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皇帝和他的改革,在位186天革新146天,同時壽終正寢

短命皇帝和他的改革,在位186天革新146天,同時壽終正寢

皇帝

唐朝中後期,大部分皇帝壽命都很短,壽命短,自然執政時間不長,也不可能有大作為。

但是有抱負的皇帝都想在執政期間撈一些業績,好“彪炳史冊”。 唐順宗李誦,就是懷抱此種想法的皇帝。在他的任期,進行了大膽革新,史稱“永貞革新”。

李誦(公元761年-806年),即唐順宗,唐德宗李適長子,唐朝第十位皇帝。

說起來李誦在年輕時運氣是非常好的,早早的就被立為太子。並且沒有什麼競爭。這在為爭奪儲君往往弄得頭破血流的唐朝,是很罕見的。

好運是好運,但世間的事物總是充滿著辯證法。躊躇滿志的李誦,從來沒有想到,他這個太子一當,竟然是26年之久!由此成為唐朝當儲君最久的皇帝。

短命皇帝和他的改革,在位186天革新146天,同時壽終正寢

太子

李誦當太子時,唐德宗命翰林學士王叔文做他的侍讀。年輕時的李誦,也曾意氣風發,也曾針砭時事,有一次和侍讀們議論政事,談到宮市的弊端,李誦說:“我見皇上時,將盡力陳述這看法。”

看到太子這麼有正義感,眾侍讀都稱讚李誦的仁德,只有王叔文不說話。眾人散去,太子對王叔文說:“剛才談論宮市,為什麼只有您不說話?”

王叔文說:“皇太子侍奉皇上,除按禮節問候飲食身體外,不應擅自干預宮外事務。皇上在位年歲已久,如果有小人離間,說太子收買人心,那麼自己怎能辯解?”

王叔文的一席話,頓時如醐醍灌頂,李誦才意識到剛才的舉動有些魯莽了,於是感激的對老師說:“如果沒有先生的提醒,我差點惹出大禍來。”

王叔文道:“我王叔文得太子殿下的信任,有一些意見和見解,哪能不向殿下傾心相待呢!”

由此開始,他還王叔文心理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君臣之間開始了更深的交流。

短命皇帝和他的改革,在位186天革新146天,同時壽終正寢

王叔文

王叔文經常給李誦灌輸一些為君之道,並且提醒他要建立自己的班底,為將來的接班打好基礎,並時常向他推薦一些可用之人:“某人可任宰相,某人可任將軍,希望今後任用他們。”

他秘密了一些當時的知名人士,和韋執誼、呂溫、李景儉、韓曄、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等十幾人,結為生死之交; 將帥王公,也有秘密送禮請求結交他的。

後來李誦身邊又配了一個王伾,也來侍讀東宮。他曾論及時政,因為觀點新穎,眼光獨到,頗得李誦信任。這樣,王叔文、王伾就鑽進同一個戰壕,並肩戰鬥到最後,史稱他們為“二王”。

短命皇帝和他的改革,在位186天革新146天,同時壽終正寢

唐順宗

公元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繼位,是為唐順宗。為了這一天,苦苦等待了26年,今天終於如願以償,李誦立志要大幹一番。

他大膽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進行改革。他們和彭城人劉禹錫、河東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派勢力集團。

王叔文因缺乏資歷名望,只能出任翰林學士、戶部侍郎,王坯以同樣的原因,出任翰林待詔。但為了控制相權,王叔文推薦韋執誼為宰相。實際上,一切都是王叔文說了算,韋執誼就是他的傳聲筒而已。

一個新興的政治集團形成了,出於這個集團本身的利益,也融人了士人擔當天下道義的成分,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主張。因發生在永貞年間,史稱“永貞革新”。

短命皇帝和他的改革,在位186天革新146天,同時壽終正寢

俱文珍

革新的主要內容是:

1、抑制宦官,禁止擾民害民的官市以及五坊小使,以期消滅宦官專政的現象;

2、抑制方鎮,收激地方財政及用人之權,以期提高中央集權;

3、抑制陳舊勢力,起用新人補充政權,以期推出全新政局;

4、抑制苛政,降低與減少各種賦稅勞役,以期獲得民心。

寧化縣尉羊士諤因公務來到長安,適逢王叔文當權,便公開談論他的錯誤。王叔文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生氣,要將他斬殺。韋執誼認為羊士諤構不成死罪,於是將羊士諤以貶官論處。自此,王叔文開始非常嫌惡韋執誼。

劍南支度副使劉闢把韋皋的意圖轉達給王叔文,要求統領劍南三川。劉闢對王叔文說:“韋太尉讓我向您致以卑微的誠意。倘若您把三川交給韋某管轄,韋某自當不惜一死,盡力幫助您;倘若您不肯把三川交給韋某管轄,那麼韋某也會有辦法向您回報的。”

王叔文聽到這種威脅話語,又打算將劉闢斬殺。韋執誼覺得目前絕對不能得罪藩鎮勢力,堅決不同意。

等待迴音的劉闢聽說王叔文差點將羊士諤斬殺,便逃回劍南。

短命皇帝和他的改革,在位186天革新146天,同時壽終正寢

威脅?

