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在文學方面有成就的人都會選擇自殺?

清風飛花


我看不能用很多這個詞,除了那麼幾個人以外,大部分還是非常健康的活著,你看馮驥才老作家,都七八十歲了還在寫作。論成就也就是老舍和三毛,那幾個年輕人,寫了幾首詩,出了幾本詩集,在文學方面的成就也不是很大。作家老舍是忍受不了紅衛兵的折磨,這才跳湖自殺的。三毛是得了抑鬱症,才自縊而死。

文學作品的根原是來源於生活,真正的作家,都是非常熱愛生活的,否則他也寫不出來好的作品。他們都在生活中提煉精華,他們都會敏銳的觀察社會,追尋時代的脈搏,他們怎麼能輕易的自殺呢?那幾個年輕人憑他們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我看還算不上是家,他們的自殺不應該理解成用生命去詮註文學的真諦,應該是心裡疾病,如果能及時的找一個心裡醫生給予制療,或許能挽救他們的生命。

我曾經在《當代》這本雜誌裡看到一篇小說,那是過去很多年的事了,描寫的是一個詩人,懷揣一瓶高濃度白酒,一邊喝一邊爬黃山,等爬到了山頂,他把這瓶酒也喝完了,然後自己也迷糊了。看完後我就想,這不是著死嗎?如果他要是掉下來摔死了,算是自殺還是他殺,還是為了詩歌而詢情。一切都不是,那他就是該死。真正的詩歌是,詩言志,是對時代的嘔歌,是自己心聲的嘔歌。





寂語堂齋


最重要的原因是,是文人多夢幻,當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嚴重脫節的時候,會讓他們產生厭世情緒。這在很多人看來並不是個問題,但作家的情感是敏銳的,思維是活躍的,尤其是世事是敏感的。很多人不理解他們,他們就會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愈發封閉,直達無法解脫。

作家自殺,和普通人自殺一樣,都可以從心理學上找到病根,不要說得那麼玄。就像海子的死,有人稱之為“形而上死”,他的確有為文學殉道的意味,但海子當時的確也有很多現實的無奈。比如,情感的創傷,現實的困窘,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我們要關注的是,是作家在自殺前到底發生了什麼。比如,海子自殺前留下過幾封遺書,這已經成為文學史上的公案。其中的確有一些現實糾葛,作家自殺並沒有外界想的那麼偉大,也沒必要從什麼更高的高度來解讀這種平凡事裡的悲劇。

還有一點,作家雖在精神世界裡有很高尊嚴,但在現實裡往往困窘。上世紀90年代,曾出現過“詩人乞討”“餓死詩人”等荒唐的事情,恰恰說明,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作家們感到了太多現實不如意,對自身的地位有很強的危機感。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在世俗裡混的如魚得水的作家,名利雙收的作家。排除其中有一些假作家、偽文人,我們也要看到作家在現實面前,並不總是低能和木訥的,這點也沒什麼可避諱的。


黃帥


書呆子,學知識學多了學傻了唄。

我妹妹的那個成年人大學就有一位書呆子跳樓自殺了。死人生前說:學完博士後沒的學了,所以就跳樓自殺了。

老學習都學傻了,只知道鑽進書本里,不懂得真正的生活。書本知識和現實生活還有很太差距,老學習,不出來見見陽光,現實生活和書呆子的心裡世界不相融了,在他們的心裡鑽進了死衚衕,走不出來了,認死理,解不開,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用戶和言悅色


先來看一組數據:

1989年3月26日,詩人海子在山海關鄰近臥軌自殺,時年25歲。1991年1月4日,臺灣聞名作家三毛用一條絲襪自縊身亡,時年48歲。

1993年10月8日 ,顧城用斧頭砍死其妻子後,在一棵樹上吊頸而死,時年37歲。



這些都是大家比較熟知的文人,還有很多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比如:海默、徐遲、李廣田等等,他們都選擇了自殺。

為什麼他們會自殺呢?

往往文人對世界的洞察力比普通人強,他們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細枝末節,他們內心細膩,情緒也更為敏感。



他們太有思想,往往人格獨立還有著精神上的追求,一旦現實世界不能滿足他們,他們覺得精神空虛或者沒有靈感,或者人格受到侮辱,或者找不到活下去的寄託,他們就會選擇走向死亡,此刻死亡,於他們而言就是解脫!

大多數文人見解獨到,他們有自己的堅持,人生觀價值觀也會更偏激,所以當有事與他們內心不符的時候,他們更容易劍走偏鋒,覺得世人都不懂我,唯有死亡才是最好的歸宿!



其實這個問題不是很客觀,事實上文人很多,僅有小部分人選擇自殺,只是因為他們是文人,甚至有的是死亡之後才更出名,所以會給人造成“文人多自殺”的假象。

不過文人真的更容易看不開,我現在還記得高中語文老師為我們講詩人時,開玩笑說,“未來你們可以從事各種職業,唯獨不要當詩人!”

