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名字應該是“嬴政”嗎?

在我們的影視劇裡,向來是不講究什麼歷史背景的,所以,歷史正劇《漢武大帝》裡騎兵都踩著馬鐙,歷史大劇《大秦帝國》裡充斥著嬴渠梁、嬴虔之類的笑話。

秦始皇的名字應該是“嬴政”嗎?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寫道:

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

也就是說,在周禮通行的時代,人有姓,有氏,男子稱呼氏,女子稱呼姓,這是常態,所以比如建立趙國的趙氏,其族姓就是嬴,而史書上寫起來,則是趙盾、趙穿、趙朔,而不見嬴盾、嬴穿,這是一個時代的規矩,越是貴族越要講究。

而之所以趙氏稱“氏”,那是因為他們家不是諸侯,比如齊桓公,沒登位的時候,只見當時人的史書稱“公子小白”,而不見“姜小白”的記載,而在任諸侯,活著的時候以國名+爵名指稱,比如齊侯、楚子,死後,則以國名+諡號+尊稱(比如齊為侯爵,死後尊稱公),齊桓公、晉文公即此類。

而秦始皇在稱皇帝之前是秦王,秦王之前是王子、太子,則當時稱呼他,無非是王子政、秦王政,乃至於始皇帝,直呼其名,本身已經是個很奇怪的事情,因為自古以來,直呼其名,往往是尊者對卑者的稱呼,或者卑者自稱,如所謂的“唱名而入”,其實就是自居卑者。

這是一個地位關係的界定問題。

秦始皇的名字應該是“嬴政”嗎?

而回到姓氏本身的問題上來,先說明的是,在先秦時代,姓和氏之間是有嚴格的區隔的,最重要的作用莫過於確定婚姻,也就是所謂的“同姓不婚”,當然,這是對於遵守周禮的國家,一些夷禮的國家,親兄妹亂倫尚且寬容,就不論這一套了。

姓,實際上是“血族”的標識;氏,則是“氏族”的標識,類似的區分,在封建時代的日本和古羅馬,都有存在。

比如日本就有姓,有苗字,姓為血統源流,苗字即相當於“氏族”、“家族”的標誌,比如:

德川家康,全名是“德川次郎三郎源朝臣家康”,德川為苗字,次郎三郎為通稱,這個基本上是成年後帶一輩子的,源朝臣,源是源姓,朝臣二字等於“姓”這個詞,在日本律令制時代的傳統裡,有“姓”,才是“朝臣”貴族,所以“源朝臣”三個字等於漢語的“源氏貴族”,標記的是德川家康的貴族身份,家康才是名。

古羅馬的情況也類似,如“凱撒大帝”,他的全名是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這裡面“蓋烏斯”才是他的名字,尤里烏斯是他的“氏族名”,凱撒是他的“家族名”。

尤里烏斯是古羅馬的七大氏族之一,出了一堆大牛人,但是在父系血緣上,和凱撒大帝未必有什麼關係,只有和他同出凱撒家族的人,才有這個血緣關係。

回到中國古人身上,比如孔子,名丘,孔是他的氏,他的姓則是商朝的子姓。

至於“嬴政”,哪怕是在姓氏已經混一的漢代,對於秦王政的“氏”,《史記》中也是有強調的,即“趙氏”。

見《史記·秦本紀》:

太史公曰: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脩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太史公曰是司馬遷的評述,他認為秦國的祖先是造父,被周王封於趙城,以為趙氏,也是秦之祖先,所以秦國的王族的氏為“趙”。

秦始皇的名字應該是“嬴政”嗎?

但是,在《秦本紀》還有一條:

惡來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復與大駱妻,生適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兩者頗有牴觸,意思是周孝王在封秦人先祖的時候,讓他們接續了嬴氏祭祀,號為“秦嬴”,也就是說,秦國王族的先祖是“嬴氏”。

但是我們知道,戰國史事,司馬遷編撰時多本乎秦紀,也就是秦國的官方史書,那麼上述《秦本紀》正文中的說法,應該是秦國的官方表述,即受周孝王之封,建號“秦贏”,但是我們知道,秦嬴之後為秦侯,之後為公伯,再之後為秦仲,此時才被周宣王封為大夫

,那麼,之前的“封”,到底是個什麼呢?

集解毛詩序曰:“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也。

簡言之,秦仲的時代,秦才成為周王的大夫,而從秦國在西犬丘的先祖名號來看,也應該是以“秦”為氏,在這之前這些做作就有點怪異了,而司馬遷應該也是認識到這中間的矛盾和錯漏,才堅持認為秦國的先祖為“趙氏”。

所以,按照《史記》和《漢書》成書的漢代說法,秦始皇也應該被稱為“趙政”或“秦政”,而絕不是嬴政。

事實上,嬴政的叫法,是在唐代之後出現的。

當然,秦漢之際,姓氏合流已經成為大趨勢,姑且說嬴政之說有點歪,也能湊活著理解,可在春秋、戰國時代,說什麼嬴渠梁、嬴虔、姜小白,就不是過得去,而是無知得可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