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劉禹錫兩次遊覽玄都觀,作詩諷刺權貴被貶官,回京笑到最後

詩人劉禹錫兩次遊覽玄都觀,作詩諷刺權貴被貶官,回京笑到最後

文/馮玄一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是唐詩中很有名的兩句,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作者叫劉禹錫。前一句是劉禹錫在揚州的筵席上寫給朋友白居易的,後一句是他《秋詞》中的句子。今天,我們講一個有關劉禹錫的故事。

劉禹錫不但是唐朝著名詩人,他也和朋友柳宗元、白居易一樣通過科舉考取功名,成為大唐王朝的一名官員。進士及第之後,他被朝廷任命為太子校書,後來又到淮南節度使杜佑的幕府中任記室,之後入朝任監察御史。

在朝廷中,劉禹錫和王叔文、柳宗元、韓曄等人結交,逐漸形成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王叔文曾是唐順宗李誦的侍讀,李誦即位後,王叔文得寵。在王叔文的帶領下,劉禹錫等人施行一系列有利於國家的改革措施,史稱“永貞革新”。但是這場改革觸犯了藩鎮、宦官以及一些前朝舊臣們的利益,所以改革並沒有順利推行。在反對勢力的壓力之下,只當了幾個月皇帝的李誦便被迫讓位於李純。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柳宗元等支持改革的官員均遭貶謫。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朗州在今湖南常德)。他在朗州一呆就是十年,直到唐憲宗元和十年(815)二月才被朝廷召返京城。

詩人劉禹錫兩次遊覽玄都觀,作詩諷刺權貴被貶官,回京笑到最後

劉禹錫是個豪放的人,有“詩豪”之稱。在政治上,他也是一位有堅持、有操守、有奮鬥精神的官員。此次回京,他並沒有對新皇帝感恩戴德,他仍舊認為十年前的革新是正確的。當他看到朝廷中把持大權的都是一群以打擊異己上位的小人的時候,更是憤慨。有一次他和友人遊覽玄都觀,他借興寫了一首詩,譏諷那些政治小人。全詩如下: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中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桃花是輕薄和短命的象徵,所謂“癲狂柳絮因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劉禹錫的這首詩得罪了朝廷的當權者,他們以劉禹錫的詩“語涉譏刺”為由,再次將其貶謫到更為偏遠的播州任刺史(播州即今貴州省遵義地區),之後又改任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

劉禹錫是豁達樂觀的人,他並沒有因為政治上的失意而消沉,他繼續寫詩、繼續作文,《陋室銘》、《烏衣巷》等名篇相繼誕生,他因此成為和白居易、柳宗元齊名的大詩人。

又過了十年,劉禹錫再次從刺史任上調回洛陽任職。

詩人劉禹錫兩次遊覽玄都觀,作詩諷刺權貴被貶官,回京笑到最後

此時,他已經是五十五歲的人,過了知天命的年紀。他的好友、當年和他一起被貶謫的柳宗元已經去世。當年的那些權臣也早已凋零不再,就是當年熱熱鬧鬧的玄都觀,也荒廢了,成為一座廢棄的荒園。當他再次來到玄都觀,看到桃花不在、雜草叢生的景象時,百感交集之中,又寫下一首《再遊玄都觀絕句》: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全詩用比擬的方法,對當時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諷刺。可見詩人仍舊不該本性,那種不隨波逐流的倔強性格和奮鬥精神躍然紙上。

此後,劉禹錫又出任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等職,公元842年病逝洛陽,享年七十一歲,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從劉禹錫這位詩人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很多。不但他的詩文值得我們吟誦,他面的挫折時的樂觀豪邁、面對打擊時的不折不撓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