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原创者,同时也是中国最没有原则的军阀

说起“我自横刀向天笑”这句话,相信大部分人的脑海中第一想到的人都是谭嗣同。其实不然,这句名言,最早出自一位名叫苗沛霖的《秋霄独坐》诗中,是为“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误穷经。”

那么这苗沛霖究竟是何许人也呢?为何说他是中国最没有原则的军阀呢?我们接着来看。

苗沛霖,安徽凤台武家集人,生于清朝嘉庆年间,有着“中国近代第一个军阀”之称。上面那首诗是其早年在私塾教书,抑郁不得志时期所作。

他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原创者,同时也是中国最没有原则的军阀

一、

苗沛霖家境贫寒,世代为农,为改变命运,他像很多读书人一样,把围闱场看成自己进身功名的主要途径。30岁那年,凭借个人天赋,再加上刻苦和勤奋,成功考中秀才,成了一个生员。但这并没有为其物质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依旧穷困潦倒,家徒四壁。

当时捻军起义在黄淮大地正盛,倍感失落又不甘寂寞的苗沛霖,便投身到了张乐行军中。

张乐行对他的到来十分重视,将其迎为上宾,礼遇有加,因为捻军大多出身泥腿子,对知识分子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尊重。可苗沛霖却根本看不上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去。不过有了这次的礼遇,使得苗沛霖自信似乎更多了起来,又转而踌躇满志地跑到了寿州知州金光筯那里,大谈治兵,还毛遂自荐要担任团练练总。

他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原创者,同时也是中国最没有原则的军阀

不过金光筋根本没鸟他。因为当时人才已经出现相对过剩的现象了,再加上还有很多人是靠捐银子才搞到的功名,所以当时有功名却无官职的人太多了。金光筋身为知州,对于高谈阔论的苗沛霖冷漠淡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这回碰一鼻子灰的苗沛霖依旧没有放弃,回到家乡后,又在族人面前大谈“筑寨、积粟、治兵”的抵御捻军主张。但依旧没得到族人的响应,反倒还遭到了大家的嘲笑。万念俱灰之下的苗沛霖,不得已,只好又委身做了三年的蒙师,以养家糊口。

正是在这期间,他做了那首《秋霄独坐》。

他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原创者,同时也是中国最没有原则的军阀

二、

时间慢慢来到了1856年,苗沛霖人生的转折点就在同年。

这年的正月,捻军横扫了苗沛霖的老家,把那里的地主武装打得满地找牙,一败涂地。此时的土豪乡绅们这才意识到,苗沛霖早先提出的治兵之策或许是对的。而苗沛霖也不失时机地老调重谈,打着“御捻”的旗号,在土豪乡绅的资助下,组建了苗家军。

他从老乡朱元璋那里得到启发,提出了“高筑寨,广积粮,先灭贼,后称王”的政治策略。一改过去原始村落的自然形态,挑沟筑寨,将武家集变成了一座壕沟深掘,寨墙高筑的堡垒。

由于策略的正确,战术运用得当,苗沛霖的势力迅速膨胀,短短四年时间,就成了据圩寨数千,拥众十余万的地方势力。再加上当时他又结识了在安徽督师的满清权贵、钦差大臣胜保,并引为暗中援助,所以在政治上屡受举荐和升迁。在1857年到1860年的三年时间里,他先后12次被加官进爵,很快就坐到了四川川北道加布政使,督办淮北团练,官居二品。

此时的苗沛霖可以说,已经初步具备了和当年曾国藩相似的机遇和条件。但贪婪、狂妄、短见使得他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他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原创者,同时也是中国最没有原则的军阀

1860年的大清朝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便是风雨飘摇。南有太平天国,北有捻军,英法两国又借机制造事端,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在同年攻陷了北京城,咸丰皇帝跑到了热河。胜保赶忙写信给苗沛霖,让他率精兵进京勤王。

