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臨死之前,為何不殺司馬懿,反而殺了楊修?

用戶192553122


曹操為什麼要殺司馬懿?難道是曹操沒死之前就預料到司馬懿將來會搞個高平陵政變,把曹操家族趕下臺?當然不可能,所以,認為曹操應該殺司馬懿的都是站在現在的角度去理解的。那麼,我們站在當時曹操的時期,考慮下曹操有沒有理由殺司馬懿?答案是沒有必殺的理由,不能必殺,而且還不能亂殺,這就是為什麼不殺司馬懿的理由。因為:

一.司馬懿的身份尷尬,曹操即便有心殺也不能殺。曹操在獲封魏王之後,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在圍繞繼承人這件事上,展開了明爭暗鬥。曹操對此也心知肚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鼓勵有這樣的鬥爭。因為按照曹操這樣一個梟雄的理解,一個連世子之位都不能爭下來的兒子,怎麼可能有能力爭天下。在這個過程中,司馬懿以太子中庶子的身份幫助曹丕與曹植和楊修爭奪世子之位。最終,曹丕獲勝繼承了曹操衣缽。這足以說明,司馬懿是有真才實學的。這樣一個人物,能從曹操和曹植兩方勢力的圍攻中,幫助曹丕奪得大位,曹操自然是很欣賞的。既然現在已經決定立曹丕,就嗎,沒必要將司馬懿這個輔弼良臣殺了,否則在將來的魏國爭奪天下的戰爭中,以曹丕的能力還是有很大困難的。

二.為什麼同樣是謀臣,楊修必須得死?很多人認為楊修之死,是因為楊修禍從口出,愛耍小聰明。我認為這只是一個導火索,並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他參與到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的奪位之爭,有人說楊修是扶持曹植,曹植在奪位之爭中失敗導致楊修失勢,曹操殺了楊修只是為了剪除曹植的羽翼,避免曹操死後,曹丕和曹植之間再因為權力之爭手足相殘。這樣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其實不然。因為楊修並非和曹丕的關係水火不容,相反楊修和曹丕的關係也不錯,真正令曹操心生殺機的還是楊修的身份。

在東漢末年,四世三公之家的可不僅僅是袁紹袁術兩兄弟的袁家,同時楊修的家庭也是,弘農楊家(後世建立了楊隋,唐朝時期五姓七望之一,唐朝楊姓“十一宰相”世家),也是四世三公之家。這位兩頭下注的四世三公之後的楊修,絕頂聰明鋒芒必露。一旦曹操去世之後,會不會成為第二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尚未可知,但是在曹操眼裡,楊修真的是他曹氏家族最大的隱患。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這句話可不只是說說而已。

相比於當時鋒芒不露又沒有太大名氣的潁川士子河內司馬懿,楊修的威脅和隱患,要高的太多。

三.司馬懿的個人能力出眾。按照電視劇上曹操說的一句話就是“你是一個聰明人,聰明到我沒有理由殺你”。楊修夠聰明吧,但是最終還是因為一個雞肋事件,丟了性命。這種錯誤對於司馬懿這種老謀深算的人來說,是不可能犯的。司馬懿直到推翻曹魏政權,一生都是小心翼翼,而且曹操深知司馬懿的性格特點,就是能忍。他也深知,以曹丕的能力,日後若是沒了司馬懿的幫助,必然在與諸葛亮的鬥爭中吃很大虧,而司馬懿不一樣,司馬懿是魏國唯一一個知道怎麼對付諸葛亮的人,這樣的人活著比死了的價值更大。所以我認為這才是司馬懿沒有被曹操殺死的根本原因。


木劍溫不勝


曹操在征伐漢中的時候遭到了劉備的頑強抵抗,面對著這個一生的老對手曹操顯得力不從心。就在這個情況下曹操隨口說出了“雞肋”作為口令。曹操手下的謀士楊修立刻猜出來了曹操的意思,回去就收拾行裝準備離開(當然楊修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猜透曹操的意思了),曹操因此憤怒萬分,最終殺死了楊修。

這時候距離曹操去世只有幾個月的時間,楊修雖然屢次猜透曹操的心思,但是並沒有直接威脅到曹操的統治。而曹操的另一個謀士司馬懿則是有鷹視狼顧之相,並且胸懷大志,那麼曹操為什麼在去世前殺死了楊修,反而放過了司馬懿呢?

