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孟德大军水陆并进,兵临赤壁。孙权怎么会敢和北方第一高手曹操较量的?不怕死啊?

目以为广


孙权面对曹操的大军的兵临城下,在长江北岸驻扎,水陆操练准备进攻东吴的架势,朝野十分忌惮,孙权面对朝庭主战、主和两派的争吵也有些犹豫,自己也拿不定主意。但是他也绝对不惧怕曹操,曹操当时在长江北岸的部队83万,号称百万人马。而东吴全国人马不足20万人马,周瑜率领能战的部队也仅5万人马。孙权有一定的底气,东吴兵精粮足,以逸待劳。曹操远道而来,又不识水性,有长江天险阻隔。



最后使孙权下决心决定对抗曹操大军侵略的关键是两个人,一个是都督周瑜,一个是蜀国的丞相诸葛亮的游说起了作用。


东吴主战派文有鲁肃,武有周瑜,主降派以张昭为首的人数众多。鲁肃为了坚定抗曹的决心,就去蜀国求诸葛亮出面帮助说服朝臣和孙权,此事正合诸葛亮心意,因为,唇亡齿寒的道理诸葛亮比谁都清楚,利用东吴对抗曹操正是蜀国求之不得的好机会。于是鲁肃一说诸葛亮就愿意出使东吴去说服东吴朝野人员,并且促成孙权下定决心。最后果然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让那些主降派无言以对,最后使孙权终于下定决心,坚决同曹操决一死战,而且周瑜的意见跟孙权一至的。


周瑜都督正在训练水军,而且也有扺抗曹操的步暑和决心,他的计划十分周密,充分做好了备战的准备工作,最后用计谋杀了曹操操练水军的将领蔡瑁,张允(这二人原是荆州水军头领),使曹操失去了水军内行的将军,后来曹操知道中了周瑜的奸计。

最后在诸葛亮刘备蜀国的帮助下,周瑜取得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胜利,让曹操80多万人马死伤无数,损失惨重。

这就是孙权周瑜的东吴和刘备诸葛亮的完美结合才取得的以少胜多的伟大胜利。

所以说,孙权面对曹孟德大军水陆并进,兵临赤壁,孙权利用周瑜和诸葛亮二人超群的智慧和运用奇兵,打败了曹操,不仅孙权未死,反而曹操险些丧命。


昆仑之柏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赌一赌,钻石王老五。

孙权:我为什么要打

还是鲁肃说得好哇,鲁肃可以投降、张昭可以投降,再不济还能混个部门经理当当,但孙权投降了能干嘛呢?董事长这玩意也不能有两个啊!

投降了即便不死,后半辈子过得也很没意思,看别人脸色吃饭,说不定那个漂亮的老婆还会被曹操给抢走。


孙权:我为什么敢打

废你的话啊,怎么着也是有枪有炮,垄断江东市场这么多年了,作为行业内龙头老大面对外来竞争对手怎么可能乖乖退出?

一者曹操不了解江东市场,他的产品运营团队也是第一次尝试开拓江东市场,经验没有孙权这边丰富。

二者曹操手下都是大老远跑到江东出差,衣服啥的换洗不方便,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气候不适应,感冒咳嗽的人很多,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者曹操刚刚兼并了荆州集团,消化吸收还不到位,对人家公司内部情况也没怎么摸清楚,后来还把人家本公司的产品经理给抄了,对于人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利用不充分,这样非但不能提高盈利,反而容易导致1+1<2。

四者还有刘备集团加盟,出人出技术,负责借东风借箭,搞定本公司内部持反对意见的董事,强强联合有的搞头啊。

所以,废话不多说,打就完事。


历史中简堂观点君



曹操迎天子,灭袁术,剿吕布,败袁绍,吞刘表,一路走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短时间内,完成了北方大一统局面,兵峰所向,气势如虹;曹老板领着二十来万士兵,对外宣称自己有八十万大军,意在吓破孙权的胆,不战而胜;

