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夏、金,算不算中國歷史上的政權?

歷史一書生


這個問題表述有點點問題,遼國和金國肯定不是現在的中國的,但同樣不用懷疑的是,遼金當然是中國歷史,遼人和金人當然也是中國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之所以如此說,原因如下:

一、《遼史》、《金史》是二十五史之二

其實,能不能入二十五史,是官方認證的重要標準。凡是在二十五史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就都是華夏曆史的一部分,也就是被承認的正統王朝,它當然就是華夏曆史,是中國歷史。

《宋史》、《遼史》、《金史》都是二十五史中一部,如果遼金不算中國史,那麼你是否認數千年來華夏正統史書的認定標準。要解決這個疙瘩,除非有人能重新設定一個被全中國人所認定的新標準,否則,這個問題就是個鐵案,即遼金史毫無疑問就屬於中國歷史。

二、夷狄也就是後世所言的少數民族,統治華夏的歷史一點不比漢人短

實際上,今天之所以能有這個爭議,原因只是因為今天的主體民族是漢族,所以才有了這樣的問題存在。

但凡事以漢為尊,排斥其他族群,甚至掉入日本人的滿蒙非中國論,這個坑挖的就有點大。

不信,我們可以來盤點一下。

先秦時期,漢族都沒形成,現在一般以華夏族代稱,但這是一個後人的稱呼。炎黃之前,是沒有主體民族的。其後,夏可以稱為繼承炎黃主體,算是華夏族的前身;而商就不是。商實際上是東夷的一份子,這其實也是現在在韓國頗為流行的“韓國統治中國”這一說法的肇因,因為韓國人的祖先廣義上和商都屬於東夷的一部分。

周發端於西戎。商周都發端於夷狄,是不是要把他們都開除出華夏?

秦祖先飛廉來自於商,主體來自於西戎,如何解釋?

就是漢,我們今天這個主體民族,其實繼承的並不是炎黃為主體的華夏,而是發端於“南蠻”,因為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都是楚人,即所謂的“南蠻”。好,漢族我們本身不糾纏。

接著看。兩晉是漢人的王朝。可二十五史中同時代有多部正史的,還有南北朝。《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再加上《南史》、《北史》,都是正史。其中魏書、北齊書、周書、北史,都是鮮卑人政權,別糾纏北齊,即高歡高氏父子統治下的北齊。高歡世代居於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西南),生活習俗完全是鮮卑化的。更不說其他的諸如前秦後秦前燕南燕等一大堆,其實都是胡人所統治。這裡是200多年。

隨後就是隋唐,而隋唐都脫胎於鮮卑化的關隴貴族,即宇文氏的武川鎮軍事貴族,楊堅本身就是鮮卑化的漢人,其皇后獨孤伽羅是鮮卑化的匈奴人;唐也是如此,關隴貴族高官,李淵的媽是鮮卑化的匈奴人,李淵老婆竇氏也是鮮卑人,一代賢后長孫皇后是鮮卑人,請問你怎麼去把他們摘出來?請注意,李淵老婆竇皇后的竇,不是漢朝後族那個竇,竇嬰、竇憲那個竇,這個“竇”,原是鮮卑姓氏紇豆綾氏,北魏孝文帝漢化改制時,改成竇姓。唐開國三代皇后都是鮮卑人。

另外,唐朝還有一堆的少數民族名將高仙芝黑齒常之阿史那社爾哥舒翰等等等等。

好,不說隋唐。

五代十國的五代,後唐後晉都是沙陀人,也是列入正史的,《五代史》。

然後就是遼金,這裡暫且不論。

在這之後,元、清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

這麼一算,不說全國,至少北方大部分時間都是少數民族統治,如果你把遼金開除,那這些少數民族入主的朝代,都需要開除,那中國歷史就千瘡百孔了。

我們這裡來一個結論:漢人統治區有朝代更迭,草原一樣有朝代更迭。只不過唐宋元明清被稱為朝代,而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被當成了族名而已。實際上,那些也不過是草原的朝代更迭而已。任何一個部落強大,它所代表的部落名就成了草原共主,就成了草原的朝代名。

而我之所以說,如果開除這些少數民族入主的朝代,中國歷史就千瘡百孔,原因是你的思維狹隘了。如果你把中國的歷史理解為來自草原森林的遊牧漁獵民族和來自農耕地區的漢族為了爭奪資源和生存空間而彼此衝突融合的歷史,那麼你就不會有遼金究竟屬不屬於中國歷史的迷惑了。

三、遼金的自我認同

遼金對自我的認同從來沒有混淆過,他們和宋爭的只是正統而已。所以他們自稱“北朝”,而對宋成為南朝,國書往來也是如此。

而且其政權的一切都是按照華夏傳統來的。比如尊崇儒學,開科舉,後朝修前朝史等,自我認同為華夏帝王,如何不是華夏一份子呢?