希望每個人都有面對生活的能力,無論發生什麼,我自安然!


燈塔中的阿木


00

15527311517

剛剛

反覆讀莫言的書,企圖原諒他,但是不行!我也遺憾。這廝不應該這樣,當年是部隊,是國家把他送去學習深造,可他寫書一派反骨,吃奶罵娘。完全站在反攻倒算。洩其私憤。對自己民族光明的。向上的。發展的一概視而不見。從骨子裡反體制,從此。我瞧不起這廝。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走過了西方百年的道路。在莫言文章中。他不會讚美隻言片語。反莫言就是堅守人民大眾對體制的支持,就是希望十四億的中國人過著平穩安定的生活,不被西方人利用莫言這樣的人搞顏色革命,橙色革命,毛澤東同志講過(利用小說反黨。這是他們的一大發明)。莫言就是這個現代的發明者。


15527311517


說幾個比較有代表性,後來自殺的文人。

顧城,作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上過山,放過牛,一生寫詩無數。1980年,開始過無拘無束的漂流生活,後來隱居激流島。顧城為什麼自殺呢?在一個詩會上,他與粉絲英兒相識,後來發生了婚外情。



顧城的妻子十分隱忍,顧城終被打動,回心轉意。但是,他發現已經晚了。因為他的妻子此時已經喜歡上了一個德國人,顧城十分傷心。於是把他們的故事寫進了書裡,並向書中主人公一樣自殺,這本書叫《英兒》。他想以此獲得大賣,給妻子謝燁留點錢。


但是,等書寫完,顧城又不想死了,而他妻子又不能接受他的回心轉意,最終,顧城還是選擇了自殺。

海子,一個原本貧窮的人,後來成功考上北大法律系,畢業後成了一位老師。在那個年代,海子本是可以為家長光宗耀祖了,但是現實的對比,讓他覺得人與人之間差距怎麼就那麼大呢?有的人生下來就大富大貴,而有的人就必須努力奔跑。


於是,海子就越來越瘋狂,一時間,吃喝玩樂,女學生,這些關鍵詞都圍繞著他。但是,長期以來的壓抑和抑鬱,終於讓他喘不過氣來。他回到家鄉買了一塊地基,建了房子,寫上“海子故居”,選擇了臥軌自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歷史密探


敏感的思維,把簡單事情複雜化,但文學需要敏感思維。 衝動的特質,做事特別容易極端,但文學需要有激情才能創作。 聯想的特長,簡單事情常被他們複雜化,但文學就是聯想。 詩人除外。精神不正常的人才能寫出不正常的語言。尤其是所謂“朦朧詩人”,實際上有些就是精神病患者。

有些文人確實大才,但有些卻是因為體會不到生活的本源,幼兒時期沒有得到父母很好的呵護,導致心理上排斥物質上的刺激,從而去追求那些精神層面上的快感。但缺失的卻從沒有找回來而已。年少時看過顧城的書,想不明白,人到中年之後,許多事才有一些體會,出身和家庭是每個人都擺脫不了的。思想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有了固定的價值觀,就很難改變,天才尤其固守自己的認知,一旦有了衝突,對於他們而言,就是越不過的坎,只好自己了斷,很多偏執狂的天才就是這樣,不能以普通的人眼光去看。


嬰兒時期,幼兒時期。是人最初感知這個世界的階段,吃喝拉撒睡,就是他們的全部。如果這個階段,並沒有得到應該得到的組織和家庭的滿足,人漸漸的就會排斥這些,所有你會發現很多藝術家,詩人,之類的藝術人群,有些很邋遢或者童年不太幸福。其實是有確切的原因的。 生活的本源,也不是什麼高大上,人生的不同階段,滿足不同需求,否則,定會有一個定時炸彈留在潛意識中,可大可小!


李三萬的三萬裡


你不要忘了,莫言是軍人出身,並且是部隊,培養了他,從一個小學文化,到一個作家。扶持他走上了一個成功的作家之路。但是我看過他的慷慨陳詞,如果文好的,展顏講話。一字不提,軍隊的恩德培養。而且他因為寫作了,豐乳肥臀。軍隊,作家隊伍開除。所以他記恨在心裡,從不感恩。我至今也不明白,他的學歷造假,是出於什麼內心考慮?這個陰影一定造成了他人格精神上的不完整。他不知道,感恩報恩。而且不知道什麼人推薦了他,隨著國家的外訪團,去了外國參訪。我們還沒有見過,一個諾貝爾,得獎者,如此受到這麼多人的批評與不認可。中國人一點兒也沒有感到自豪和光榮。如果那個諾貝爾,把這個文學獎,早早的講給了魯迅。把丁,矛盾。我們中國人,一定,歡天喜地。


wangyizuog


這個世界死人永遠比活人多,那些在文學方面造詣極深的人更容易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終結生命,究其原因,大概有三個:

