色調。整體而言,當時大多數的突擊背心主體幾乎都以OD#7為主要用色,並非大家所認知的OD#3或卡其色模樣。

在1944年6月6日到底有哪些部隊使用突擊背心,至今並沒有相當確切的答案。根據部分證據顯示,3,500件突擊背心發放至第1步兵師與第29步兵師,然並無證據顯示此裝備曾發給後勤補給單位或工兵,但是有可能像傘兵靴及坦克兵夾克一樣,有本事的士官兵總是會透過關係搞到自己想要的裝備。很多歷史照片顯示第二突擊隊(2TH RANGER)和第五突擊隊(5TH RANGER)穿著突擊背心,但是並不知道這些背心是從哪來的,幾乎所有的突擊隊高級軍官或資深士官都穿著突擊背心,充分享受使用新裝備的優越感。而來源大概和上述的方式大同小異吧!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然而在D-DAY搶灘時,許多士官兵因落水而必須捨棄沉重裝備以求生,突擊背心優點是可以承載相當多的裝備,可是加上本身的重量,卻成為士兵的致命裝備!落水後,背心變得極為沉重,幾乎所有穿著突擊背心的士兵都迅速拋棄它以求自保(幸好它有快速扣設計)。在順利登陸後,所有的突擊背心不是沉沒於大海,就是被捨棄不用。士兵們寧可回頭選擇輕便的傳統S腰帶載掛裝備,而不想再使用又悶又熱又沉重的突擊背心。這戰場上的新寵兒在D-DAY後,迅速地被打入冷宮。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簡單地計算一下,當年總共生產14,000件突擊背心,10,000件發放至實兵單位,兩件交由USMC測試;大概也只剩4,000件的庫存品,扣除自然及人為毀損,存世量應該不超過2,500件。也難怪現在真品突擊背心價格節節升高。

二戰美軍單兵攜行具,有一款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現代戰術背心始祖

在被遺忘近50年後,世界各國開始重用戰術背心,並且不斷改良。時至今日,所有的精銳部隊無一不使用戰術背心。或許,是某人想起二戰時的突擊背心,使得此設計有重見天日、鹹魚翻身的一天,我們若將它稱為現代戰術背心的始祖,應也不為過吧!也讓這神秘又充滿戲劇表現的突擊背心,重新賦予歷史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