比如大名鼎鼎的海陵王,一面荒淫殘暴,另一面卻是才華橫溢,時人稱讚他的詩詞“一吟一詠,冠絕當時”,是蘇軾蘇大鬍子的鐵桿粉絲,今有數首詩詞流傳。

現錄一首,大家欣賞欣賞:

鵲橋仙 待月

完顏亮

停杯不舉,停歌不發,等候銀蟾出海。

不知何處片雲來,做許大、通天障礙。

虯髯捻斷,星眸睜裂,唯恨劍鋒不快。

一揮截斷紫雲腰,仔細看、嫦娥體態。

他不是中國之人,那麼各位正統的漢人自問這樣的詞,你寫的出來麼?反正我寫不出來。

四、外國人認可

俄羅斯老毛子那邊,至今中國的稱呼還是“契丹”,其影響力流傳至今。

其實日本人也認可。日本人之所以如此說,說什麼滿蒙非中國論,其實目的就是干擾某些人的思維,為其侵華張目。其實真正的意思是,“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它的意思只是,滿蒙非中華,東北也就是滿洲,內外蒙乃至華北,就可以分出去了。

但是日本人之所以被目為侵略,原因則是它的目標與遼金都不一樣。遼金元清都是要爭奪華夏正統,它以華夏正統為榮。而日本人的目標是什麼?以天皇的萬世一表來取代華夏文化,推行日語教育,它是要毀掉你安身立命的根基。不要上當啊。

發佈於 2018-12-05

江上一峰青


岳飛是不是民族英雄?

楊家將是不是民族英雄?

如果承認他們是民族英雄,那麼題上所述就不算中國歷史上的政權,屬於外族入侵;如果不是,那麼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屬於內部割據!

那麼歷史上是如何評價岳飛的?

19世紀之前,“民族”概念頗為模糊,元明清諸多名家和典籍只評論他為英雄,稱讚他忠義、智勇、善戰!直到19世紀後期,民族主義興起,中國才真正有了“民族”概念。

而第一個評論岳飛為“民族英雄”是孫中山,他說:岳飛魂,是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也就是民族魂!而今天我們的歷史課本上也寫著:岳飛是抗金英雄,民族英雄。

既然是民族英雄,遼、西夏、金他們都是外族建立的政權,可見並在中國範疇,算不得中國歷史上的政權。

實際上,中國歷史上,打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界限的是漢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確立了以“漢”為主導意識的國家政權;張騫出塞開闢絲綢之路,啟動外交政策,至此有了“中國”這個明確界限!

只有在“中國”內部建立的政權,才算中國歷史上的政權,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其中“元”和“清”在前期屬於蒙古和建州女真的時候不算中國歷史上的政權,在得了中國道統,融入中國大民族後,才算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多民族國家,民族融合也是大勢所趨,但是在沒有真正融入之前,還是屬於外族。而融入之後,才算“多民族”的一員。

那麼,可能有人會問了。假如日本徵服了中國,也像滿清一樣統治我們,那豈不是也是中國政權?這裡有個“文化”紐帶問題,滿清征服了我們,但最後卻被漢文化給征服同化了,最後成為“多民族”一員。

而日本不一樣,日本“殺人誅心”,他的政策是什麼——奴化教育!“欲滅其國,必先去其史”日本要毀滅中國文化的傳承,毀滅中國的歷史,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只知日本而不知中國。這才是最可恨,最可怕的地方!