曹老板给孙权写信的时候说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一招非常之高明,虚者实之,我就告诉你我有八十万大军,不由得你不相信;就算你孙权不信,你的大臣,你的子民,你的将士,总会有人信;此计一出,东吴臣民必定惊恐万分,乱做一团,甚至是生出内斗;

别说,孙权看到曹操的来信之后,还真就信了,他完全没有怀疑曹操,但是他也不想投降曹操;孙权有野心,他不可能投降,用一条性命,赌一个天下,这笔买卖肯定划算;于是,孙权就把信件传示给众臣,希望有人可以支持他,给他出谋划策;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满朝的江东豪杰,看到信件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都是魂飞天外、魄散九霄,所有人都胆战心惊,都被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吓破了胆;托孤重臣张昭,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孙权,言辞犀利,直言要投降曹魏,所有人都支持张昭;孙权很无奈,差点就真的投降了;唯独鲁肃是个明白人,鲁肃说了,我可以投降,我投降了照样得重用,说不定还可以混个官,封个侯什么的,但你孙权就是不行,你投降了,只会跟献帝一样,被关在笼子里面;

听完鲁肃的话,孙权瞬间恍然大悟了,再也不敢萌生投降的念头;可是,群情汹涌,又有什么办法呢?现在大家都疯了,自己又没有什么理由,能说服大家坚决抗吴;期间蜀国使者孔明也来游说孙权,孙权本人基本同意抗曹,但就是不够说服力,无法说服大众,这才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关键时刻,还得看鲁肃,鲁肃不愧是公瑾最好的朋友;千钧一发之际,只有鲁肃想到了周瑜,鲁肃劝孙权,赶紧把周瑜从前线调回来商量对策;周瑜就说了,打啊,凭什么不打,我稳赢的仗,凭什么不打?一下列举了四条曹军犯下的兵家大忌,孙权很高兴;



周瑜还是有点不放心,夜晚再去找了一回孙权,把曹操的兵力情况,仔细给孙权分析了一遍;原来曹操所谓的八十万大军,全是唬人的;周瑜说了,曹操顶多二十几万兵马,其中十五六万北方将士,常年征战,早就人困马乏了;刘表降卒大概有七八万,新降者对于曹操,并不是什么好事;周瑜扬言,只要五万兵马,就可以让曹老板滚回老家;——此时孙权抗曹的决心才真正的坚定起来,朝堂之上,也没人再敢反驳;孙权给了周瑜三万兵马,果真就打赢了老曹;


爱尚文史


孙权怎么会不怕呢,北方第一高手操哥,注解孙子兵法,携纳降荆州之势,要会猎与吴,能不怕么,要是不怕就学他策哥了,乘着曹操和袁绍官渡之战的时候,偷打许都了,还等着曹操来打他。现在的问题是,曹操纳降了刘琮,虽然封了个官,把人就丢老曹的老巢许都去了,还不知道给不给吃的喝的,现在要来东吴发飙了啊。又没招他惹他,怎么能说不怕呢,只是人家都欺负到家了,能咋办?要不投降要不就硬着头皮干啊。多简单的道理。

正是因为害怕,孙权才要召开大会,跟底下的员工商量要咋办。于是把信给大家一看,结果张昭为首的东吴群臣一看信,奥卖锅的,百万大军啊,得胜之师啊,这要会猎于吴,不说马来踩,投鞭都得断流啊。马上就劝老板这打不得,打不赢啊,势力差距太大啊。而且曹操善能用兵,我们东吴跟人家不是各个啊。孙权一听那不得是更慌了。小样,本来想你们出点计策的,实力不如人,老子这个当家人能不清楚么。只是父兄好不容易创立的基业,就这么拱手让人,实在不服气啊。你们这么一说,内部不稳定啊。没办法,大难当前,面子还是要给的。所以只好装的没啥主意,你们都是寡人的能臣干吏,我就听听不说话。

