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理論:洞穴之喻

柏拉圖的理論:洞穴之喻

古希臘人強調,哲學不僅僅是一項複雜而抽象的訓練,而是一項非常實用的技能,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擁抱生命與死亡,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去學習哲學。

柏拉圖對此深信不疑。他堅定地把哲學當成一種心靈的治癒。他最有力地證明哲學實用性的故事之一,被稱作“洞穴之喻”

這或許是哲學界最著名的比喻,柏拉圖認為這是一個旨在對比“教育的效果和其在人天性中的缺失”的故事。

柏拉圖的著作《理想國》第七捲開頭,柏拉圖講述了一群被囚禁在洞穴中的人,他們一直都住在洞穴裡,對外界一無所知。

這個洞穴中沒有光,四周的牆壁昏暗潮溼,他們只能看到火光投射到牆壁上的陰影。他們對動物、植物和人的倒影感到驚奇。此外,他們把這些影子當成了實體,並且認為只要仔細觀察它們,就能明白人生的真諦,成功的秘訣。

當然,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看到的一切僅僅是幻影。他們熱情地談論著這些陰影究竟是什麼東西,並且對他們的教育和智慧引以為傲,直到有一天,有一個人無意間找到了一條離開洞穴,通往外界的路。

起初,一切都是壓倒性的,他被耀眼的陽光照得目眩,周圍的一切第一次被徹底照亮,最終他的眼睛適應了環境,而他也發現了事物的真正形態,而不是以前蒼白的影子。他真正看到了花的模樣、鳥的顏色、樹皮的細微差別,他仰望星河,領悟到了宇宙廣袤崇高的本質。

柏拉圖用莊嚴的語言說道,“先前他只看到了幻影,現在,他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質。”

柏拉圖的理論:洞穴之喻

出於同情,這位剛剛受到啟蒙的人決定離開璀璨的上層世界,回到漆黑的洞穴中,試圖幫助仍然深陷困惑和不解的同伴們。

因為他已經適應了明亮的世界,他很難在看清楚地下。他在昏暗潮溼的走廊中跌跌撞撞,不知所措。其他人不再信任他,而當他同樣不再贊同自己的同伴,並堅持向他們解釋什麼是太陽或者一顆樹的真正形態時,同伴們對他冷嘲熱諷,然後憤怒無比,最終甚至想要殺了他。

洞穴的寓言是對受到啟蒙者的一生的比喻,在哲學面前,洞穴的人們就是人類,太陽就是理性之光,當迴歸的哲學家將知識帶到人類身邊時,他被不明真相的人類疏遠是很常見的事。

柏拉圖的理論:洞穴之喻

對柏拉圖而言,我們大部分人的半生都處於陰影之中,很多我們為之激動的事情,比如名望、完美的伴侶、一份高級的工作,實際上比我們所想象的要虛幻得多,因此它們大多是由我們的文化投射到自身脆弱狹隘的思想之牆的幻影。

但由於人類都堅信它們是真的,我們從小就對此深信不疑,這不是我們個人的錯,沒人想住在洞穴裡,我們只是碰巧從這裡開始,我們都一樣,從一個非常艱難的地方出發。

如果你像柏拉圖故事中的人一樣,簡單粗暴地告訴別人他們都錯了,你將會寸步難行,冒犯他人,甚至被人毆打。畢竟,雅典曾經處死了柏拉圖的朋友,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的死,讓柏拉圖明白了,處在洞穴中的人會對聲稱自己瞭解太陽的人做什麼。

柏拉圖說,解決方案是一個廣泛普及的,被精心管理的哲學教育系統。能讓人掌握由蘇格拉底開創,被稱為“蘇格拉底解惑”的方法,這是一個極為緩和的過程。

你不能強迫一個人去讀特定的書,高談闊論或是將無故的批判。你首先應該在思想上謙虛,認識到大家都懂得不多,堅持“智慧源於承認無知”總是好的,承認你不清楚政府應該做什麼,不清楚戰爭的目的或如何維持良好的關係,然後另一個人會告訴你他的看法,最終你們一起研究這些問題。

另一個人很可能會很自信,甚至過度自信。他們可能對你說,事情很簡單,大家都已經知道答案了,你必須對這種逞能保護極度耐心。

如果他們跑題了,你必須樂意把話題繞回來,你必須花很多時間並做好連續交流數天的準備。

這種方法基於相信通過恰當的鼓勵,人們最終能自己弄清楚事情並察覺出自己論證中的錯誤,如果你小心地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難點上,並不責備他們,也不惱火,如果你讓他人顯得很愚蠢,那麼你永遠也教不會他們。

哪怕他們起初確實很愚蠢,我們都是從洞穴裡開始的,柏拉圖最深刻的見解在於,我們不必待在洞穴裡,出路的名字很簡單,叫哲學。

哲學是我們能夠追隨的太陽,哲學的光芒使事物的本質變得清晰。

柏拉圖的理論:洞穴之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