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本質論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藝術的第一目的是再現現實。”克萊夫·貝爾說:“藝術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現性的,再現往往是藝術家低能的標誌。”這兩種說法都有失偏頗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觀點否認了藝術家的主觀作用,克萊夫·貝爾強調了藝術家的主觀作用,但他將這種主觀作用誇大了。我們認為藝術的本質是實踐基礎上主體與客體統一,在創作手法上再現與表現相統一,不同的藝術門類,有不同側重性。

(一)藝術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

1、再現之中有表現

現實主義的藝術創作偏重於客觀再現,但在實際創作中,現實主義藝術形象又體現藝術家的主觀意識。例如,謝晉導演的《芙蓉鎮》不僅真實再現了文革那段歷史,而且通過對湘西一個偏僻山區小鎮上,胡玉英,秦書田,李國香等幾個人物發生命運的演變,對文革的荒誕,非理性進行猛烈的抨擊,反映中國婦女和廣大知識分子在這場運動所承受的悲慘的命運,並進行深刻反思,從小角度,引發大主題,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庫爾貝《石工》真實刻畫兩個受盡折磨的工人,表現藝術家對底層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這些都說明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再現客觀事實同時也表達主觀情感。

2、表現之中有再現

浪漫主義藝術偏重於表現,強調情感與理想,但是誰能否認浪漫主義藝術形象有著客觀現實基礎和現實生活的來源呢。魯迅評《西遊記》“神魔皆有情,精魅亦通世故。”《聊齋志異》寫的促織具有人性,是它救了成名一家,讀者看了以後覺得“和藹可親,忘為異類。”這些充滿奇異幻想的作品都不是憑空創造的,任何想象都是社會許可範圍的想象“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這是老舍對《聊齋志異》的評價。施隆多夫的《鐵皮鼓》,在情節上具有強烈的隱喻性,運用誇張,變形的藝術效果,表達批判與反思。但在表達主觀情感同時,通過一個小孩奧斯卡眼睛再現二戰前後,德國社會面貌,特別是小資產階級各色人物眾生態,揭露了德國社會陰暗面和殘酷現實。這些說明藝術家在表現主觀情感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

(二)不同藝術門類具有側重性

由於不同藝術語言,藝術特點,各有差異,藝術門類對再現和表現各有側重。音樂,舞蹈等表情藝術,因音符、音響,舞姿的肢體動作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側重於情感抒發。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感受到《二泉印月》的哀怨,《金蛇狂舞》的熱烈,《春江花月夜》的恬靜,《江河水》的悲泣,也可以感受到貝多芬激情迸放,莫扎特的優美細膩,德彪西的朦朧傷感,柴可夫斯基的憂鬱深沉,還可以感受到《紅綢舞》的熱烈,《荷花舞》的清新幽靜,《天鵝之死》有力拼搏。

藝術本質論

表情藝術 霓裳羽衣舞

而戲劇,繪畫等具有形象直觀性,長於對客觀事物的再現,因而側重於詠物。西方繪畫,追求對象真實和環境的真實,為了達到逼真效果,十分講究比例,色彩,明暗,透視,解剖,等科學法則,運用光學,幾何學,解剖學作為科學依據。所以對於不同藝術門類,再現和表現方面有不同側重。

藝術本質論

再現藝術

綜上,對於藝術創作來說,再現和表現都是不可或缺的,兩者辯證統一。不同藝術門類,又有不同側重。從歷史角度來說,今道友信認為再現和表現在中西方藝術史上呈現逆向發展趨勢,西方文藝從再現向表現流變,而中國反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