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從家變成財富

房子,從家變成財富

這兩年回國,聽到的最多話題就是房子了,房價多少,擁有幾套房子,每個人都像房產專家,不僅談自己房子,也談別人的房子。城市中的公寓高樓果然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到處是工地……所有有關房子的信息給我一個信號:房子是給人定心丸的財富,房子是家的概念反而退而求其次,有些模糊了。這是一種進步麼?

關於房子,中國人經歷了幾個階段的意識變遷。說說個人的有關房子和家的記憶。

70年代,我們一家住在福州偏僻鄉村的一個叫吳山的地方,因為母親是小學老師,我們就住在小學裡。學校給每家每戶分配宿舍,就一間房,小小的家。記得房子的寬正好是一張床的長度,再擺個桌子,房間裡基本上就轉不開身了。由於是木板房,談不上什麼隔音,鄰里的聲音都聽得見。沒有鐵門,沒有圍牆,沒有柵欄,那樣的房子帶來我們的卻是真真實實的家的感覺,而且與鄰里之間有一種共有大家庭的意識。沒有什麼秘密,一人談戀愛,一家打孩子,大家都知道,甚至能七嘴八舌地出主意。一家來了客人,大家都是主人。雖然房子很小,但環境很單純,人們的精神世界接近烏托邦。每家的孩子之間都是稱兄道弟的。孩童時我叫哥、姐的發小,幾十年後重逢還是沒有任何隔閡地叫哥、姐。因為我們在一個大家庭里長大,心靈相通。

80年代,單位分房開始了。父親單位分了房子,我們住進了嶄新的新村房子,有一套房子就已經不得了,簡直是上天了。單位分房,這應該是國人享受到的最大福利,就像獨生子女政策一樣,空前絕後了。當然每家每戶只能有一套房子。那時的新村房子開始時興把陽臺用鐵條包起來,搞得人像生活在籠子裡,但是沒辦法,為了家的安全,只好把窗外的風景分割幾塊。

90年代分房政策還在持續,但是競爭異常激烈,同事之間大動干戈、反目為仇的現象並不鮮見。記得有些單位採取評分制度分房,根據年齡、工齡、職位、婚姻狀況等來計算分數參加分房,有些人為了房子突擊結婚,那時的求婚語言是:“我們一起申請一套房子吧。”單身是沒法參加分房的,今天看來這是多麼不合理的規定,簡直是湊合婚姻的罪魁禍首。後來又有了假離婚優惠買房的事,把房產政策和婚姻綁在一起,表面上看是“人文關懷”,實際上是“人文磨難”。

房子,從家變成財富

話題回到今天,如今大家日子都好過了,親友們大都人手兩三套房子,但是大家還是緊張地密切地關注著房價的發展變化。看起來社會整體積累了大量財富,大家手裡有錢,但缺乏投資渠道,所以出現了半夜抱著現金排隊買房的怪相。城市的土地資源都用來建住宅,富人擁有房子越來越多,貧富懸殊越來越大,空房越來越多……富人利用房子搞投資買賣,沒有房子的人像等待戈多一樣等待房子。分房政策倒是乾淨利落地取消了,但是像香港那樣的救濟弱者、低租金的公屋政策卻沒有出臺。如果城市裡出現不僅買不起房,連房子都租不起的群體那就不妙了。

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政府使用了行政手段,一定程度上制止了炒房現象。但是現在老百姓不知怎麼還是心不安呵,未來有很多不安定因素,如保險、醫療、養老保障等等,只好讓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嘴裡就含著幾把金鑰匙,小孩從小學會刷父母的卡過日子,那麼,孩子又該成長為怎樣的大人?能夠理解奮鬥、活出自己個性的意義麼。房子從家變成財富後,社會面臨一系列的問題,急功近利、心態浮躁的現象就不多說了,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也是比較嚴峻的。

說說日本人的房子意識,年輕人工作三五年後,貸款買房子,父母也不資助的,自己貸個30多年的款,每月老老實實地拿出工資的將近一半用於還貸,在一家公司老老實實地上班多年。之後升職加薪,手頭寬裕了,也沒有想過再買一處房子投資。他們說那是房地產公司乾的事。人生擁有一處稱為家的房子已經足夠了,比房子更值得追求的事兒還有許許多多。

眼下在中國,房子成了用來保值的財富,這樣的心境心照不宣。最後,問個小問題,當你求婚時,是告訴對方“給你一個家”,還是說“給你一套房”呢。(黃文煒)

房子,從家變成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