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文和他的“永貞革新”,為何這麼短命?

王叔文和他的“永貞革新”,為何這麼短命?

王叔文

王叔文擅長圍棋,因棋藝任翰林院待詔,略知詩書,喜歡談論治國方略。後來擔任太子李誦的侍讀。

在皇家,太子的位子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不是那麼好坐的。由於是未來的儲君,有相對的話語權,地位較其他皇子高,這是有利的因素。

但不利的因素更多。儲君將來是要接掌大位的,所以,就成了眾矢之的,往往容易被有野心的人所陷害,相對來說,安全性還倒不如普通的皇子了。

另外一個就是因為具有一定的話語權,這反倒成其害。皇上問話,你回答的少了,那是要減印象分的。時間久了,皇上一定認為你沒有能力治理國家,那時的儲位就岌岌可危了。

但是話語多了呢?又會被皇上認為是搶班奪權,甚至被扣上謀逆的罪名。歷史上許多太子被殺,都是犯了這一條。

所以說,當太子的,大多都生活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王叔文和他的“永貞革新”,為何這麼短命?

太子李誦

由於太子年輕,涉世不深,所以想處理好這些事情,老師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王叔文就是一個合格的老師。每當太子做事魯莽時,他就及時的予以制止,給其講清楚事情的利弊。許多時候,王叔文的一席話,讓太子有醐醍灌頂的感覺。

從這時開始,皇嗣和老師心理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其後二人之間有了更深的交流。王叔文除了給太子灌輸一些為人處世之道外,還提醒他要建立自己的班底,為將來的接班打好基礎,時常向他推薦一些可用之人:“某人可任宰相,某人可任將軍,希望今後任用他們。”

他們秘密結交想尋機快速升遷的當時知名人士,和韋執誼、呂溫、李景儉、韓曄、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等十幾人,結為生死之交; 將帥王公,也有秘密送禮請求結交他的。

後來李誦身邊又配了一個王伾,也來東宮侍讀。他曾論及時政,因為觀點新穎,眼光獨到,頗得李誦信任。這樣,王叔文、王伾就來到一個戰壕,並肩戰鬥到最後。他們二人史稱“二王”。

這樣一來,太子未來的班底就提前建立起來了。

王叔文和他的“永貞革新”,為何這麼短命?

唐順宗

公元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繼位,是為唐順宗。為了這一天,苦苦等待了26年,今天終於如願以償,李誦立志要大幹一番。

他根據王叔文和王伾的提議,出臺了了一系列的革新主張。因發生在永貞年間,史稱“永貞革新”。

革新的主要內容是:

1、抑制宦官,禁止擾民害民的官市以及五坊小使,以期消滅宦官專政的現象;

2、抑制方鎮,收激地方財政及用人之權,以期提高中央集權;

3、抑制陳舊勢力,起用新人補充政權,以期推出全新政局;

4、抑制苛政,降低與減少各種賦稅勞役,以期獲得民心。

這些改革措施對整頓朝綱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尤其是禁五坊小兒為害。

王叔文和他的“永貞革新”,為何這麼短命?

宦官

所謂“五坊”指雕坊、鶻坊、鷹坊、鷂坊、狗坊,每坊中養育一種動物,供皇帝娛樂。小兒指在五坊中畜養動物的工人。德宗時,五坊小兒常在長安市區欺凌百姓,恐嚇施暴、詐財、騙食,像是從皇宮裡出來的一批流氓惡霸,官府也不敢管。

所以看起來這些禍害百姓的惡劣行為,不會對國家安全直接造成危害,但民憤極大,這一改革措施一出臺,立刻得到百姓的擁護,賺得好口碑。

釋放後宮宮女300人及教坊女妓600人,不但可減少宮中之怨女,合於人道,同時也表現君主不重聲色的態度。

以上這些措施雖然得到老百姓的擁護,但實實在在的侵犯了宦官集團的利益,他們開始反擊了。

唐朝中後期,宦官勢力十分強大,強大到可以左右皇帝,把持朝綱的地步。他們為何擁有這麼大的權勢?關鍵是掌握著國家的命脈——手裡握有禁軍的指揮權。

王叔文和他的“永貞革新”,為何這麼短命?

禁軍

王叔文也看到了這一點,他力求衝破這個網。

於是任命原將軍範希朝統領京城西北各鎮行營兵馬使,韓泰任他的副手。宦官俱文珍知道了這件事情,馬上命令神策護軍中尉,不要交權。這些禁軍首領其實早已和宦官構成了利益共同體,所以去接受軍隊的範希朝、韓泰雖然到達軍營,但諸將不去參見,把他們直接就“晾”在了那兒,二人只得空手回京。

唐順宗還沒繼位時,身體狀況就不太好,當上皇帝后竟到了無法上朝的地步,所以只能垂簾問政。在他身邊左右侍奉的,只有宦官李忠言、美人牛昭容。

如果大臣想要向皇帝上奏國事,要經過宰相韋執誼,翰林王叔文,

左散騎常侍王伾,宦官李忠言,寵妃牛昭容這麼好幾道程序,最後才能遞到順宗手中。皇上往下傳達詔令,也是要經過這些環節,非常繁瑣。

王叔文和他的“永貞革新”,為何這麼短命?

李純

在這種情況下,百官、京城和各地都請求早立太子,但王叔文擔心皇太子一立,會使自己的改革大業擱淺,所以百般阻撓。

但這是勢在必行的大趨勢,在宦官俱文珍等人的操縱下,唐順宗順應了百官的意願,終於下詔立廣陵王李純為太子,並代理國政。

太子一上臺,王叔文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快到頭了。

也就恰巧在此時,王叔文母親去世了。臨行的前一天,王叔文在翰林院擺下酒菜,宴請諸位學士,還有宦官李忠言、俱文珍、劉光奇等人,飲酒期間,王叔文對諸位說:“我母親病重了,近來盡心竭力處理國家事務,不推辭得罪人和困難事的原因,是想報答皇上的重用。如一旦服喪離職,各種壞話都來了,誰是肯幫我說句話的,希望諸位不帶偏見地評價我。”

但他的一席話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在席間他說一句,俱文珍駁斥一句,別人也不敢插言。就這樣,本來安排的和解宴,最後竟弄得是不歡而散。

王叔文和他的“永貞革新”,為何這麼短命?

王叔文

太子剛監國一個月,唐順宗就被迫當了太上皇,太子李純繼位,是為唐憲宗。唐憲宗繼位了,開始老賬新賬一起算。王叔文還在家守喪,就接到被貶為渝州司戶的敕令。

又過了半年,新皇帝還是沒有忘記這位“永貞革新”的靈魂人物,一紙詔令將其賜死。王叔文和他的改革大業就此壽終正寢,前後共半年時間。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