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慰藉

哲學的慰藉

還記得高中時,班裡的同學都害怕有關“哲學”的題目,那時哲學的內容屬於政治課,同學們都談哲學色變,題也總是做錯。在很多人眼裡,哲學只是哲學家研究的東西,甚至有人說,學習哲學的都是不正常的人。的確,哲學不能烤麵包,但可以增加麵包的甜味,美國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威廉·詹姆斯如是說。

早在古希臘時期,那裡的人們就認為哲學不僅僅是一項繁雜而抽象的訓練和理論的東西,不應該藏在象牙塔裡,而是一項非常實用的技能,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擁抱生命和死亡,因此人人都應該學習哲學。

柏拉圖十分贊同這個觀點,他堅定的把哲學當成一種心靈的治癒,他最有力的證明哲學實用性的故事之一,被稱作“洞穴之喻”。這或許是哲學界最有名的比喻了。

柏拉圖講述了一些被囚禁在洞穴中的人,他們一直住在那裡,對外界一無所知,這個洞穴中沒有自然光,周圍一片漆黑和潮溼,居民只能看到火光投射到牆壁上的陰影,穴居人對投射到牆壁上動物植物和人的倒影感到驚奇,此外,他們把這些影子當作實體,只要細心研究,便能很好的認識它們,把握他們的真諦,取得成功。顯然,他們不知道那些影子不是真實的存在,只是更真實的東西的幻影而已。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和智慧侃侃而談,並且引以為傲。

直到有一天,其中的一個人發現了一條通往外界的路。當他走出洞穴,被強烈的陽光刺到了眼鏡,他第一次看到了太陽,鮮花和大樹,晚上還可以沉浸在無垠的星空之下,這時他才意識到,原來他看到的,都是這些實在的投影而已。

哲學的慰藉

柏拉圖說到:“先前他看到了只是事物的幻影,如今,他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質。”

為了拯救那些深陷謬誤和困惑的小夥伴們,他暫時遠離這個美好的世界,回到洞穴中,向小夥伴們講述他所看到的一切,可是小夥伴們並沒有為他的講解所打動,覺得這簡直是太可笑了。久而久之,小夥伴們對他心生厭煩,有人甚至想殺了他。

洞穴之喻是對受啟蒙者一生的比喻。在哲學面前,穴居人就是人類,太陽就是理性之光,當迴歸的哲學家將知識帶到群眾身邊時,被不明真相的群眾疏遠是很常見的。

柏拉圖說,很多人的大半生都處在陰影之中,很多為我們激動的事,比如名望,財富和完美的伴侶和一個體面的工作,實際上比我們想象的要虛幻的多。因為這些東西固然重要,但它只是由我們的文化投射到自身脆弱以及狹隘思想之牆上的幻影罷了。但由於周圍的人堅信它們是真理,是人畢生的追求,於是我們從小就對比深信不疑。

這不是我們的錯,沒人想生活在洞穴裡,我們碰巧是從這裡開始,從一個艱難的地方出發,慢慢的逼近真理,哲學家在做這些事情,不斷地追尋真理,我們也應該和他們一樣,雖然我們沒有大哲學家那樣的邏輯和知識儲備,但是哲學的一方面是用來指導生活的,它不是假大空的東西,可以說,生活裡一切可以讓你感到迷茫和不解的看似和哲學沒關係的問題,都可以在哲學中找到答案。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生實在是太渺小和短暫了,人的一生中,不知道要經歷多少苦難,如果朋友給不了慰藉,家人也無法給安慰,那只有通過真理,通過哲學來給自己慰藉。

現代教育裡缺乏的也正是關於人生(哲學)的教育,關於最根本的生命教育。這些與追求幸福並不牴觸,而恰恰是走向幸福、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