煮水論史



契丹族的"遼"(還應該包括北遼,西遼)

,党項族的"(西)夏",女真族的"金",當然算中國歷史上的政權,中國正史《二十四史》

(或曰二十五史)都有《遼史》《金史》,只不過沒有《西夏史》(1227年成吉思汗在進攻西夏時遭遇頑強抵抗,受重傷而死,蒙古人惱怒憎恨他們把西夏滅國了,元朝還不給其修史書。)我們上學時學巜中國歷史》,肯定要講遼國,西夏國,金國等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的歷史,如果不講不承認,中國歷史就殘缺不全了。何況那些少數民族,如同前面一些回答說的,有些證據表明,他們許多可以說與中原的漢人[前身華夏人(華夏族)]擁有共同的的祖先"女媧,神農,炎帝,黃帝"等等,只是後來分離處於不同的環境,形成了不同的部落民族。雙方邊爭鬥邊交流,融合,有時越是鬥爭得激烈融合(統一)得越快,這有點像相愛相殺的,不打不相識的"歡喜冤家"👫💑💏😹😸。

歷史上許多少數民族的後人,在今天都已成了社會主義中國,中華民族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要講民族團結,更要承認這些政權。

只不過,當時遊牧為主的它們都不能代表那個時代的"中國",因為他們沒有能夠征服農耕為主的漢族人(無疑這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建立的宋朝,他們的文化,經濟(幾乎可以代表生產力水平),政治制度等等都沒有北宋,南宋發達先進。而後來同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元(蒙古族建立),清(滿族建立,前身是女真族的"後金"),征服了漢族政權,接受並發展了漢人的文化,



制度等等,甚至開拓了新的疆土,已經成為正統的,大統一的"中央政權",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貢獻很大,我們應該視元,清為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正統"王朝"。不能持日本人式的"厓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樣別有用心的,錯誤的說法,那隻會成為分裂主義,侵略者的"理由"。

但歷史問題不能完全以後世的價值觀,後世的標準去評判,往往要根據當時的具體的時代形勢,歷史環境等等去分析。



在那個時代,遼,西夏,金國,蒙古(元初),無疑都是與更能夠代表當時"中國"的北宋,南宋朝廷常常處於你死我活的戰爭,敵對狀態,



互相搶奪土地,人口等等資源。宋朝文功有餘,武力欠佳,常常還被這些少數民族的政權尤其是"金,蒙古(後來是元)"欺負得厲害。


所以,當時,這些政權(國家)與漢族的宋朝是兩個 ,乃至多個國家,多個政權的關係,它們之間的衝突,戰爭,不能視為"內部矛盾",而是外部的敵對矛盾。少數民族政權突入中原搶奪佔領了北宋,南宋的土地,逼迫掠取錢財人口







等等資源,應該視為"侵略",宋朝抵抗他們的岳飛,




韓世忠,文天祥等等毫無疑問是"民族英雄"。抵抗外來民族,外來國家武力侵略的將軍不是民族英雄是什麼?如果不是,那殺害抗敵英雄,毀掉國家朝廷軍事力量的,只會一味地妥協求和退讓的,歷代公認的奸臣秦檜等等豈不是要翻案成為有功之臣?
不能為了千百年後今天的民族團結而否認歷史上雙方對抗,衝突的史實。


民族融合之前,之後畢竟是不相同的。

既要承認少數民族的歷史是中華民族,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要不忘各方曾經的衝突不快,才能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才能夠更加珍惜,

維護今天的團結平等互助等等的良好民族關係,才能共同進步發展。





地兩Rabbicatts229081


遼國的前身是大唐安東都護府下轄之松漠都督府。唐貞觀年間契丹帥大賀窟哥率領所部內屬。唐太宗以契丹部為松漠都督府,管轄今赤峰、通遼一帶(即今內蒙古自治區西拉木倫河流域及其支流老哈河中下游一帶),治在今西拉木倫河北岸林西縣櫻桃溝古城址耶律阿保機在唐末,就是以松漠都督府的轄區為基礎,統一契丹建立遼國的。



西夏的前身是大唐定難軍節度使。定難軍節度使,又稱夏綏(銀)節度使,唐朝貞元中分振武朔方二節度置夏州節度使,治夏州,在今陝西橫山縣西北。定難軍拓跋思恭因為替唐朝鎮壓黃巢暴動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並賜姓為李。以後李家世代領有定難軍。宋初,李繼遷起兵反宋,大敗宋朝從宋朝獨立。並向遼國求援。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稱帝,從此確立宋遼夏三國鼎立。

金國的前身是大唐黑水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是唐代設在東北邊疆的行政機構·隋唐時,在黑水(今黑龍江)一帶居住著靺鞨部落,叫“黑水靺鞨”。725年唐政府在這裡設立了黑水軍,以後改設黑水都督府,由部落首領擔任都督和刺史職位,中央也派內地官員來這裡任長史(副都督、副刺史)。靺鞨族就是女真人的祖先。



安史之亂後,唐朝對地方失去控制,唐朝分崩離析後才有了上述這些個國家,今天這些唐朝分裂出來的政權又百川歸海,迴歸於中國,這些個政權唐朝的時候就是中國的,現在還是中國的,宋朝時當然也是中國的。宋朝不是大一統的王朝,不過是加強版的五代的延續,宋沒有能恢復漢唐故土,不代表故土不屬於中華,五代的範圍更小,難道說五代的時候,長江以南不是中國了嗎?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遼、西夏、金,算不算中國歷史上的政權?