作為老闆不喜歡用動不動就猜透自己意思的員工,作為君主也不喜歡用能輕易看透自己意圖的臣子,曹操對於楊修的討厭是發自內心的。曹操寫了一個“活”字,楊修立刻就把曹操的門拆掉了。曹操寫了一個“一合酥”,楊修把曹操的糕點吃掉了。這不光是喜歡猜測領導的心思,還愛拿出來顯擺。曹操不光在楊修面前幾乎沒有隱私了,周圍人也都知道楊修聰明這個事。再繼續發展說不定曹操的手下做事情之前都要去問一問楊修,這件事是否符合曹操心意。所以殺死楊修是曹操早就想做的事情了,只是在晚年的時候,曹操才忍無可忍爆發的。

我們再反觀司馬懿,從始至終在曹操面前都表現出一副聽話的模樣,從來不違背曹操的意思。對於曹操只是軍事上出謀劃策,從來不在小事上多糾纏,以至於曹操到死都沒有殺死司馬懿。當然曹操也制衡了司馬懿的權力,雖然知道司馬懿善於用兵,但從來不讓司馬懿獨自領兵,曹魏早期的軍權都在曹操自家人手裡面。

在《三國志》中,曹操給楊修的父親楊彪寫信的時候說:“你這個兒子,仗著你的關係,經常讓我難堪,我想要把他殺死,只是顧忌你的面子罷了”!這樣看來楊修只是有點小聰明,並沒有真正的大智慧,以至於曹操在給老朋友寫信的時候都會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楊修不會做事是他死亡的最直接原因,不過並不是根本原因。司馬懿確實要比楊修會做事,但是司馬懿真正能夠活下來主要是因為政治站隊的原因。

司馬懿是曹丕一派的主要謀士,楊修是曹植一派的主要謀士,在曹植和曹丕的儲君鬥爭中,曹丕擊敗了曹植。在楊修被殺的時候,曹丕已經確立了繼承人的位置。而楊修作為曹植一方勢力的代表,平常又展現的非常聰明,他的父親是朝廷裡面有威望的大臣。曹操需要考慮到曹丕繼位之後政治的穩定性,曹操肯定不會打擊自己的兒子曹植,就只能殺死曹植的幫手楊修了,楊修成為了曹植政治鬥爭失敗的替罪羊。

綜上所訴,楊修被殺是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是政治鬥爭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個人性格的原因。而司馬懿和曹丕關係親密,作為未來皇帝的輔佐者,司馬懿無論如何都不會成為曹操的攻擊目標。楊修的死和司馬懿沒啥關係,把這兩人放一起只是加以解釋,而不是作比較。


鄧海春


曹操又不是昏君,怎麼能隨便殺人呢?殺人,一定是有殺人的理由。司馬懿與楊修都是才高八斗之人,但兩人有著本質的不同,司馬懿是有大智慧,而楊修只是有小聰明。楊修之死,乃是死於自己的小聰明。

楊修告密曹丕,給曹操留下惡劣的印象

在曹丕與曹植的太子之爭中,楊修是站在曹植一邊,積極出謀劃策。由於楊修出身名門望族,又經綸滿腹,在當時文人中相當有名,曹操也十分器重他。由於可以經常見到曹操,楊修在曹操面前大讚曹植的人品學問才幹,慫恿立曹植為太子。同時,他又派暗臥底潛伏在曹丕身邊,企圖抓住曹丕的小辮子。

機會還真來了。有一次,曹丕密召好友吳質返回洛陽。在當時,王子與外地官員私自聯絡,是很重的罪行。曹丕把吳質藏在大竹筐裡,用馬車秘密送到家中。由於有臥底,修發現這件事,自以為逮住曹丕的小辮子,馬上告到曹操那兒去,說曹丕暗中勾結外地官員,圖謀不軌。

曹丕得悉此事後,大驚失色,便設下一計,引楊修上鉤。次日,又有一輛馬車停在曹丕府門口,僕從們扛下一隻大竹筐,送入府內。楊修以為竹筐內裝的人是吳質,又飛快稟報給了曹操。曹操覺得事情有點嚴重了,便派人前去搜查。令楊修沒想到的是,曹丕早料到他有此一舉,竹筐裡裝的是絹布,根本沒有人!