第一,身體上的病痛。

寫作是一項高強度的工作,需要付出心血、長期伏案工作非常勞累,比如路遙寫作過於勤奮,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又加上不注重保養,喜歡喝咖啡,抽菸,這兩大愛好都損害了他的健康,最終死於肝病。

不得提到喝咖啡的愛好,很多作家都喜歡在夜間工作,夜深人靜之時,寫作的靈感彷彿也更容易被喚起,喝咖啡可以起到提神的效果。

同樣有喝咖啡嗜好的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每晚要喝上五十杯的咖啡,他曾給自己留下了很得意的預言:我將死於3萬杯咖啡。此話雖有誇張卻不幸言中,在他50歲時患上了慢性咖啡中毒,咖啡至少是結束巴爾扎克生命的殺手之一。

如果說路遙和巴爾扎克屬於太過勤奮和不良嗜好導致的慢性自殺,而以塑造硬漢形象著稱的海明威的自殺方式更加決絕和慘烈:1961年7月2日,他將雙筒獵槍伸進口腔,扣動扳機,了結了自己的生命。

對海明威的死亡原因推測主要歸結於,疾病纏身摧毀了他的意志,就如他自己所云:自殺是對緊張而艱苦的寫作生活的一種逃避。

第二,向死而生。

海德格爾在20世紀提出了“向死而生”這個重大的死亡哲學概念,影響了現代人對死亡的理解。

哲學和文學是一母所生的孿兄弟,哲學負責解釋世界,文學負責描述世界,文學最後的深度是對世界終極意義的探索,所以它無限接近哲學,有著自覺意識的文人無時無刻不在做這樣的哲學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從明天起, 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 劈柴, 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 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寫出這樣溫情詩句的海子,於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年僅25歲。海子視詩為生命,詩是他生命的寫照和表現,也是他生命毀滅與終結的見證。當詩歌逐漸被現代工業文明所摒棄,他的靈魂無所皈依,便選擇“殉死”的方式為自己的“殉詩”做了最好的註腳。

在哲學家看來,現世生活是虛無的、無聊的,叔本華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人生有如鐘擺,擺動於痛苦和無聊之間,痛苦和無聊是人生的兩種最後成分。

民國時期的王國維找到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作為精神的引領者,發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的嘆息,最終“奮身一躍於魚藻軒前”。

第三,閣樓上的瘋子。

在書中洞悉世情的作家或文人,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卻是住在閣樓上的瘋子。

據權威研究,畫家、音樂家、舞蹈家、作家這類富有創造力的人得精神病的概率比創造力低的那些人高25%。

也許,我是被媽媽寵壞的孩子,我希望每一個時刻都像彩色蠟筆那樣美麗,我希望能在心愛的白紙上,畫出笨拙的自由,畫下一隻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

這樣一個任性的孩子——童話詩人顧城為了尋找一個理想的烏托邦,與妻子居住在新西蘭激流島上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卻陷入家庭糾紛,殺妻後選擇自殺,有證據顯示,在事故發生前顧城已陷入精神崩潰的邊緣。

伍爾夫因發表小說《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聞名一世,她在《一間自己的房間》宣稱,女人必須有經濟能力和一間屬於她自己的房間來寫作。

這樣一位具有獨立意識的女性,卻遭到了精神重創。父母的相繼離世使她精神崩潰,兩年後弟弟的去世給她造成了同樣的打擊。

伍爾夫的病是週期性的,用她自己的話是,“神志清醒的精神病人”,如果依據今天的醫學診斷,她得的可是躁狂抑鬱症或躁鬱症。

家園受到戰爭的轟炸,成了壓在她心頭的最後一根稻草,1941年3月28日,伍爾夫在外套口袋裝滿了石頭,走進了歐塞河……

幾千年前,孔夫子告誡季路,“未知生,焉知死”!時至今日,我們終於可以打破死亡禁忌,聊聊與世界告別的種種。




痴心娃娃看天下


看到這個問題是有些痛心的。

早些年我有幸拜讀了豆瓣評分九分以上的高分佳作——《人間失格》。此書的作者是一名叫太治宰的日本人。為什麼回答問題要用一本書和一個作者來引入呢?因為此書的作者生平令人唏噓。太治宰多次求死而未得,生前渴望死亡,渴望結束自己的生命,多次自殺而未遂,最後通過投湖而結束自己的生命。


《人間失格》一直被後人稱之為太治宰的自傳式小說,仔細閱讀《人間失格》會發現:一個作家可以寫出驚世駭俗的文章,做出傳世之作,與作家本身對生活乃至萬物的敏銳度息息相關。

在一部作品中,能夠產生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作品的流傳廣度,而作家之所以能夠稱之為作家,其對事物的敏銳度一定遠遠超乎常人。作家比常人更容易被情緒所感染所左右,這也導致了作家更易自殺的緣故。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作家都是很孤傲很孤獨的,在取得一定成就後,由於外界帶來的各種壓力,也會打破作家原本安逸的生活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對作家的創作環境也會產生影響。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