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謫荒蠻地,堅守三十年,人格的堅持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劉禹錫雖然是唐朝人,但他的原祖可以追尋到漢景帝時代,據說是漢景帝賈夫人之子劉勝。

到了他爺爺父親這裡,兩人都是小官僚。劉禹錫的父親當時在江南當官,他當時就跟著父親在江南求學。大家都知道江南分文化氛圍很濃,加上劉禹錫聰明好學,所以在年輕的時候就很有名氣。

貶謫荒蠻地,堅守三十年,人格的堅持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劉禹錫

劉禹錫

公元793年,二十一歲的劉禹錫登進士及第,二十三歲有榮登吏部取士科,授官為太子校書,後回家丁憂三年。後來跟隨杜佑為官,做長書記。

真正讓劉禹錫的命運發生根本轉變的是公元805年,這年正月,唐德宗皇帝薨,唐順宗即位,這下原來的太子陪讀王叔文、王伾素進入權利中心,王叔文本來就和劉禹錫關係很好,就這樣王叔文、王伾素、劉禹錫、柳宗元等十位有志之士,結成了一個權力同盟。他們早就對大唐的現實憂心忡忡,當時是外有藩王個個擁兵自重,內有宦官把持朝綱,朝廷處於被架空的現狀。“二王劉柳”同盟就想進行一次變革,奪回藩鎮和宦官手中的權力,治天下太平,恢復唐王朝的興盛。

他們太小看藩王和宦官以及保守派大臣利益集團的權勢了,改革遭到了瘋狂的反撲,唐順宗被迫禪位,王叔文被賜死,王伾素被免後氣死,剩下的八位積極參與改革者全部被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當時的劉禹錫在去遠州的路上改貶為朗州司馬,當了朗州以後,柳宗元並沒有被利益集團的來勢洶洶所嚇倒,也沒有被眼前的命運所打倒,面對人生的第一個“秋天”,劉禹錫豪邁的寫下了大量的積極向上的詩篇,他立於朗州這片邊遠的土地,對著長安,也對自己放聲高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在朗州一呆就是十年,十年,很少有官員在一個地方被貶十年,在公元815年,劉禹錫被召回京城。

經過十年的邊遠地區的流放,應該聰明一點了吧!應該老實一點了吧!應該世故一點了,應該圓滑一點了,應該認清形勢了吧!當時權力派這樣想,劉禹錫的朋友也這樣想,沒想到,劉禹錫骨子裡流淌著英雄的血液,他是寧折不彎的,他怎麼會向這些宵小們屈服。

817年春天,京城裡的玄都觀內桃花盛開,觀花者人流如潮,劉禹錫看似輕鬆的寫下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

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

盡是劉郎去後栽。”

別說朝中那些靠逢迎巴結上位的權貴,就是傻子都看出來了這首詩的意思,戲贈,這就是赤裸裸的挑戰,權貴們又一次惱羞成怒,劉禹錫立即被貶,先是連州,後是夔州,後來又是和州。這一貶更厲害,十三年。

貶謫荒蠻地,堅守三十年,人格的堅持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陋室銘

陋室銘

按一般常理,一個人連續栽跟頭,應該學乖了吧,不然,劉禹錫還是沒有像這些權貴們低頭,在和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銘》。

劉禹錫和我們這些後代,我們應該感謝當時朝中的當權者,我們應該感謝當時的那個和州知縣,如果沒他們,劉禹錫怎麼會寫出這篇文章,我們後人也沒有機會讀到這麼簡練優美的散文了。

公元827年,第二次被貶的劉禹錫在離開權力中心,在離別京城二十三年後被又一次召回京城,在回京的路上,遇到了同樣不得志的大詩人白居易,兩人互相安慰,互相寫詩一首,劉禹錫又一次寫下了千古絕唱:

巴山蜀水淒涼地,

二十三年置棄身。

……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看到這首詩,人們心裡有了心理準備,果不然,劉禹錫在828年又寫下了那首著名的《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

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

前度劉郎今又來。

我,劉禹錫沒有被打倒,我又回來了。結果又一次外放,這次是蘇州、汝州、同州,直至836年,才被召回京城,任一些閒職,那時的劉禹錫已經六十四歲了,從“永貞革新”失敗那一年被貶開始,直到836年被召回,在這三十一年的歲月裡,劉禹錫是要麼被貶,要麼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但是,即使如此,劉禹錫始終沒有被擊倒,始終沒有向權貴們屈服,沒有向別人強加與他的命運低頭。有人說劉禹錫不識時務,我認為是詩人寧折不彎,有人說劉禹錫是死不悔改,但我認為這是詩人的性格使然,堅持真理,即使被當權者一次次擊倒,我還是要堅強的爬起以更加猛烈的氣勢撲向那些權貴宵小。

貶謫荒蠻地,堅守三十年,人格的堅持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劉禹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