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只知曹刿牛,长大才赞鲁庄公

少时只知曹刿牛,长大才赞鲁庄公


小时候读《曹刿论战》,感觉到曹刿真是个牛人:

他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替天下草根喊出了心声;

而且身临前线,指挥若定,让国王何时开打、何时暂停、何时追敌。

他不仅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战争史上创造了长勺之战的光辉范例;而且知道,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之道,在民心,在政治!

可是,等我们渐渐长大,历经世事,才豁然发现:

《曹刿论战》中,藏着一位更牛的人,他就是鲁庄公!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鲁庄公准备迎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与乡人的对话,再明显不过:曹刿只是一介草民,典型的“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

那么,问题来了:曹刿想见国君鲁庄公,竟然就见到了!

“乃入见”三个字,表明鲁庄公是位何等平易近人的国君啊!

拉下来的情节,更让我们惊掉下巴——

(曹刿)问:“何以战?”(凭什么去打这场仗?)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瞧!

鲁庄公不仅以平易近人的姿态接见了曹刿,并且与这个乡巴佬出身的人,做了一场平等的对话与谋划!

这可是关系到鲁国存亡的军国大计啊!

(有没一种错觉: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就像这两位?)

对话结束后,曹刿提出,跟随他一道上战场。

更厉害的,是战场上的事儿——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看!在战场上,曹刿只是一位观察员吗?一个小跟班吗?错!

鲁庄公把他当作军师啊!他完全相信这位“村野匹夫”的话,简直做到了言听计从啊!

这样的礼贤下士,

这样的用人不疑,

这样的英雄不问来路,

这样的慧眼与气魄,

似问:千古以来,可有第二人?

左丘明真是个瞎子,竟然把这段历史叫作《曹刿论战》,而不是《庄公用人》。

厉害了,鲁庄公!虽然不是“事了拂衣去”,已然是“深藏功与名”!

好吧,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吧,那可是在事先有水镜先生的宣扬、徐庶的推荐下,才出现的。

而且,刘备后来按诸葛亮的“策划”行动了吗?

可以说,在大局上,刘备一点儿也没听:一开始,他没听诸葛亮的谋划,放弃取荆州;到最后,他也没听诸葛亮的话,一意孤行地要去伐吴。

礼贤下士,又不重用,那要贤士何用,做花瓶摆饰啊?!

如今,我们能找到这样的英明领导吗?

你去参加面试看看——

首先,就给你的出身、学历、资历,设一门槛。

明明昨天老板还在演讲里抨击高考制度、批评大学教育,大言不惭地说能力比学历重要;今天在发招聘广告时,就明文规定:要211、958,或硕士、博士。

其次,你面试时,基本上见不到董事长、总经理本人。

见到的只是他聘用的一批考官——所谓的专家或人才管理者。

就算幸而被录用,你还得有实习期,你想马上去实战?没门!更不要说,老板马上带你去参加商战谈判。

就算带上你,也不过是叨陪末座,离老板的距离,中间至少隔着10个人,还不是坐在同一排。

而且,事先会有人一再叮嘱你——不,是告诫你,不要乱说话!

到了这个时候,你纵然有曹刿的本领,也只能在心里默念: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是的,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磨练”,你或许能弄个一官半职、能有个谋划局部的机会,可那时,你的意气与本领,已经是衰而竭!

正是:

少时不识鲁庄公,及到识时泪沾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