结果二杆子鲁肃一看,这不得劲啊,莫非老大看不清楚状况。于是乘着上厕所的机会,把孙权堵在厕所里,跟他说,我们手上还是有筹码的,兵马钱粮有多少多少。而且刘备那边也没投降,还想着跟曹老板干一场。你看看如果投降了,我们这些属下不过换个公司,继续打工,你孙老板投降了,公司被人兼并了,股份那是不要想了啊,人家还会怕你组建自己的团队的,你看看隔壁老刘家,那娃都被一车送回许都了,还不知道给不给点馒头咸菜吃,你要想现在这待遇没机会了,以后想拿我们一样的工资福利那是想都别想了,别看不清楚状况。孙权一听,哎呀我去,还是有贴心的兄弟啊,外面那些兄弟,又没要他们996,吃香的喝辣的,就知道为自己打算。鲁肃还说原来周瑜和你哥一起创业的时候,打过的仗多,有经验能操盘,要不把他叫回来商量商量。刘备那边好歹还有点人马,联合联合?孙权当然赞成啊。

周瑜一通气,原来公谨兄和底下打架的兄弟程普黄盖都是要死站战的,孙权一看有搞头啊,卖命的就是这帮鸟人啊。这下孙权就有底了,马上召开大会,演个双簧。就让他们主战的和主和的在那争论一番,孙权就装作没主意的两边都照顾着。等周瑜说的兴起,吹起牛皮,分析曹操兵势,我们有可赢之理。孙权不等张昭等反驳,立马急吼吼的砍桌子,以后谁特么也别跟我说投降,谁再说就跟让他跟桌子一样下场。啥意思,这主意是周瑜出的啊,他忽悠我的。然后看着张昭脸色不好,立马就安抚,张叔啊,以前你跟我父兄一起打天下,这下的钱粮调动还是要依靠你老人家啊。可不得说好话嘛,花着别人好好干活啊。那些和张昭一个主意的大臣一看,哎呀,老板被周瑜忽悠的去和曹操打仗,看来对我们也没什么意见,还是得好好干活呢。要不孙老板拉清单就不好了吧。这下事情就定下来了。

再把刘备那边的诸葛亮请出来谈谈,你们和曹操打仗那形式如何呀?有没搞到什么内幕消息啊。荆州刘备也呆了很久,内部形式总是很清楚的吧,说出来共享一下如何?总逃不过分赃的环节啊,这要是打赢了以后荆州怎么分,各占多少股份得先说清楚,一堆乱七八糟的说好了,就直接迎战曹老板了。

孙权怕死吗?当然怕。但是都被人打上家了,能怎么办呢。那些虚头八脑的分析,这个东吴当家人会心里没点点数?那还当个屁的吴候,手下有多少本钱都搞不清楚,怎么当老板。只是内部不好调和,自己要扮红脸,给人调和好。所以让诸葛亮这个外人跟底下人吵吵,再让周瑜跟人闹闹,搞完了自己一锤定调,然后拉拉不同意见的主和派,一起往战船上摆,这才是一个合格的老板。大家别看走眼了哦。


白石龙寄居蟹语


不打怎么办?学刘琮投降?看看刘琮的下场,孙权投降了也没好。与其窝窝囊囊的做人家手下的一条狗,还不如狠下心来拼死一搏。

东吴张昭一伙投降派整天苍蝇一样的嗡嗡,属实烦人。但是也有周瑜、鲁肃和一班武将,他们都是彻底的,纯粹的主战派,尤其是以大都督周瑜为首,程普、黄盖、韩当这些孙坚旧部为主的武将,战斗情绪高昂,意志坚定,使得孙权大受鼓舞。鲁肃又及时的分析了投降的后果,打消了孙权的顾虑,从而不再左右摇摆,痛下决心,努力一战。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东吴赢了。不知道孙权论功行赏,做战后总结时是什么心情。骄傲?亦或是暗自庆幸?这个就是他的事了。


