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上朝都可以带剑,到后来为什么不可以了?

历史长


首先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是大臣可以随意佩剑上朝的,其次因为某些原因也不是都不可以了。至于这些原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皇帝及其宠信特赐可以佩剑上朝,另外一种则是大臣掌握实权自己僭越,皇帝迫于无奈允许其佩剑。



第一种皇帝宠信特赐可以佩剑的,以萧何为例,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是刘邦定鼎天下的得力助手,在刘邦论功行赏时,萧何因功排列第一,为了表示对萧何的宠信,刘邦特意下令萧何可以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第二种则是大权在握,皇帝只是傀儡,这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一般会逼迫皇帝赐予他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殊待遇,这类人在历史上就比较多了比较著名的曹操、司马懿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懿生生熬死了曹家的枭雄。

至于皇帝为什么不允许大臣佩剑上朝呢?一来刀剑乃利器若是大臣有不轨之心会对皇帝造成伤害,这个在历史上还是有实例的,荆轲刺秦王就是最好的注释。二来是礼仪的约束,佩剑可以显示威仪和尊贵,若随随便便的大臣都可以和帝王一样佩剑,帝王之威如何展示。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缘故,耳熟能详而又赞叹不已,只是没有成功罢了,那就是荆轲刺秦王。故事的关键细节就是穷图匕首见,为什么匕首藏在亢图里?那是需要极其隐蔽而接近秦王嬴正,才能用匕首刺杀他,很可惜,荆轲是一个有大勇而无本领的水货,既然已经接近秦王,而且又是抓住了秦王的衣袖还是让他跑掉,回返拔剑击伤荆轲,这一出精心策划的历史大作为竟是以演戏的方式快速收场了。这样的场景在后来的皇帝执掌国祚后有谁还让朝堂上带剑行走,又有谁还敢呢?况且秦王嬴正早有规定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你想秦朝还没有统一天下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规定,确实是王者命尊贵,连着国体,他太怕别人加害他了,他也应该有这样防范与保护。

汉朝建立国家后刘邦也是沿用这一模式,虽然是布衣提三尺剑而取天下,当年的刘邦好酒及色,不事劳作,在吃酒后耍赖赊账不给钱的同时他依然需要和他的那些侩侩们在一起鬼混,耍泼,但是有了自己的朝堂,当了朝堂主人的汉高祖刘邦,这时候的汉家皇帝他也极需要:“大丈夫当如此也!”尊贵与威严,身家性命与汉家国祚都和他连在了一起,萧何是他的大恩人,大功人,汉朝建立后刘邦特例规定萧何上朝:“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即:可以带剑穿鞋上殿,而且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你看面见皇帝的规定是多么的严格,既是平民布衣皇帝到了位尊九五他也是这一套,有了个人绝对的权威有谁不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自己的国祚连在一起呢?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的刘邦也是如此。

另外一个国家的草创时期、打天下的时候和他的国家正式建立其王权的行为与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差异,草创时期,打天下的时候王上可以或者必须与带剑的将军们一起运作,一起闯荡,甚至同甘共苦,形影不离,但是如果一旦建立了朝堂,有了国体这个阶段就是另外一种生活了,他需要制度,需要秩序,更加特殊的需要制定皇帝保护制度,措施安排,谁让他是自己打下的天下呢,谁让他是九五至尊的皇帝呢,皇帝的安全至关重要,更何况他还有备份的储君、太子呢。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是不断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古代也是如此,都是在实际生活中历练经过而来的,既然带剑上朝危及皇帝,朝堂是皇帝自家开设的,有哪个皇帝还愿意朝堂上有危及他生命的剑仗存在?因此到后来制度越来越严密,朝堂上也就不可以有带剑的存在了——真是孤家寡人呢!


杨柳青青春之声


因为皇帝觉得臣子带剑上朝不安全啊。

就算上朝可以佩剑时,也是在得到君王特许的前提下,不是什么人都能佩剑上朝,古代“剑履上殿”是一种相当特别的恩遇,汉朝开始,臣子带剑已受到严格限制,而从唐朝开始,就已严禁佩戴刀剑进入皇宫之内

先秦时代,也并不是谁都能佩剑

《史记·秦本纪》记载: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

秦国秦简公时期开始,秦国正式开始允许官吏们可以佩戴刀剑,在此之前,秦国除了作战的将士之外,绝大多数人素日里并不被允许佩戴刀剑,就更别说臣子佩剑上朝。

剑,被誉为“百刃之君”,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而先秦时代的不少君王都非常喜欢剑术,但由于当时冶炼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剑属于比较奢侈的物品,寻常人不仅没有资格佩戴,也是买不起的,列国之中仅有贵族可以佩剑。

《初学记》记载: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

这里的“有事”指的是有战事,其他时候,不允许随便佩剑。

秦汉开始佩剑普及,但不准随便带剑入朝

相传秦始皇一生屡屡遇刺,所以在其称帝之后,收缴了天下所有的私兵,不过按照汉朝的相关记载,当时民间依旧有人佩剑,比如韩信与刘邦。

刘邦持剑斩白蛇的故事众所周知,而关于韩信有剑的记载,也很有名气。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韩信受胯下之辱的事,而在这里叙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韩信从小就喜欢佩戴刀剑。韩信的家世不算低但也不算高,而当时一把剑是非常珍贵的,汉朝有“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的说法,当时一把普通的剑能换一头牛,一把刀能换一头小牛。

