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被嚴重高估的名將?

別酒怯流年


1:李廣

人們常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來比喻懷才不遇,後人常常為他鳴不平。李廣雖然擅騎射,武藝出眾,能與士兵同甘共苦,但他帶兵隨性,隊伍不成規矩,人人自便,少小勝而多大敗,一生也未能達到斬首兩千級的封侯標準。

很多人認為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這應該是錯誤。李廣除了飛將軍這個名頭,其事蹟既不和龍城掛鉤,也遠遠不到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地步。龍城本來是匈奴的要地,李廣守邊能守到匈奴地盤上去?明顯指的是衛青的龍城大捷,而此戰,李廣全軍覆沒,被活捉後逃跑,飛將軍名頭因此而得。而在歷史上著名的河西之戰中霍去病戰績輝煌,而李廣損兵折將。最後功過相抵,沒得獎賞。

李廣自言“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可謂久經沙場之老將。而且李廣親歷了漢匈戰爭中最為重要的三大戰役,但實在是建功不多,值得稱道的重大軍事成就幾乎沒有。最後還因違反軍紀,延誤戰機,而落得“引刀自剄”的悲慘結局。

李廣名聲之所以這麼響,司馬遷功不可沒。作為李廣朋友的的司馬遷為了吹捧李廣在《史記》單單給李廣做了一個單傳《李將軍列傳》。在李廣的傳記裡司馬遷把李廣寫的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寫得相當感人至深。記錄衛霍二人之《衛將軍驃騎列傳》就極顯平庸,論者甚至有謂“不值一錢”的。這就導致了後人對戰功赫赫的衛青霍去病如此嚴苛看待,對常敗將軍李廣卻大肆渲染讚美。

2:關羽

受《三國演義》影響,關羽一度被被後世神化為忠義的化身,在民間被遍及稱為“關公”。在清代,其與孔子齊名,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縱觀關羽一生的戰績,其實是敗多勝少。水淹七軍是其人生巔峰,然而還沒得意太久,就被呂蒙抄了後路,丟了荊州。

而在《三國志》裡的他敗投曹操,敗麥城,敗徐州,敗荊州......勝的遠遠沒有敗的多。刮骨療傷更是毫無按照。他還愛慕虛榮,也有些好色。按照《三國志》,關羽想要獲得秦宜祿妻,屢次請曹操。

總之關羽被《三國演義》過的神話了。在現實上,他並不是武聖、戰神,頂多算是猛將,後世太高估他了。

3:陳慶之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話,梁朝白袍將軍陳慶之以七千之眾破北魏三十餘座城池,創下戰爭史上的神話。

而歷史的真相是這樣的。當時北魏烽火遍地,各地的起義軍層出不窮。當時陳慶之護送北魏宗室元顥殺回洛陽奪權的時,北魏的全部兵力正在和山東的邢果為首的10萬起義軍交戰。所以陳慶之能率領7000千人,暢通無阻的殺到洛陽城。

而南朝的史書過度虛誇了這一段歷史。在《魏書·元天穆傳》裡面也記載,陳慶之其實是“乘虛陷滎陽”。 在《梁書》等南朝史書中,浮誇風現象十分嚴重。郭文中“‘棋’開得勝”一節裡陳慶之以2000戰勝對手2萬的首戰,《資治通鑑》採用的正是《梁書》裡的數字,但這個數字到了《南史》裡面就更加誇張了,並沒有記載陳慶之有多少人馬,可對手那邊的兵力居然上升到了10萬。而在《魏書》裡面乾脆連提都沒提有過這樣一次戰鬥。

而最誇張的那一使即是北伐路上滎陽城外圍以“三千破三十幾萬”的神話戰績(郭文裡不知何故寫成3000對20萬),這個三十幾萬的數字同樣來自《梁書》,到了《南史》裡面更可怕,又升級到“3000對40餘萬”了,真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牛皮隨便吹,衛星滿天飛!

總而言之陳慶之能力是有的。再武將中也是厲害的角色。但是被史書過度的神話了。


沙眼看世界


劉峙是國軍二級陸軍上將。

不過,就他的才能而言,頂多也就配當個師長,再高些的職務就是才不堪用了。

可蔣介石給他的職務可比師長大得多了,像什麼戰區司令,剿總司令等等。原因嘛,也很簡單,他對蔣介石忠心耿耿,言聽計從。

如果是在和平時期,就算才不堪用,縱然對國對民對軍不利,也是影響有限。但在生死存亡的戰爭時期,那就太致命了。

抗戰時期,劉峙任戰區司令。他統率的軍隊對日軍不是“望風而逃”,而是“聞風而逃”,還沒看到日本鬼子的影子呢,就跑得無影無蹤了。人們戲稱他為“飛將軍”。

解放戰爭初期,他率30萬軍隊,對解放軍中原軍區層層包圍,層層封鎖,長達8個月之久。他認為要對付包圍圈中的6萬解放軍,可以說是手到擒來。可誰知內戰一打響,中原軍區兵分三路,聲東擊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出了他的包圍圈,完成了中原突圍的任務。跟著劉鄧大軍又過黃河,殲滅了他的整編第三師趙錫田(顧祝同的外甥)部。結果蔣介石大為惱火,恨其無能,把他的官職給撤了。

