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不受史家待见?

曹操为何不受史家待见?

曹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受到最多妖魔化的历史人物。曹操之子曹丕建立的魏朝,立国不过四十余年,后来的司马两晋很有意愿对魏朝奠基者曹操进行妖魔化。而《三国演义》对曹操的丑化,几乎近于对董卓的直书。

无论在中国,还是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等地区,历史爱好者和文艺青年对于四川成都有着特殊的好感。有一种解释是,成都满足了文人出将入相,或隐退自守的两种典型想象,对应的历史人物分别是和杜甫,以武侯祠和杜甫草堂作为承载。诸葛亮的美誉有多高,曹操受到的憎恶也对应就有多深。

曹操为何不受史家待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近日引进出版了日本已故著名中国史专家、“东京文献学派”代表人物、生前长期执教于明治大学文学部堀敏一的《曹操》一书。这本书非常深入全面的考察了曹操生平,辨识了《三国志》等史书与《三国演义》有关曹操事迹给出的不同说法,客观公允的评述了这位“乱世奸雄”。

日本史学界、汉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向来十分关注,而日本民间对于曹操等汉末三国的历史人物的知晓程度也相当高。尽管日本学者和大众读者,如同中国研究者和读者一样,在感情上更加倾向于诸葛亮,受到《三国演义》影响,很容易先入为主将曹操认定为恶意篡汉的奸贼,但毕竟仍能保持相对的距离。

曹操为何不受史家待见?

透过堀敏一的这本《曹操》,其实可以帮助我们去梳理挖掘后世文人并不待见曹操的深层次原因:

不同于许多开国帝王,或是有名将相出身低微的“低起点”、“零起点”,曹操属于“负起点”。历史学界根据典籍,认定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在成为宦官曹腾的养子,并从原先的夏侯姓,改为曹姓后,才开始进入所谓的上层社会。但对于曹嵩和曹操来说,阉宦出身将注定使得世家和文士两个阶层对之采取鄙视态度,将之认定为皇族的家奴,这当然与自认阶层身份更高的前者们存在很难弥合的鸿沟。事实上,赤壁之战战败之后,曹操在其统治的北方地区,开始推行比之前更加严酷的统治,抓住借口杀戮敢出面挑战自己权威的世家子弟,这已经表明尽管曹操通过挟持汉帝,掌控了朝廷大权,但仍然不被世家接纳为同等身份的成员,也终于放弃了继续寻求双方和解的努力。

曹操是相当少见的世俗主义、现实主义政治家。《曹操》这本书相比其他许多曹操传记,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曹操参与讨伐太平道起义的经过,以及之后辞官返乡,直到诸侯会盟讨伐董卓之间的沉寂岁月。这本书将太平道的兴起,认为是“正在孕育的个人宗教的萌芽”,曹操不仅参与了相关的讨伐战役,而且从其毕生经历来看,对于太平道等民间宗教的救世济民的观念也相当不认同。有意思的是,曹操晚年击溃了曾数十年盘踞汉中、政教一体化的张鲁政权,但张鲁余部却因为投降而获得了贵族待遇,在曹操去世后积极传播其宗教观点,并最终发展为中国民间的道教。后来,儒释道越来越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史家也难以摆脱其观念影响,这必然导致作为世俗主义政治家的曹操,要被书写为冷漠无情的代表。

曹操为何不受史家待见?

曹操因其现实主义而取得了对袁绍、袁术等世家精英发展为的强劲对手的胜利。官渡之战爆发前,曹操一方谋士,与大儒孔融辩论时,指出袁绍一方因大量任用世家名士,所以治理低效,无法做到令行禁止,政治变成了清谈。某种意义上讲,曹操统治晚期,以及他去世以后建立的魏朝,已经“复活”了袁绍幕府的论政格局。世家精英主导政治的特点就是如此。

曹操的崛起,其实打破了世家精英对于政治权势的垄断地位。如前述,作为阉宦后裔的曹操,虽然挤入了官场,但出仕初期并不如意,屡次任职,而后或遭打压而贬斥,或主动辞官。如果不发生汉灵帝去世后的董卓进京、诸侯并起,世家会继续垄断大汉朝的朝政,曹操纵然能够凭借干才继续任职,也必然无法逃过不断立功但又不断闯祸而降职、丢官的结局,他年轻时的夙愿是担任征西将军,这其实不过是个无法实现的怨念罢了。正是天下大乱,才给了诸如曹操、刘备、孙坚这样的人以机会,而因为在乱世崛起,打乱了世家格局,所以无论是曹家,还是刘备、孙权,在发展的初期和中期都显然只能唯才是举,打败世家的诸侯代表,有了一统中原或是割据一方的势力后,才可能迎来表面上与世家的和解,即吸纳世家子弟入朝为官,过渡部分权力,换来世家对其统治的支持。

虽然,后世的人们都知道曹操相对于袁绍、袁术、刘表、孔伷、孔融等世家子弟的优势,但后者们却常常能给人以一种善待知识分子的错误印象。相比之下,曹操虽然强调唯才是举,但是对于有意挑战权威的文人从来就不是很客气,且其重用的很多寒门子弟的个人操守确实有些问题。其实,二袁等人幕僚队伍中,基本上都是世家子弟,郭嘉等寒门子弟的投靠根本不受重视。同为世家精英,二袁为主,其实多少也就是个利益上的代言人,怎么能不善待其他人呢?

所评图书:

书名:《曹操》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3月

曹操为何不受史家待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