楊修偷雞不成反蝕了一把米,曹操大怒,懷疑楊修故意誣告自己的兒子,挑拔是非。從此,曹操再也不信任楊修,併為後來殺死楊修埋下伏筆。

楊修與曹植走得太近,遭致殺身之禍

楊修陰溝裡翻船,被曹丕將計就計,倒打一耙,從此曹操對他有了戒備心。

太子爭位戰最終以曹丕的勝利而告終,楊修知道自己的處境相當糟糕,有意與曹植保持距離。只是楊修不主動找曹植,偏偏曹植主動找上門,找他喝酒,談詩論文,楊修不能也不敢拒絕,這層關係讓他最終送了小命。

曹植不是搞政治的人,過於文藝,因此多次違背曹操的禁令,漸漸被老爹疏遠。有一回,曹操發佈了一條力行節約的制命,曹植的妻子違反禁令,穿了華麗的綢緞衣服。因為這麼件小事,曹操把兒媳婦賜死。殺兒媳,背後真正的目的是警告曹植。

當時曹操對曹植頗為失望,有時便發道手令訓訓兒子,依照慣例,曹植得寫一封答覆信。楊修有小聰明,頗能揣測曹操的想法,從其語言中揣測意圖,事先草擬了十幾條答辭,交給曹植。曹操的訓令剛到,曹植便根據楊修草擬的答辭回覆。曹操覺得很奇怪,怎麼每次曹植都答得這麼快,便悄悄地調查,最後真相大白:正是楊修洩露了他的意圖。

君主最忌諱的事情,便是身邊的人不可靠。洩露人君之秘密,乃是不忠之表現,既然不忠,留之何用!曹操殺意頓起。楊修被判處死刑,罪名是洩漏人主之機密。其實洩密罪也只是藉口。楊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曹操擔心他興風作浪,擔心他慫恿曹植謀反。

與楊修相比,司馬懿韜光養晦,深藏不露

楊修的性格張揚,喜歡耍小聰明,最後就死在小聰明上。與楊修相比,司馬懿要深沉得多。

曹操曾經跟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為什麼曹操會有這樣的判斷呢?因為司馬懿從年輕時起,就對曹操“挾天子以令天下”的做法頗為不滿。據史書載,當時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他的深受時代儒家名節思潮的影響,“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

在司馬懿22歲時,曹操打算召他入司空府任職。豈料司馬懿竟然不願意去,還謊稱自己得了風痺症,就是中風了,起不來了。才二十歲出頭就中風,曹操哪裡肯信,派人半夜時悄悄前去刺探。司馬懿似乎早就料到曹操會來這麼一手,躺著一動不動,真像中風的樣子。

從一開始就跟曹操鬥智謀,司馬懿的膽子也忒大了吧。曹操當然曉得司馬懿使詐,偏偏他是個愛才如命之人,你不來,我偏偏要請君入甕。公元208年,曹操已是帝國丞相,又一次召司馬懿。他對派去的使者:“司馬懿要是再耍花招,就把他給抓了。”這下司馬懿沒辦法了,只得出來幫曹操做事。

司馬懿入曹操幕府,曹操就交給他一個任務:與曹丕相往來。曹家有重視文化的傳統,司馬懿博覽群書,曹操有意讓他讓兒子多交往。這對後來司馬懿的崛起是很重要的。曹丕能夠擊敗曹植成為魏國太子,司馬懿想必鞍前馬後出力甚多,史書說:“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但是,他並不像楊修那麼張揚,而是十分低調。

