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濤後來為何不再得到韋皋的信任?“永貞革新”指的是什麼事件?

對吐蕃的戰鬥又大獲全勝。吐蕃君主派遣大相論莽熱率領各部族混編的隊伍十萬人來援,西川兵佔據險要之地設伏兵以待。吐蕃至,蜀軍出千人挑釁,吐蕃兵追人,西川伏兵發動進攻,大敗吐蕃,生擒論莽熱,吐蕃士卒死者過半。這是韋皋生前最後一次對吐蕃大規模作戰,和以往一樣,他再次取得了長足的勝利。憑藉這次戰功,韋皋加授檢校司徒,兼中書令,封南康郡王。其聲譽之隆,人稱

“郭子儀第二”

薛濤後來為何不再得到韋皋的信任?“永貞革新”指的是什麼事件?

古代戰場

府中的盛事一件接一件,薛濤表面上雖然也是與有榮焉,卻再也無法融入那熱鬧中去了,她知道,那些都與她無關。她不過是那隻籠中孔雀而已,這個籠子變得更華麗、更輝煌,並不能改變她作為“玩物”的命運。韋皋此時的心態已經悄悄發生了變化,他最信任的人已不再是薛濤,而是支度副使劉闢。作為權勢滔天的一朝重臣,他此時所謀之事已經不是薛濤所能參與的了,就連深受器重的段文昌也被排斥在外。

薛濤後來為何不再得到韋皋的信任?“永貞革新”指的是什麼事件?

薛濤繪圖

府中開始有暗流湧動,那是權謀與危險的味道,薛濤不知所詳,但是她決定遠遠地避開那危險。她的好友段文昌也深以為然。因為與劉闢不合,段文昌屢屢被劉闢在韋皋面前攻訐中傷,最後竟被貶出幕府,派為靈池縣尉。整個西川幕府都沉浸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低氣壓中,人人都能感受到那種無形的壓力所在,卻又無處可逃。薛濤將這種恐慌的心情寫成了《九日遇雨二首》。

薛濤後來為何不再得到韋皋的信任?“永貞革新”指的是什麼事件?

薛濤的《九日遇雨二首》

雲雨之勢即使起於千萬裡之外,那遙遠的寒冷氣息卻已經席捲到了眼前,這低氣壓暗暗地籠罩著江城,天色陰沉,人心鬱郁。正是燦爛金秋時節,理應外出登高望遠的,此時卻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蟄伏起來,以免節外生枝。那就在家裡與院中金菊為伴吧,可是那行雲造雨的巫山神女緊追不捨,已經先令雲雨之氣漲滿秋池。此詩雖名為《九日遇雨二首》,卻未曾寫到雨事,反而一直在寫雨來之前的種種壓抑和苦悶。知道風雨將至,收斂了一切活動,卻仍被雨來之前的擔憂壓迫著心房,無處可抒懷。人在雲雨之外,心卻籠罩在陰雨之下。

薛濤後來為何不再得到韋皋的信任?“永貞革新”指的是什麼事件?

陰雨天氣籠罩的房屋

果不其然,永貞元年(805),唐王朝再次迎來劇烈的動盪,這一年裡,大唐換了皇帝。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李適駕崩,太子李誦即位,史稱唐順宗,改年號“永貞”,加授韋皋檢校太尉。在順宗的支持下,王叔文集團掌權,團結了王伾、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異、陸質、呂溫、李景儉、李諒、李位等一大批有才能的士大夫,頒佈一系列明賞罰、停苛徵、除弊害的政令,史載這些政令頒佈後“市裡歡呼”“人情大悅”。

薛濤後來為何不再得到韋皋的信任?“永貞革新”指的是什麼事件?

唐順宗繪圖

在這個十分敏感的時刻,韋皋做出了一個略顯輕率或者說是狂妄的舉動,他派遣劉闢秘密拜見王叔文,表示希望朝廷能夠讓他統領劍南三川(劍南西川、劍南東川及山南西道的合稱)。王叔文大怒,欲殺劉闢,卻被劉闢逃脫。韋皋意識到,他這番打草驚蛇,得罪了王叔文,在新皇帝面前肯定沒好果子吃了,於是果斷掉頭改投太子門下,以順宗身體不好為由上表請求皇太子監國。在他的推動下,大明宮中不動聲色地進行著一場政變。宦官俱文珍、劉光琦串通了荊南節度使裴鈞、河東節度使嚴綬等都站在了韋皋這邊,一同反對王叔文集團。

薛濤後來為何不再得到韋皋的信任?“永貞革新”指的是什麼事件?

韋皋繪圖

清朝著名的史學家王鳴盛認為“叔文行政,上利於國,下利於民,獨不利於弄權之閹臣,跋扈之強藩"。當宦官和強藩這兩大勢力聯手,這股革新力量便迅速地落敗。八月,順宗便被迫禪位給皇太子李純,新皇唐憲宗登基。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戶,次年賜死。王伾被貶為開州司馬,不久病死。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異八人被貶為邊遠八州司馬。王叔文集團掌權僅僅一百六十四天,此次事件後人稱為“永貞革新”,亦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