禁街虎1


首先我说孙权不是庸主,昏主,而且一个有远大志向的明公。曹操携大胜之师,兵锋正劲,准备跨江一战,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胜券在握,这是他最后一战,南北一统就在此一举了,面对这样的势头,我觉得孙权不怕,他自己也想一战,哪怕战败大不了一死,可是如果怕了投降了结果可能还是一死,有一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说的很好,孙权这时候展现的就是这种《亮剑精神》明知不敌,也要一战,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结果也为可知。



我想孙权心里也想一战,可是东吴一些老臣主和,搞得孙权心里很不舒服,这时候大都督周瑜对孙权的一番分析可以说给孙权吃了定心丸。书中记载瑜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翻译过来大概就是四点

1 北土既未平安,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是曹操后患。

2 曹军都是北方人,不善水战 ,曹军弃鞍马,伏舟楫,舍长就短。

3 冬天来了,马无藁草。粮草不济。

4 北方士兵在南方往往水土不服,容易生病


周瑜这一番话思路清楚,条理清晰,说的正中曹操大军要害,所以孙权心中本来也想一战,周瑜这样一说更加坚定了他与之一战的决心,周瑜也因此一战成名,所以我认为孙权不怕,他有一颗雄心,岂肯甘愿人下!

我是小陈,多多关注。


汉中小陈


《孙子兵法》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经五事:道、天、地、将、法。

1:道。曹操兵多,然而,除青州兵是自己的嫡系,其他兵力多是新招,降兵组成,称之为杂兵也不为过。诸葛亮说:曹操原有青州兵二十万,袁绍降兵五六十万,中原招兵三四十万,荆州降兵二三十万。可见这些兵,多数都是降兵,新兵,战斗力值得斟酌。不能上下一心,一旦有失,难保有变,在道这个核心问题上,曹操先失一着。

孙刘联军,是拼死一战,必然是上下一心。

2:天时地利,曹兵多为北方之人,去南方作战,又要跨河,不习水战。曹兵又是落了下风。

3:将。关张赵乃万人敌,诸葛亮是三国智囊之首,东吴有儒将周公瑾,三国猛将甘兴霸,周泰勇冠三军。曹操智囊少了郭嘉,荀彧,仅有的程煜谋士提出的小心火攻,也被曹操忽视。良将不少,无奈打的是败仗,兵势不在,难有作为。

4:法。开战之初,周公瑾便颁布七禁五十四斩,可谓是军纪严明。曹操开战之初,没有理由便斩了蔡瑁张允,失了法令。

综上,尽管曹操势大,无奈外强中干,岂有不败之理?


春光看历史


曹操贸然南征,准备不足。而且东吴方面几乎是以逸待劳。况且曹军不但是劳师远征,而且荆州方面投降以后,曹操的后方也没有彻底安顿好;军事方面,水战准备不足就贸然进军;而且一开始原本是追击刘备,并未正式向东吴方面宣战,但是曹操并未在舆论方面给与东吴明确的态度。因此,在东吴看来,曹操的南征就是要一口把刘备和自己都吃掉,至少给了东吴这样的心理暗示。这让东吴意识到基于政治集团的利益基础,他们和刘备彻底成为了唇齿相依的关系。所以,对于这场“侵略战”,东吴方面肯定要充分准备以对抗曹操;加上长江水战的地利优势,东吴方面的自信肯定暴涨!


库库库奇奇526


凭借长江天险,团结一致的忠诚将士,凭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水陆两战将军,文武双全的指挥官周瑜。由于这些有利的先决条件,所以孙权有信心战胜不谐水战的曹操北方水兵。


乐天派135319172


孙权也是英武有为之主,文有張昭鲁肃,武有周瑜程普,又有雇用军刘备,但主要是周瑜和孙权自己。人心齐,泰山移,北耒兵势凶猛,东吴智谋胜算,以四两拨千斤大事定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