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還能買嗎?

在蒼白的文字面前,數據總是能一針見血的說明問題。

先來看一組數據,來源鏈家,看看最近半年,二手房掛牌量的變化。

房子,還能買嗎?

雖然數據採集源比較單一,與真實情況有一點出入,但判斷並不影響我們對趨勢的判斷。

今年春節後,不停的有人在後臺,給我們留言,問哪裡哪裡的房子能不能買?

這樣的問題根本沒辦法回答,因為很多人的思維還停留在過去。

當真以為自己的眼光是那麼的準,買什麼漲什麼?

錯了。過去幾年,在房子上賺到大錢的,主要原因是趕上了好時間。

樓市從2015年開啟一輪走牛的週期,北上廣深首先起漲,隨後沿海到中西部的二線省會跟漲,最終絕大部分的三四五六線城市補漲。

不管手上是什麼爛房子,翻一倍都是起碼的,這波樓市造富效果堪稱神奇,也可能是無法再被複制的。

在正確的時間,哪怕買錯了房子,最多隻是少賺點。

在錯誤的時間,買錯了房子,後果就是凍產,這不是危言聳聽。

什麼是錯誤的時間?就是政策不斷調控的背景下。這次419會議,房地產不但單獨列段,而且語氣嚴厲。

什麼意思呢?石榴叔的理解就是:給地方上打預防針,一線和強二線不許你大漲,三四五六七線不許你大跌。

不管是鬆鬆緊緊,還是收收放放,總之必須穩住。

房子,還能買嗎?

最近為什麼開發商瘋狂拿地,感覺要出新地王的意思?不拿地馬上死,拿了地慢慢死,不少開發商是賭未來限價會放開。(劇透下,5月底,某一線城市又將出個地王)

然而在一城一策的今天,賭贏的概率太低,千萬不要單純的用經濟學看問題,政策才是決定的關鍵。

這大半年來,究竟什麼房子在大漲?還是政策在左右,如學區房,又如某個區域,傳言要成為自貿區。其他呢?

當很多人想明白這個道理,揣摩透“房住不炒”的國策之後,開始逐漸把囤在手上的房子放出來,這也就是掛牌量突然放大的根本原因。

別忘了,還有一大批3年限賣的房子急趕著上市,而且是非常著急。

金三銀四,這一波行情走的這不錯。

於是有人立刻下結論,“樓市開始回暖了”。

我覺得太早,因為這一批都是被憋死的剛需和改善,“冰”與“火”之歌正在上演,樓市終於開始分層,亂買都能賺錢的時代徹底結束,投資開始有技術含量了。

有些東西,要穿過表象看本質。

人的一生對於房子的需求其實是在不斷變化的,無論面積也好,地勢也好,功能也好。

20多歲的年輕人想法很特別,房子要新,兩室標配,遠不怕,即便上下班路上浪費2個小時。

到了30歲有孩子之後,開始關注教育,考慮學區,有條件的會置換或者新購,沒條件的,更多期待幸運。

房子,還能買嗎?

40歲的家庭開始對居住舒適性有要求,三室是必須的,有些有遠見的,會考慮四室,比朝向,挑物業,算綠地。

這一代獨生子女逃不過老人贍養,尤其剩下一個的時候。當真捨得父母去住養老院?這是50歲的最大壓力。來回照顧?

去問問過來人就知道了,精力不夠,累成孫子。大房子的好處顯而易見,矛盾都是可以消化了。

60歲最大的困難是出行,當然有人說,這是65歲以後考慮的。這個年齡去最多的地方是哪裡?除了菜市場,就是醫院,尤其醫保改革之後,慢性病需要每週去醫院報到拿藥。

離醫院近,是一種安全感。別說開車,有幾個老人自己開車去醫院的,老人連地鐵都不習慣,因為空調太冷,換乘走的路太遠,公交才是他們出行主要工具。

另外,很多沒有電梯的老房子為什麼只有一樓能賣掉?這個話題,下次我展開說,一個投資機會。

為什麼說這麼多?需求決定市場,你如果連自己的房子,以後能賣給誰都搞不清楚,趁早別投資了。

房子,還能買嗎?

目前一線和強二線限價盤,還有點機會。除了學區房,不要買單室套。

頭部板塊不要買兩房,140平方左右為佳。次級板塊120平方,最大不要超過140平方,剛需板塊可以買80-100平方的。

至於能不能搖中?看造化,籤位太靠後,就算了吧!

過幾年,當選擇很多的時候,改善型需求的買家,會很挑很挑。

韭菜?現在很多二三四五六七線城市,都在以房搶人。

房子,還能買嗎?

最後再重複一句話,真正的剛需和剛改,別太猶豫。

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這些都是經濟規律,千萬不要忽視政策,往往能在關鍵時候,改變大局。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