所以曹操對司馬懿的本質,是很瞭解的,這種人,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為人之所不敢為。所以他警告曹丕,司馬懿這個人心機太深,要小心以後會干政。不過,話是這麼說,曹操並沒有殺司馬懿。兩個原因:其一,司馬懿小心謹慎,沒犯什麼過失;第二,司馬懿夾起尾巴做人,在得知曹操懷疑他之後,他“勤於吏職,夜以忘寢”,忘我工作。於是“魏武意遂安”,曹操看到司馬懿的表現後,於是就心安了。


君山話史


建安二十四年,發生了兩件事:曹操徹底棄用曹植,同年秋天殺死楊修。兩件事其實又是一件事,那便是奪嗣之爭最終落下帷幕。作為父親,曹操不能過重的處罰自己的兒子,卻可以處置兩位王子的近臣,來向臣子們傳達最終決定。

楊修和司馬懿,在選擇陣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一生一死。

奪嗣之爭

曹操的嗣位候選人原本有四位,可以說如果前兩位不早夭,曹丕和曹植根本沒有機會參與奪嗣,而曹丕更是在最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逆襲成功。

前兩位分別是曹昂和曹衝,曹昂作為曹操長子,聰明且性情剛膽謙和,深受曹操喜愛,二十出頭就被舉孝廉,隨曹操四處征伐。可惜在曹操出征張繡時,因張繡突然襲擊,曹昂為救曹操負責斷後,與大將典韋一同戰死於宛城。如果曹昂健在,那麼無論是才華武藝還是軍中地位,都將是無可撼動的存在。

曹衝是環夫人所生,雖然年紀不大,但從小聰明仁愛,與眾不同,深受曹操喜愛。留有“曹衝稱象”的典故。曹操幾次對群臣誇耀他,有讓他繼嗣之意。曹衝還未成年就病逝,年僅十三歲。曹操曾經對曹丕說:“曹衝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卻是你的大幸。”

第三位原本該排到曹丕了,但是此時卻又擠進來一個曹植,深受曹操讚賞。因此曹操在立嗣問題上遲遲未能表態,時間一長,下屬間漸漸形成了擁護曹丕和擁護曹植的兩個集團。擁護曹丕的有賈詡、崔琰、司馬懿、陳群、桓階、邢頤、吳質等人,擁護曹植的有丁儀、丁廙、楊修、孔桂、楊俊、賈逵、邯鄲淳等人。他們各自結為黨羽,設計謀、造輿論,爾虞我詐,互相傾軋。


敗者,死

以上就是曹丕、曹植奪嗣的背景。在雙方陣營中,老臣不便公開爭鬥,於是就由年輕睿翼的幕僚衝鋒陷陣。

原本曹植頗佔先機,因為曹操本身文學造詣很高,所以更喜歡身負才情的曹植,並且楊修身為主薄,在軍機政務上總能得到一手信息,對曹操的考察能夠提早做出準備和應對。

曹植在楊修等人的幫助下,逐漸受到曹操重用,甚至幾次想要立其為嗣。曹丕對此無比忌憚,更是恨死了他手下的一眾謀士,尤其是楊修。

天命這種東西,要麼是天意,要麼是人為,總之不會平白無故落在你的身上。於是在經過一番爾虞我詐後,曹植自身嬌縱的性情成為致命弱點,被逐漸放大和利用。

建安二十四年,雖然世子已定,但是曹操依舊沒有放棄曹植,是時曹仁被關羽所圍困,曹操讓曹植擔任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帶兵解救曹仁。命令發佈後,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於是曹操後悔,從此不再重用他。隨後楊修被殺,轟轟烈烈的奪嗣之爭宣告塵埃落定。

其實楊修在奪嗣中期就已經發現曹植性情狂傲,難以成事,但是騎虎難下,無法抽身而去。因此在被賜死時,半是嘆息半是解脫的說:“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勝者,生

反觀曹丕和司馬懿,一路隱忍,機關算盡,展現給曹操的固然有陰暗的一面,但是那不正是皇家不可缺少的狠戾嗎?