跟随刘邦的一群人大多都出身草莽,没啥文化,所以行为都没什么规制,叔孙通向刘邦建议,君臣如此不成体统,必须要建立朝会礼仪制度,得到了刘邦的肯定。

而在礼仪制度建立以后,汉朝开始禁止臣子佩剑

《汉书》记载:诸臣带剑,至殿阶解剑。

换句话说,贵族臣子们虽然平时可以佩剑,但上朝的时候就不准带剑,在宣室殿前就要把剑拿下来,不能带到朝堂里去。

当然,这项规定也是看人的,萧何功勋卓著,所以得到了刘邦的特许,他能够穿着鞋带着剑进入大殿,也因此,在古代“剑履上殿”被视作功臣的最高礼遇之一,其他人,没得到皇帝的允准,绝对禁止带着剑出现在朝堂上

为防止刺客,以木剑代替真剑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盛行,而当时朝廷对于佩剑的态度依旧与汉朝类似,民间并没有禁止佩剑,而臣子们平时可以佩剑,但只能佩戴木剑。

南北朝时期,臣子弑君的时期屡见不鲜,为了防止被刺,当时规定臣子们只能佩戴木剑,而且在上朝的时候需要搜身,私藏刀剑之类,乃是死罪。

隋唐开始,禁绝刀剑出现在宫内

《隋书·礼仪》记载:剑,案汉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刀剑,东齐著令,谓为象剑,言象于剑,周武帝时,百官燕会,并带刀升座。

这里也可以看得出,北朝时期,受到鲜卑传统尚武的影响,当时的臣子依旧能够带刀剑上朝,而且不需要在殿外拿下来。隋朝建立之后沿袭了北周的制度,上朝不用脱鞋也不用解剑,直到开皇十二年,太常丞蔡征上疏,为防刺客,开始规定臣子上朝,必须脱鞋解剑。

唐朝禁止私自持有兵器,但是弓箭、刀剑、木盾与短矛不在禁止之列。

也因此,大诗人李白才会整天带着一把剑到处游走。

但是,唐朝严格不仅禁止臣子带着剑出现在朝堂,甚至宫廷之内,都不准外臣带剑进入。

贞观二年,时任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入宫,未解剑而至东上阁门,后被监门校尉发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参奏,按照《唐律疏议》,长孙无忌带刀剑入宫,流放二年,罚铜二十斤。

长孙无忌地位显赫,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子,这般身份都受到了惩处,而且相对来说长孙无忌受的罚已经很轻了,换作是其他人可想而知。

整个唐朝,仅有唐文宗时期解除过臣子带剑入宫的禁令,不过那是他准备发动甘露之变。

宋朝开始普遍禁剑,但与重文轻武没关系

很多人认为宋朝重文轻武,所以普遍禁剑,而事实上,这种想当然的无稽说法并没依据。

宋朝的确重文轻武,但对于佩剑这个问题,宋朝从一开始也沿袭了隋唐的制度,民间并不禁剑,而宫廷完全杜绝。

宋仁宗时期的进士刘牧在《送张损之赴任定府幕职序》中写道:云两河间夷未通好时,其民过邻里亲旧家,必带刀剑,霜降农闲,里胥长,会民习古战阵之法,居常畜健马干食,寇至里粮持剑,带甲上马,不悔战死,以怯为耻。

换句话说,当时民间非但没有禁剑,而且很多地方的农民还在农闲的时候学习兵法。

而苏轼在写给曾巩的《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一》中,也有“少年带刀剑,但识从军乐”的句子。

北宋时期大多数时候,虽然崇文,都不曾禁剑,而这种情况到了北宋末年出现了改变,由于当时的起义不断,为了遏制这种状况,宋徽宗下令开始禁了民间的刀剑,并且开始禁止百姓习武,《清明上河图》中,没有出现佩剑之人,而这也使得后来女真攻破东京的时候,百姓们都没有什么兵器能够用来抵御

可以说,从秦汉时期,对于佩剑上朝就已产生诸多的约束,整体的约束就是臣子们平时能佩剑,但是上了朝堂之后就要解下来,不能够带进朝堂里去,除非有极其卓越的功勋并且得到了皇帝的允准,作为礼遇的话,极少数臣子能够带剑进入朝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隋唐开始,“剑履上朝”之中,臣子有再大的功勋也不能带剑上朝,哪怕只是进入宫廷的范围也是禁止的,宋朝之后也基本延续了这样的制度

允许佩剑上朝变成不准佩剑,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两个:

  • 第一,古代行刺弑君者实在太多,禁止带剑是为以防不测;
  • 第二,两宋之后风气逐渐偏文抑武,佩剑的传统全面没落,佩剑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所以,真正允许佩剑上朝的时代极少,几乎可以忽略,尤其是秦朝之后,大多数朝代其实都是禁止臣工佩剑上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