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用了兩個舊友當宰相,小人得志胡亂搞事,不到一年就退位了

從史書中看,任何一個朝代的儲君,也就是太子,日子是不好過的,很多太子都等不到順利接班,就被殺了、被廢了,或是被競爭者取代了。當然,也有那種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只待接任大位,方才顯露出帝王手段。

自從“安史之亂”以後,唐朝中央政府和皇權逐漸式微,皇室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唐朝中期的唐德宗李適,原本躊躇滿志,勵精圖治,又是抑制宦官專權,又是削弱藩鎮勢力。但是,建中四年(783年)的“涇原兵變”搞得唐朝皇室差點全部玩完,皇帝也從此消沉了,不再有實現中興的宏圖大志了。

皇帝用了兩個舊友當宰相,小人得志胡亂搞事,不到一年就退位了

王叔文

唐德宗後期不折騰,但是他的太子李誦卻不贊成父親的政策。李誦做了26年的太子,直到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德宗駕崩,他才即位為帝,改元永貞。李誦還在當太子的時候,身邊有個伴讀先生叫王叔文。據《舊唐書》記載,王叔文是“越州山陰人,以棋待詔”。越州山陰,就是今天的浙江紹興。王叔文躋身中央政治圈,靠的不是文韜武略,而是下棋的水平。

後來,同為一個政治集團的柳宗元為王叔文母親寫墓誌銘《故尚書戶部侍郎王君先太夫人河間劉氏志文》中提及,王叔文“舉明經,授任城尉左金吾衛兵曹,修經術,以求聖人之道”。如果是明經出身,王叔文的仕途還算正規。

皇帝用了兩個舊友當宰相,小人得志胡亂搞事,不到一年就退位了

唐順宗

唐德宗後來命王叔文入東宮,陪還是太子的李誦讀書。王叔文這個人喜歡談大政方略,而且所談問題很多切中李誦的關注點,譬如什麼整頓朝綱、削弱藩鎮、整頓財政之類。太子李誦很有宏圖遠志,所以很欣賞這個王叔文,心中也默許此人是自己未來執政班底的核心智囊、國師。除了王叔文,李誦的東宮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叫王伾,“杭州人,始以翰林侍書待詔”。

在王叔文的運作下,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王伾為首的小集團,這裡麵包括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柳宗元和劉禹錫二位。王叔文這些人大多是文學侍從出身,對於執政問題絕對是理論多於能力,發發政論還可以,真要操刀恐怕就要出事。

皇帝用了兩個舊友當宰相,小人得志胡亂搞事,不到一年就退位了

柳宗元

李誦即位成為皇帝之後,立即對王叔文委以重任,任命他為翰林待詔兼度支使、鹽鐵轉運使,任命王伾為左散騎常侍。在二王的主導下,唐順宗搞起了一場改革。任何王朝的所謂改革,本質上就是權力結構的重新調整,以及利益的重新分配,當然也有取悅百姓的一些政策。

唐朝中後期,宮中搞出了和老百姓做不對等生意的“宮市”,和搶錢無異。王叔文集團停止了宮市,算是贏得民心的一招。順宗在即位詔書裡就說,“諸有費用,先給工價,仍以現錢,更不折物,不得輒令科配”,“朕臨御萬邦,方弘此道。苟可濟物,予何愛焉?宮掖之中,宜先省約”,停止了除正常賦稅之外的各種地方供奉,還大力裁撤宮中娛樂機構和人員。

中晚唐的朝局中,宦官專權是個很突出的問題,宦官甚至能操控皇帝廢立。王叔文集團要實現集權,勢必要與宦官集團鬥爭,削弱他們的權力。宦官之所以囂張,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掌握了神策軍的軍權。

皇帝用了兩個舊友當宰相,小人得志胡亂搞事,不到一年就退位了

唐朝宦官

王叔文等人決定釜底抽薪,剝奪宦官的軍權,最後以右金吾大將軍範希朝為左右神策京西諸城鎮行營節度使,復以度支郎中韓泰為行軍司馬,以奪取宦官中尉所掌握的神策軍權。在宦官首領的授意下,神策軍將領抵制這一命令,最終王叔文也只能哀嘆:“奈何!奈何!”

除了宦官,藩鎮割據也是當時唐朝政治的一個痼疾。王叔文集團針對藩鎮問題的解決辦法是拉攏恭順朝廷的藩鎮,給予高官厚祿,孤立跋扈藩鎮,打擊興兵搞事的藩鎮。但是,整體而言,王叔文 的政策並不成功,反而激化了朝廷與地方節度使們的矛盾。

王叔文這幫人有個致命的毛病,或許就是其最後失敗的根本原因,那就是跋扈!王叔文一夥人,仗著有順宗皇帝的信任,張皇威福,獨斷專行,恃才傲物,以伊尹、周公、管仲、諸葛亮等古代的名臣賢相,相互比況推獎,儼然自得,唯我獨尊,甚至侮慢公卿,無緣無故地在朝廷樹立敵人。

皇帝用了兩個舊友當宰相,小人得志胡亂搞事,不到一年就退位了

藩鎮割據

王叔文掌權之後,極其地任人唯親,大肆提拔昔日舊友,予以重用,安排在朝廷的一些要害部門。譬如,韋執誼由正五品上的吏部郎中提拔為正四品上的尚書右丞相,同中書門不平章事,後又擢為正三品的中書侍郎。朝廷中的財政、司法等要害部門,基本都被王叔文安插了自己的人。

更要命的是,王叔文對於不屬於自己集團的人,則是百般打擊,將朋黨利益放在朝廷利益之上。據《資治通鑑》記載,“宣歙巡官羊士諤,“因公事至京,遇叔文用事,朋黨相煽,頗不能平,公言其非。”這也就是地方官對王叔文這些人的批評意見重了點,但是王叔文聽聞之後,竟然要殺了人家。

最愚蠢的是,王叔文為了長期把持朝政,竟然阻止皇帝和朝臣立太子。當時,順宗皇帝身體很不好,甚至難以正常執行皇帝職能了。所以朝臣們都上疏朝廷,請求早定太子。監察御史盧坦,“說宰相韋執誼,速白立皇太子,以樹國本,執誼深納其言。”宰相韋執誼算起來是王叔文一夥的,但是他在這個問題上是主張早立儲君的。

皇帝用了兩個舊友當宰相,小人得志胡亂搞事,不到一年就退位了

唐憲宗

王叔文為了長期控制政權,竟然阻撓立太子計劃,對此順宗皇帝自己也不滿意,他與王叔文之間的裂痕悄然撕開。可能是在順宗的默許下,“宦官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皆先朝任使舊人,疾叔文、忠言等朋黨專恣,乃啟上召翰林學士鄭絪,衛次公、李程、王涯入金鑾殿,草立太子制。”不久,順宗兒子廣陵王李純被立為儲君。

立了太子之後,雙方似乎平靜了,但是“已立太子,天下喜而叔文獨有憂色“。王叔文得罪了太子,而這個太子可是未來 的皇帝。順宗的身體每況愈下,而且“固已厭倦萬機,惡叔文等”。貞元二十一年八月四日,李純得順宗李誦傳位,是為唐憲宗。八月九日,正式即位於宣政殿。李純當了皇帝之後,王叔文的一夥的好運就到頭了,很多人被貶被殺。

唐順宗做了26年的太子,在皇帝的位子上只坐了八個月就被朝中大佬聯手推翻了,除了他自身體弱多病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任用王叔文這樣的小人瞎折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