面對複雜的政治局面,直爽率真甚至是嬌縱狂妄都不可取,這樣很難平衡各方面利益。只有用一些厚黑的手段,才能形成權力制衡。

曹操留下的江山表面看上去風平浪靜,其實暗流湧動。深受打壓的氏族勢力有反彈趨勢;親族兄弟日益做大,難以控制;寒門勢力氣候已成,盤根錯節。而曹植勢力中以豪族為主,對寒門和親宗多有怠慢。

曹丕和司馬懿正是把握住這一點,並且將其清晰的展現在曹操面前,使得曹操最終不得不就範。而曹操最終雖然對司馬懿有所顧慮,勸說曹丕多加防範,但是畢竟曹丕年富力強,有自己的想法和手段,又豈能因一臣子而和世子心生嫌隙呢?


對於政治投機者來說,生是勝利的獎勵,死是失敗的懲罰。楊修之死,正是曹操向各懷鬼胎的臣子們宣告:世子已定,可以停止無謂的鬥爭了。而司馬懿之生,是曹操不想因一臣子而與曹丕產生過多的嫌隙。

只是曹操沒有料到,後世子孫命短福薄,一切籌劃都付諸東流。這更驗證了那句古話:“兒孫自有兒孫福,誰給兒孫做牛馬。”


尹禾


曹操在死前一百多天時殺死了楊修,但是對後來實際滅掉曹魏的司馬懿卻沒有動殺念,為啥?原因也很簡單,不值得。


這就像後來唐朝時有讖語說:女主武王有天下。李世民信了讖語,殺了大將李君羨,但是對在自己宮裡的一個日後能撼動大唐天下的小女子武媚娘不聞不問一樣。


因為他做夢也想不到真正威脅自己政權的人到底會是誰。


曹操其實也一樣,當時在他眼裡根本不可能有司馬懿,反而是楊修威脅更大一些。


1、楊修早就知道自己會死


楊修被曹操宣判死刑時,說了一句話:


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他早就預判到自己會死,楊修是個聰明人,他被著曹操任命為倉曹屬主簿。官職不算太大,但是很重要,史書上說: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這時候有個人主動結交他,這人就是曹植,曹植本人文采風流,自然喜歡有大才的楊修,和楊修來往很是密切。


每次曹操考校兩個兒子時,楊修都能事先想到曹操想考的問題內容,提前告訴曹植答案,這幾乎就是作弊啊。


不過大約曹植回答問題太快了,曹操問題還沒問完,興奮的曹植就開始搶答了,曹操怪其捷,雖然知道自己兒子很聰明,但是很高深的問題,不經思考立刻搶答,這還是有點怪,於是在曹操的逼問之下,曹植就把楊修給招出來了。


其實人曹丕也有謀士,這位大謀士叫吳質。


每次曹丕有啥難題的時候,都會讓吳質藏在拉雜物的車中到曹丕府中,這事兒被楊修知道了,告訴了曹操。

曹操最怕自己的兒子和外臣勾結了,於是派人查曹丕的雜物車,這事兒提前被曹丕知道了,請教吳質該怎麼辦,吳質說:好辦,您按時再讓雜物車拉相同的東西,楊修必然和丞相告狀去,到時候他什麼也查不到,丞相就會懷疑楊修的。


事情果然按照吳質所說的發展下去,曹操沒有查到曹丕的破綻,自然就開始對楊修懷疑了。


曹操這人疑心本就很重。


後來他決定立曹丕的時候,楊修就知道自己必死。


作為曹植的首席智囊,曹操是不會留下楊修這個大隱患給曹丕的。


2,司馬懿為啥沒事,因為他沒那麼重要。


司馬懿雖然有鷹視狼顧的神異故事傳世,但是在曹操活著的時候,他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建安六年曹操讓司馬懿出來做官,因為當時朝政其實不算明朗,各方勢力膠著,大約是司馬懿沒有看清未來走向,所以選擇在家裝病,躲避曹操讓他做官的命令。


後來袁紹病死,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天下三分的形勢逐漸明朗,司馬懿才出來做官。


司馬懿這一生善於隱忍,喜歡躲在幕後看清形勢後才會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


司馬懿一出道就和曹丕過從甚秘,是曹丕門下的四友之一,雖然出道時在曹操手下為官,但是算不得重臣,《晉書》中記載了很多司馬懿給曹操出主意的段子,但是那些連謀略都不算,頂多算一些建議。