答案是算。

中國歷史,自然是站在當今中國的角度來說的,那麼當今中國疆域內所發展的事件,都應該是納入中國歷史範圍的。而一個政權,算不算中國歷史上的政權,一來要看其主要的統治區域,二來要看其歷史傳承,三來要看其文化屬性。還有一些其他因素,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下面就這三個方面來簡單說下。

第一、統治區域。

遼、西夏、金,他們統治的主要區域都是在中國疆域內,這點看下地圖就知道,不用分析了。

第二、歷史傳承。

三個政權中,西夏最容易被認可,從唐朝起一直是隸屬於中原政權之下的,直到北宋時期才分裂出去。女真先後隸屬於渤海國、遼國,後建立金國推翻遼的統治,並繼承了遼宋。只要確立遼的地位,金的地位就隨之確定。

       遼契丹:柔然汗國契丹八部

→北魏孝文帝時正式記錄於史書,同時向柔然、北魏稱臣

→北齊高洋時因劫掠被北齊打敗,大部投降於新興的突厥汗國,契丹古八部結束

→隋朝時為分化突厥,扶植契丹,契丹歸附隋朝

→隋滅又再次歸附突厥→唐朝高祖時接受唐朝冊

→唐太宗在契丹人聚居地建立了松漠都督府,讓大賀窟哥擔任松漠都督,再次形成契丹八部

→武則天時期因鬧災荒向朝廷請糧不成,松漠都督李盡忠打著“何不歸我廬陵王“的口號起兵叛周

→唐玄宗開元二年再次歸唐,李失活為松漠都督→

可突於造反,契丹汗位歸遙輦氏,被李過折斬殺。耶律涅裡又斬殺李過折。契丹國建立者耶律家族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從這時起,契丹才開始建立一系列的制度禮儀等。

→安史之亂後,大唐國力漸衰,基本不怎麼管北方草原,而突厥、回鶻汗國又相繼被滅,契丹迎來了發展的契機。

→後梁時耶律阿保機取代遙輦氏成為契丹可汗,916年定國號為契丹

→滅後晉,耶律德宗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遼,成為中原皇帝

→遼宋對峙

→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

西夏党項族:四川松潘高原

→ 唐朝時遷居陝北

→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

→隸屬五代諸朝與宋朝

→982年宋朝削藩,李氏遷入東京

→有族人李繼遷逃離並投降遼國,被封為夏國王

→李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佔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

→繼任者李德明同時向遼宋稱臣→宋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標誌著西夏正式建國。

金國女真:靺鞨

→五代時臣屬於渤海國

→遼朝攻滅渤海國後,收編南方的女真族,稱為熟女真,北方則是生女真

→在遼朝平定內亂的過程中,完顏部藉助朝廷的支持逐步發展壯大,並最終統一女真各部

→女真族首領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1115年於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國號大金

→金朝建國後,與北宋定“海上之盟”向遼朝宣戰,於1125年滅遼

→隨即撕毀與北宋之約,兩次南下中原,於1127年滅北宋。

 

第三、文化屬性

鑑於篇幅太長,這裡就不多說了。遼金夏都是逐步接受中原文化並漢化,在文化認同上和兩宋是逐漸趨於一致的。

總的來說,從起源到發展再到滅亡,遼金夏都是屬於中國歷史範疇的。




歷史的流流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不同於日本或者朝鮮,中國從秦漢時代甚至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就是多民族共同發展的歷史,不僅是華夏族或者漢族,其他民族也為中國的發展進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單純站在民族立場思考問題是幼稚的,無知的。

春秋時期的中山國就是白狄建立的國家,中山國位居中原,禮法制度已然和其他中原國家一樣。漢朝時有了漢人這個稱謂,這個"漢人"也並不是說就是完全指華夏族,而是指當時漢朝境內的子民,當時漢朝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像四川的夜狼人就是從那時候消失的,因為以後統稱漢人了。再往後,魏晉南北朝時期,今天56個民族之一的羌族建立的政權你說算不算中國政權?隋唐兩朝都有鮮卑血統,你說這兩朝算不算中國政權?



