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抑鬱症、自閉症,改善腸道菌群成新藥方?

導讀

經過研究腸道與大腦間的生物化學信息傳遞,發現改善腸道菌群或可治療帕金森、抑鬱症、自閉症

全文5899字,點擊文末鏈接可暢讀全文,也歡迎參與文末評論。

帕金森、抑郁症、自闭症,改善肠道菌群成新药方?

文|財新記者 於達維

患者小王從高中時就老是愛睡覺,醒著的時候則間歇性情緒異常,尤其吃了漢堡、喝了碳酸飲料後。發作時症狀持續兩到六天,如果喝了大量蘇打水並進行誘導劇烈嘔吐後,症狀可以自行緩解。

雖然父母老是在他房間聞到一股爛蘋果味道,但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他的學業也這麼耽誤了,直到年過三十,小王的狀況依然無法緩解,被送到了精神病院。醫生也聞到了這股爛蘋果味道,覺得他和其他精神病人不一樣,直覺告訴這位醫生,這屬於代謝性疾病,也就是病因來自消化道,並不是精神疾病。

小王最後被轉到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主任楊雲生教授那裡。檢測發現,小王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非常高,達到每100毫升160毫克,超過醉駕的標準,還有嚴重的脂肪肝。

為什麼小王不喝酒,體內酒精含量這麼高?通過近幾年剛剛成熟的腸道宏基因組測序,楊雲生髮現小王的腸道菌群和普通人相比有很大差別,尤其是克雷伯氏桿菌要多得多,這讓他想到一種近十幾年剛剛發現的疾病“自動釀酒綜合徵”:患者腸道中菌群失調,導致吃任何碳水化合物都能在腸道中轉化成酒精,讓他們平時就顯得像個醉漢。醫生根本沒給小王開藥,就是讓他少吃碳水化合物,結果小王的病再也沒犯過。

隨著本世紀各國科學家對腸道菌群的研究,人們開始意識到,與人體共生共存上百萬年的腸道菌群,不僅參與著人類對於營養的吸收和消化,更對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產生重要影響,甚至會影響人的大腦。

3月29日在上海召開的一次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上,楊雲生教授說,近年來人們意識到,諸多人類疾病與腸道微生物存在相關性,不僅胃腸道疾病、肥胖、糖尿病、動脈硬化、冠心病、過敏性疾病,還包括人的大腦的異常變化,從自閉症到帕金森、抑鬱症,很大程度上也跟腸道菌群有關。他們嘗試通過為自閉症患者移植健康的糞便,改善他們的腸道生態環境,患者的自閉症狀出現了明顯改善。

“是腸道決定了大腦,還是大腦決定了腸道。”在楊雲生看來,這是一個值得追問的問題,“腸道科學可能是打開腦科學的鑰匙”。

腸道神經系統

人的胃腸道內寄居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其中超過99%都是細菌,被稱為腸道菌群。腸道菌群在人類胃腸道內構成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總量超過10萬億個,這些數目龐大的細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有益菌也稱益生菌,主要是各種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合成各種維生素,參與食物的消化,促進腸道蠕動,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長,分解有害、有毒物質等。有害菌,數量一旦失控大量生長,就會引發多種疾病,產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質,或者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中性菌,即具有雙重作用的細菌,如大腸桿菌、腸球菌等,在正常情況下對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從腸道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就可能引發許多問題。

大腸裡菌群所包含的基因總數是人體基因數量的150倍,這被稱為人體元基因組。它們可能對人類的生理機能構成複雜的影響,包括免疫力、新陳代謝甚至影響人類的大腦和行為舉止。

自閉之路

“每個自閉症患兒的家庭,都是一部血淚史。”楊雲生的同事曾經這樣跟他分享自己的經歷。這也是他作為一名消化科醫生,嘗試通過糞便移植改善腸道菌群的方法以改善自閉症狀的原因之一。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亞型,以男性多見,起病於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約四分之三的患者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部分患兒在一般性智力落後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較好的能力。

自閉症目前已成為世界上人數增長最快的嚴重性病症,是全球兒童群體高發的精神疾病之一,佔到中國兒童精神殘疾的首位,其發病原因至今未得到清晰闡釋。同時,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群對智力障礙以及自閉症的發生具有重要影響。