他出的最大的主意就是關羽水淹七軍後,曹操想遷都,被司馬懿給勸止了。


所以在司馬懿在曹操時期根本沒有像楊修那樣光芒四射,曹操也看不到司馬懿有啥威脅,所以也就沒有殺他的理由。

甚至後來曹丕曹睿時期,司馬懿都是魏國忠貞的臣子,二十年間他慢慢的的積累著資歷,曹睿去世時司馬懿已經是顧命大臣之一了。


曹睿死後,司馬懿又開始裝病了,隱忍了十年,才通過高平陵政變獲得了大權,達到了曹操當年的高度,這年司馬懿71歲。


郭德綱說:把同時代所有的人都熬死了,你就是藝術家。


司馬懿太能活了,把同時代所有的人都熬死了,甚至熬死了曹家三代人,這才走上了前臺,只能說司馬懿運氣太好了,如果高平陵事變時,曹爽不是那麼蠢,最後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



薛白袍


這個問題,我從兩方面為您解答。

1,先說楊修。曹操早年就對楊修的父親楊彪有偏見,甚至將其下獄準備以造反之罪問斬,但無奈證據不足只得作罷,楊彪是純粹的漢臣,自然與曹操的理念也有所不和,所以就算楊修一心一意為曹操做事,曹操更多時候也會把他當外人看,多少也會對其有所提防。而弘農楊家在當時也是士族大家,雖說哪個諸侯都想讓自己的勢力裡有大家支撐,但無奈這個家族的基因過於優秀,曹操為了自己的曹魏基業也得考慮到自己百年之後整體勢力的走向問題。最後在曹昂死後讓曹操最頭疼的立世子問題偏偏在自己身體最不適的時候出現了,朝中迅速集結了以曹丕,曹植為體系的智囊團,而楊修就是曹植幫的領軍人物。但楊修作為粉絲團團長其風頭出的過於多,再加上曹植硬闖司馬門,曹操多少也會把連帶責任算在楊修身上,所以最終讓曹操以雞肋之由誅殺,也是十分的可惜了。

2,再說司馬懿。不少朋友很討厭司馬懿,覺得他不僅是弄死諸葛亮的罪魁禍首,還是是五胡亂華的根源,其實我覺得司馬懿從出仕到政變還是有個很明顯的心理變化趨勢的。早年司馬懿頗有龐德公之風,並不喜歡攀慕權貴,就算曹操親自邀請他他也拒絕。我想這個時候他的拒絕是真拒絕不是在裝X,後來司馬懿無奈的當上了文學掾也並沒有多少突出的表現。知道二子奪嫡司馬懿戰到曹丕方才開始漸漸顯露自己的才華,最終也是在與賈詡的配合下幫著曹丕奪下了位置。曹丕為世子時曹操年紀不小了,但司馬懿還是絲毫沒表現出要造反的態度,再加上曹丕對其讚賞有加,曹操也希望這樣的人才能好好的幫曹魏守江山,所以壓根沒有殺他的理由。這個時候的司馬懿也沒有反心的,大概直到曹叡早死後,司馬懿覺得曹魏氣數已盡,才開始慢慢的有了自己的小九九,這時候曹操都死了好幾十年了。


邏輯文史游


在說起楊修被殺時,大家總覺得是因為他自作聰明,再三猜透曹操的心思,而曹操剛好又疑心病太重,結果就只能悲劇了。但其實嘛,楊修被殺,絕不是自作聰明這麼簡單。事實上,楊修能猜中曹操的心思,也並不是因為楊修有多麼聰明,而是因為他處在曹操的權力中樞,所以他可以第一時間知道曹操每天在討論什麼,以及曹操對各種事情的看法和想法。

楊修當時的官職是丞相府的主簿。所謂主簿,說通俗點講就是大管家或者秘書,楊修作為丞相府的大管家和曹操的貼身秘書,他想知道曹操的心思,實在太簡單了。不信,咱們可以看看當今官場上那些秘書,哪個對領導的想法不是心領神會?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楊修能夠猜透曹操的心思,絕不是他有多聰明,而是因為他所處的位置。

但問題是,一個在最高權力中樞工作的人,再三將自己領導的想法私自透露出去,尤其是一些事關國家和朝廷機密的事情,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行為?舉個例子,一個在機關部門工作的秘書,私下擅自將領導們開會討論但還沒有正式公佈的重要事情提前透露出去,這種行為屬於什麼性質?他還想不想在官場上混?尤其當時楊修還處在全國最高政府機關裡面,他的這種行為是想幹嘛?