苗沛霖嘴上是答应得好,可实际上并不打算行动,他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他认为自己割据一方,崛起于官匪之间的时机到了,便等不及地开始自树大旗与清朝分庭抗礼。同年10月,建立起了天顺王国,自称“河北天顺王”。

但是他没意识到,当时清廷虽境遇险恶,但毕竟气数未尽。

后来,清廷为化解满族亲贵胜保与汉族等将领之间的矛盾,便将胜保给调往了陕西,改由湘军首领李续宜为安徽巡抚,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全省军务。刚刚反正却又失去靠山的苗沛霖,为把湘军挤出淮北,便唆使部下挑衅湘军,制造事端,前后两次杀死湘军士兵12人,掳走7人。

当时的曾国藩手握重兵,盛极一时,但他担心湘军如果和苗沛霖正面起冲突的话,会引起他与僧格林沁的不合,于是便主动奏请撤出寿州、正阳等防区。曾国藩的这种忧国忧民情怀,正是苗沛霖所欠缺的。

他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原创者,同时也是中国最没有原则的军阀

三、

从一介穷困潦倒的书生,转瞬间就成了手握重兵的割据势力之后,苗沛霖内心膨胀了。他把清王朝的衰落看成了灭亡,错误地估计形势,过早地语言了清朝的终结。于是乎,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最没有原则的政治流氓,开始了他短暂却有精彩的政治投机。

1861年2月,苗沛霖借口“寿州擅杀案”,大举围攻寿州,开始了他第一次公开反清活动。同月,他派部将奔赴六安,与宿敌张乐行、龚树德等捻军达成谅解。之后又派人奔赴庐州,与太平天国的陈玉成部取得联系,表示愿意归顺。太平天国随后就封其为“奏王”,还派人率七百将士到苗家老寨,与其商议共同反清大计。

但后来,被他围困在寿州的安徽巡抚翁同书,斩杀了与他有间隙的官员,他没有出兵的借口,只好暂时罢兵撤围。随后翁同书又上奏朝廷为其开脱,清廷也卖了个顺水人情,责令其“带团立功”。

他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原创者,同时也是中国最没有原则的军阀

数月后,苗沛霖又以还有其他清军将领参与了“寿州擅杀案”为由,再次围攻寿州,并于10月底破城,俘获翁同书等大吏。次年1月,他又联合了张乐行部的捻军、马融和部的太平军,联合攻打颍州,从而掀起了自己的第二次抗清高潮。

但他并非真心要和起义军联合抗清,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求自得,求壮大而已。

3月,清军云集皖北,苗沛霖看到进攻颍州无望,便又转投了胜保,要求反正,胜保答应了。一个月后,苗沛霖会同胜保的军队,与颍州守军来了个里应外合,大败捻军和太平天国的联军,张乐行靠部下拼死突围这才得以逃脱。张乐行被围后又逃走,让清廷大为恼火,指责苗沛霖剿灭不力,暗中通敌。

为平息清廷的不满,苗沛霖又把主意打到了陈玉成身上,派心腹给他送去一份信。信中对陈玉成那是极尽恭维之词,并向其承诺,陈玉成若是能到寿州,他将组织四旗人马,120万之众,配合陈玉成拿下汴京。

他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原创者,同时也是中国最没有原则的军阀

陈玉成虽说早就知道苗沛霖已经倒戈,可他还是希望寄托于这位反复无常之人的身上,希望自己能够让他回头。结果就是,突围之后的陈玉成拒绝了部将的忠告,执意北上与苗沛霖汇合。很快,一到了寿州,大批太平军的重要将领就被苗沛霖给捕获了,年仅26岁的陈玉成也慷慨就义。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运动的被扼杀,苗沛霖已感到末日临近,走投无路的他只能举兵反清,但失败却早已注定。12月,苗沛霖战死在蒙城,横行淮北十多年的苗家军瞬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最后,我们用八个字来概括苗沛霖的一生,那便是:“心比天高,目比寸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