等到1948年5月,他又被重新委以重任。當時,桂系的李宗仁當了副總統,蔣介石害怕桂系的兩員大將都在京幾,會被他們合起來謀了自己的位子,於是就把白崇禧的國防部長的職務給撤了,讓他去當剿總司令。可他又怕白擁兵自重,威脅到他的地位,結果又把中原的兵力活生生的分成徐州和武漢兩大塊。白崇禧當了武漢的剿總司令。而原來駐守徐州的顧祝同升任了參謀總長,於是,劉峙就被任命為徐州的剿總司令。

此任命一下,令人譁然。當時有人說,徐州乃京畿門戶,理應派一員虎將(指白崇禧)來鎮守;就算派不出一隻虎,起碼也應該派條狗來看門。可如今卻派了頭豬來,怕是這門要守不住了。國防部作戰廳廳長郭汝瑰把這“笑話”講給顧祝同聽。顧祝同很是無奈,說:“徐州剿總的人選,我們考慮過兩個人。一是劉經扶(即劉峙),二是蔣銘三(即蔣鼎文)。蔣銘三日嫖夜賭,不理公事,比較起來,還是劉經扶好一點。”呵呵,照顧祝同的解釋,原來國民黨裡還有連“豬”都不如的上將。

這個被部下譏笑為“豬”的司令當然指揮不了徐州剿總下屬的80萬軍隊了。結果在後來的淮海戰役中,被60萬的解放軍打敗,殲滅了55萬人。蔣介石氣得直髮火,把他的官又撤了,還要查辦。但沒辦法了,隨著淮海戰役的勝利,蔣介石連自身都難保了,哪有工夫去查辦他呢?

解放後,劉峙逃到了香港做寓公,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當時有一批他的部下也逃到了香港。由於生活無著落,就結夥上門“打土豪”,敲詐了他一大筆錢。眼看香港熟人太多,於是他趕緊拖家帶口逃往南洋。

第一站是新加坡。結果人生地不熟,一下船就被打劫了。沒辦法,趕忙又轉往印度尼西亞。由於他用的是假護照,雅加達的海關人員哪裡會想到,眼前的胖子會是陸軍上將呢?見他穿得像個富貴人家,就狠狠的敲詐了他一筆。俗話說“虎落平陽被犬欺”,劉峙雖然心裡有火,但他也沒辦法。

經過這麼一翻折騰,他的錢財也就所剩無幾。他東拼西湊,弄了一筆錢,想做點生意。但將軍做生意,專業不對口,連虧帶蝕加被騙,錢很快就沒了。好房子是沒得住了,劉峙只好搬家,到郊外去。雖說郊外治安不好,但他也管不了這麼多了。好不容易安頓好家,吃飯又成問題了。好在當地華人華僑多,有教授中文的學校。劉峙的太太黃偑芬(確切的說是三姨太)是師範大學畢業,懂得教書,在當地華文學校找到了一份教師的工作,才解決了家人的吃飯問題。而劉峙呢,無事可做,就當起了家庭主夫,除操持家務外,就是整天拿根棍子,看家護院。

不過,事情很快有了變化。1952年初,黃偑芬接到香港打來的電報,說家人病危,要回家一趟。她捨不得扔下自己的工作,就去找校長商量,在他離開的時間裡,讓她的丈夫來代課。校長答應了,就讓劉峙來教語文和地理。劉峙到底讀過書,還當過將軍,教小學語文和地理當然是小菜一碟了。特別是他教地理時,採用堆沙盤教學的方法,大受學生歡迎。唉!想不到堂堂的陸軍上將,居然去當了小學教師,實在難堪。更讓他難堪的是,當時印尼華人學校的教材都是從大陸買來的。在那個年代,政治色彩非常濃,語文書上都是“社會主義好,共產黨好”,劉峙天天面對這些課文講課,那滋味實在不好受。後來經過他一再爭取,學校終於放棄大陸課本,轉而購買臺灣的。這也是他日後向蔣介石邀功的地方,說經過他不懈的爭取,終於避免讓印尼華人華僑“受赤禍毒害”。

如果沒有什麼事,劉峙的後半生應該就是教書育人了。可沒想到一件事情的發生,打破了劉峙生活的寧靜。有一天,劉峙翻看報紙,發現居然有人假冒他的名義在當地報紙發表文章評擊時政。真劉峙在此,豈能容假劉峙胡來!他憤而投書報社闢謠。這一下可就熱鬧了。自從淮海戰役以後,關於劉峙的消息越來越少了。有人說他被蔣介石軟禁了,也有人說他在香港當寓公,還有人說他被統戰回大陸了,等等等等,可誰也想不到,他居然淪落到印尼當了一名小學教師。

當印尼政府得知蔣介石的一名上將在本國後,也吃驚不小。因為當時印尼和新中國已經建交了。印尼國家安全局人員馬上找上門來,要求他不要發表不利於中印關係的言論,遵守印尼的法律。由於劉峙為補貼家用,當了兩所學校的老師。這兩所學校為了提高聲譽,都嚷著要給劉峙上將舉行祝壽活動。兩個學校為爭主辦權還打起了官司。經過新聞媒體一報道,遠在臺灣的蔣介石也知道了劉峙的下落。他害怕這個飯桶將軍再鬧出什麼有損他本人和國民黨聲譽的事,趕緊派人去印尼把他接回臺灣。後來,劉峙在臺灣當上了“總統府國策戰略顧問”、“大陸光復委員會委員”等等虛職直到去世。


血染戰旗紅


項羽,驕傲自大,一輩子沒打過敗仗,最後一仗敗了,丟了性命


寧波打野


關羽 關雲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