韋執誼當初被王叔文推薦重用,深深感激他。但有時意見相左時,也當庭發生爭執,事後他向王叔文道歉說:“我並不敢違背約定,只是許多事情力求辦的圓滿罷了。”

但王叔文聽了這些道歉,反倒怒氣衝衝地罵起來,天長日久兩人終於結仇。

為反擊宦官,王叔文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謀奪宦官掌握的兵權,於是他任命將軍範希朝為統京西北諸鎮行營兵馬使,以韓泰為副手。

但範希朝、韓泰到達任所奉天(今陝西乾縣)後,面對的只是空無軍隊的大營。因為這些將領和宦官早已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所以王叔文的命令在他們那裡就是一紙空文。王叔文聞訊,只能長嘆:“奈何!奈何!”

短命皇帝和他的改革,在位186天革新146天,同時壽終正寢

禁軍

此時的宦官集團開始反擊了。大宦官俱文珍抓住王叔文他們的弱點,也在根本上發起了凌厲的反攻。

王叔文集團出於專權,出於長期控制唐順宗的目的,一直在壓制朝臣要求冊立太子的呼聲。

唐順宗當上皇帝,就得了偏癱,病情很嚴重。因此立太子是傳統政治的首要之事,被認為是天下的根本。俱文珍會同宦官劉光琦、薛盈珍以及朝臣鄭細、衛次公、李程、王涯等人,共同說動唐順宗,冊立了其長子李純為太子。

在冊立太子的大典上,文武百官爭先恐後地向李純祝賀。而李純因王叔文集團的反對,對他們恨之入骨。

太子一立,形勢徹底扭轉。反對派通過太子,控制了政權,逐漸清洗王叔文集團成員。王叔文以退為進,以母喪為由辭了職。

王叔文一走,王坯按照密議,前去向宦官集團低三下四地請求,用王叔文為相,且總管禁軍。這自然是異想天開。王伾再三請求不得後,自己也以中風為由,退到了家裡。

二王的退隱,等於宣佈了革新集團的全面失敗。

短命皇帝和他的改革,在位186天革新146天,同時壽終正寢

李純

由於此時唐順宗病情加重,俱文珍等人要求皇帝下詔,由太子監國。一個月之後,又開始逼迫唐順宗退位,讓太子繼承皇位。

唐順宗此時已病入膏肓,並且沒有了支持的力量,只能聽憑他們的擺佈,同意了他們的所有要求,當了太上皇。

李純登位,是為唐憲宗。他上位後立即對王叔文集團進行全面的開刀。王叔文、王伾被貶殺,柳宗元、劉禹錫、韓泰、陳諫、韓譁、凌準、程異、韋執誼八個干將一體被貶為邊州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永貞革新”曇花一現,前後只有八個月。

短命皇帝和他的改革,在位186天革新146天,同時壽終正寢

八司馬

現在來分析“永貞革新”為何這麼短命:

1、王叔文他們這個集團的結構本身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可謂是良秀參半、魚龍混雜。除了“二王”是堅定的改革派,其他人動機不是很純正。其中一些人成了暴發戶,他們受賄納賂,盡情揮霍。

2、對於團隊建設,缺乏戰略部署。為了急於補充力量,他們對那些親近自己者,毫無原則地予以吹捧,然後迅速升官,一天之內可以任命多人,以致濫竿充數、泥沙俱下,極大地損壞了自己的形象。

3、內部不能精誠團結。韋執誼作為宰相,也有自己的思想。但王叔文只是把他當成傀儡,稍微有意見分歧,則一頓痛罵,聽不得不同意見。結果,把宰相韋執誼推到了對立面,加重了反對派的砝碼。

短命皇帝和他的改革,在位186天革新146天,同時壽終正寢

禁軍將領

4、宦官勢力太強大。革新派想要奪取禁軍的指揮權,但禁軍本身和宦官集團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那些將領不聽革新派的調遣,致使他們的圖謀失敗。

5、有四川節度使韋皋主動投靠,但王叔文的原則性太強,不懂得拉攏這些藩鎮勢力,從而失去這個強大的外援。

6、皇帝和革新派是唇亡齒寒的緊密關係。這一點他們都沒有意識到。由於唐順宗一度的搖擺不定,使太子順利當政。太子上臺後,對反對自己的改革派大加殺伐。等把改革派收拾了以後,唐順宗失去政治支持,只能聽憑他們的擺佈,最後退位讓權。

短命皇帝和他的改革,在位186天革新146天,同時壽終正寢

被迫退位

7、核心人物王叔文性格原因。他做事剛性太強,柔性不足。對所有看不慣的勢力,都是大加殺伐。這樣,既造成反對勢力的強力反彈,又使中間搖擺勢力滑到了對立面,無形中削弱了自己陣營的力量。

8、革新派沒有一點抗風險能力。王叔文母親去世,他要去守喪。他一走,集團沒了主心骨,也沒有人勇敢的站出來挑大樑,頓時變成一盤散沙。成為太子和宦官們的魚腩,被逐漸蠶食。

總之,這次革新,為時半年就夭折了。一些革新成果還沒有來得及推廣和鞏固,一切都結束了。

就像平靜的湖面上扔了一塊小石頭,等石頭一沉湖底,湖面上的漣漪也就隨之消失。湖面又恢復到以前的平靜。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