再往後,樓主說的契丹,也就是遼,今天俄語裡把中國稱作"契丹",就是因為當時契丹人是蒙古高原霸主,耶律大石征服中亞建立西遼帝國使中原文明遠播歐洲,當時無論是遼還是西遼都是實行唐代的舊制,祭孔子學四書五經的。外國人都把中國叫契丹,你卻說契丹不是中國歷史?那他是哪國曆史呢?



現在,無論是契丹,党項還是鮮卑,都已經完全融入進中華民族血液裡了,可以確定的是,雲南地區的一個蔣姓氏族就是契丹後裔,那是耶律氏貴族,當年為了逃避女真追殺逃到雲南的。

最後,今天中國的版圖是滿清奠定的,這也是少數民族的貢獻,這是不爭的事實。


北宋耶律蕭


遼金夏當然是中國歷史一部分。遼,夏,宋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三國爭雄時期,金國崛起於東北,入主中原一百多年,是中國正統王朝。

西夏原是北宋的幾個州,党項人李繼遷叛宋武裝割據,1038年,李元昊立國稱帝建立夏朝,因在宋朝西部稱西夏.西夏和在宋遼兩國稱雄,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呈三國鼎立局面。

遼國是契丹人耶律阿保機建立的國家,契丹人自稱炎帝之後,澶淵之盟後,宋遼約為兄弟之國,一個稱南朝,一個稱北朝。遼國創立了契丹文字,但崇信儒教,遼國皇帝耶律洪基說過,遼國文化彬彬不異於中華。

金國發源於東北,入主中原一百多年,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金國奉行中原儒家文化,自稱中國,而認為南宋為醜虜或島夷,以中國人自居。金夏宋三國並立一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南宋本身是華夏正統,無可非議的是中國人。中國古代王朝有為前朝作史的傳統。1271年,大元入主中原後,繼承了中原法統,也準備為前朝寫史。元朝丞相脫脫把遼金宋都列為中原正統王朝,分別著《遼史》,《金史》和《宋史》

西夏史籍毀於戰火,夏蒙戰爭時,西夏抵抗激烈,成吉思汗也死在滅夏前線,故蒙古人沒有為西夏著史。當時蒙古人繼承中原法統,採用中原皇帝制度自認為是中國人,只有那些不肖子孫才不成認歷史。






關東俠客


這個怎麼說呢?肯定是啊。之所以有人爭論,是因為回到當時歷史時代來看的。如果咱們都生活在北宋時代,這些肯定不算中國政權,是外族。中國,本指中原一帶的國家,部落。中,是中州,中原,今河南河北山東安徽山西一帶,是黃河中下游流域,那時候連現在的湖北等南方都是蠻夷,所謂“北御夷狄,南制楚蠻,東擊百越,西定妖戎”,就是這個道理。這是當初中原和以後的漢人王朝的思想觀念。國,是城郭。但是隨著民族融合,現在經濟文化政治血統,都逐漸同化了,哪來那麼多分歧。現在民族大融合,全國協力共建美好大中華,統稱中華民族!






信陵君看歷史


提問者的身份有以下4種可能:

1.外國人,對中國歷史一無所知;

2.無知,沒有文化,對早已定論的歷史事實一無所知;

3.極端分子,將中華民族的概念極端狹隘至單一漢族意識,並且在試圖傳播這種極端;

4.分裂分子,通過分裂早已定論的歷史事實,攻擊共和國的合法性,在歷史文化層面分裂國家。


你那失落的驕傲


當然算!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不只是漢族。歷史上,少數民族統治時期和分裂成若干部分的時期的各個部分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由於近代歷史的某些難以抗拒的原因,有些被分離出去了。那麼,現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上曾經存在過的政權統治下的大大小小的“國家”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比如最典型的戰國時代,所有諸侯國都是周天子的邦國。即便是後來五代十國,你看每個國家都說自己是正統,都想統一中國。正統是什麼意思,那就是華夏,一脈相承的中國文化。和宋朝並存的金、遼,他們雖然保留了遊牧民族的某些特點,但他們也自稱承襲的是中國文化,他們採用的政體也是和宋朝也基本一致的。

所以,統一是華夏文明的總趨勢。分裂,其實就是在爭奪“統一權”“正統權”。

明白了這個道理,題主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