迷走神經的角色

2019年2月,愛爾蘭庫克大學的神經學家John F. Cryan教授團隊在《神經元》雜誌發表綜述文章指出,腸道器官和中樞神經系統需要保持持續的雙向通信,讓大腦瞭解身體的生理狀況,並讓身體內環境穩定。這種通信的重要通道就是腸-腦軸,包括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和迷走神經系統。這條信號通路影響著人類的許多生理和行為,而信號傳遞的方式是近幾年才陸續揭示出來的。

腸道微生物可以刺激腸內分泌細胞對多肽和激素的分泌,這些物質通過血管的傳送,影響身體的各種功能。同時腸道還分泌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這些細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學活性的小分子糖蛋白,可作為細胞間信號傳導分子,介導免疫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造血功能,也可以通過血管和淋巴系統,對整體的表現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如果說血管和淋巴系統為內分泌物質和細胞因子已經提供了兩條完整通向大腦的通路,那麼迷走神經則提供了一條腸道與大腦間最快、最直接的信號通道......

熱門文章:

藥房託管落幕

他們為何吃藥成癮

國產腫瘤免疫藥圈地

腫瘤用藥基因檢測亂象

爭議國家版輔助用藥目錄

一種誤診漏診率近9成的疼痛

為什麼每年走失50萬老人?

壓床:ICU不能承受之重

死在旅居養老路上的老人

心血管疾病中的“癌症”

在中國研發孤兒藥

百白破疫苗憂患

塵肺病案中案

變色的“淡藍

罕見病移民

更多相關文章

記者手記|空氣汙染觸發了自閉症發病的扳機?[2019-01-24]

環境因素究竟多大程度上影響著自閉症的發病?這個問題困擾著所有人。但不可否認的是,環境因素作為孤獨症的潛在誘因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

“如果在兒童在0到3歲期間長期接觸大氣顆粒物PM2.5,其患自閉症的風險將顯著提升。”來自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學校的幾位研究人員,透過對中國上海地區部分兒童暴露於空氣顆粒物汙染的程度與自閉症發病關聯的研究,得出了上述結論。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是一組發病於兒童發育早期、伴隨終生的先天性大腦發育障礙性疾病,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狹窄以及重複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極少與他人溝通,常常自顧自玩耍。

專家:大量3歲以下孤獨症患兒未被診斷 [2018-10-25]

上千萬孤獨症患者在中國過得怎麼樣?近日舉辦的2018北大醫學孤獨症國際論壇上,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門診主任醫師賈美香講到,中國各年齡段孤獨症群體生活狀況堪憂,尤其是很多3歲以前的孤獨症孩子在早期沒有得到診斷。

此次論壇主題為孤獨症臨床治療與預防,由北京大學醫學部孤獨症研究中心、北京神經科學學會主辦,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承辦。論壇上多位權威專家指出,專業診斷隊伍不足、社會及家長知曉度、疾病羞恥感等因素導致孤獨症早期診斷難以推進。

孤獨症也稱自閉症,統稱為孤獨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狹窄以及重複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是一組起病於兒童發育早期、伴隨終生的先天性大腦發育障礙性疾病。

孤獨症發病率上升環境毒素增加胎兒患病風險?[2018-10-24]

“很多信息表明,孤獨症的發病與環境的變化有關,甚至是包括氣候的變化”,美國孤獨症協會、美國孤獨症研究所聯合創始人DavidHumphrey說。他進一步指出,孕婦在孕期接觸過多環境毒素可能增添嬰兒孤獨症患病風險。

近日舉辦的2018北大醫學孤獨症國際論壇上,多名權威專家指出,除了遺傳因素之外,環境風險正在成為誘發孤獨症的一大病因。但對於環境風險影響孤獨症程度如何,尚未有統一共識。此次論壇主題為孤獨症臨床治療與預防,由北京大學醫學部孤獨症研究中心、北京神經科學學會主辦,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承辦。

孤獨症也稱自閉症,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狹窄以及重複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是一組起病於兒童發育早期、伴隨終生的先天性大腦發育障礙性疾病。

閱讀以上精彩文章,請關注財新網

版面|劉登輝 紀思琪

本文首發於財新網

郵箱:[email protected]

商務合作:Fiona 1861289198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