事實上,如果楊修不是楊彪的兒子,僅這一條罪,就足以讓楊修人頭落地。更何況,楊修還幫著曹植揣摩曹操的心思,這更是不可饒恕!因為,一個在權力中樞工作的人,一再對某個藩王洩露君王的心思和想法,這說好聽點是幫助曹植贏得曹操的喜愛;說不好聽點,就是唯恐天下不亂,大有搶班奪權的念頭。這些,可都是君王的大忌。也正因為此,曹操才果斷殺掉楊修。



至於司馬懿,不過是因為他後來混成了西晉的司馬宣王,所以後世在談起他時,總有意無意的拔高他,總而言之,司馬懿那是狼顧之相,不甘居人之下。但問題是,不管後世如何吹捧司馬懿,都改變不了兩個事實:

一是曹操在世之前,司馬懿不過是一個文職類官員,品級並不高,也沒有軍權,只不過是輔佐世子曹丕而已,還並沒有進入真正的權力核心。二是在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去世之前,司馬家族的領銜人,並不是司馬懿,而是司馬朗。當時大家在說起司馬懿的時候,都是把他作為司馬朗的弟弟來介紹的。

換句話說,曹操生前的司馬懿,不管橫看豎看還是側著看,都絲毫看不出有任何威脅曹魏江山的能力,甚至而言,如果司馬懿早上兩年去世,大家在評價司馬懿時,還會覺得他野心勃勃、不甘居人之下嗎?到時大家恐怕只會覺得他太軟弱和太愚忠!

事實上,司馬懿能夠成為後來的司馬宣王,實在有太多偶然因素在裡面,如果曹睿不英年早逝,那裡輪得到司馬懿翻天?如果後來的曹爽不大面積的排擠豪門貴族,惹得天怒人怨,照樣也輪不到司馬懿出來。如果司馬懿真的有傳說中的那樣牛逼,他也就不會忍讓曹爽整整十年!總而言之,我們不能因為司馬懿後來成功了,就把他原來所有的行為都給拔高或歪曲化!

其實嘛,在曹操去世之前,比司馬懿牛逼的人物,沒有上千也有好幾百,至於家族實力比司馬懿強大的,那也多得是。如果曹操連個小小的司馬懿都放心不下而想要除掉,那曹操的胸襟和氣魄也未免太水貨了吧!因為,這不就是傳說中的梁山王倫嗎?總而言之,一看到有能力的人,就會害怕威脅自己的地位。這樣的人,會有出息嗎?

更何況,當時的司馬懿在政治上並沒有犯任何錯誤,如果曹操就因為覺得司馬懿絕非池中之物就把他給殺了,那以後誰還敢跟著曹操混?因為,司馬懿非池中之物,那張遼、樂進、程昱、賈詡、蔣濟、陳群等人,也都不是池中之物啊!如果曹操因為猜忌就殺了司馬懿,那些有能力、有實力和軍隊的人,還不得趕緊跑路。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曹操的事業恐怕會立馬翻船!


我是趙帥鍋


曹操臨死前為啥不殺司馬懿,卻殺了楊修?

說曹操臨死前稍有點早,因為殺楊修時,距離曹操逝世還有兩年。至於殺楊修的原因,各個答覆中已經列舉了好多,比如楊修以小聰明破解大門上“活“字;搶答蔡文姬家掛軸上“黃絹幼



婦外孫齏臼“八字,是“絕妙好辭“意思,讓曹操很沒面子;給曹植寫答條,應付曹操問詢;亂解“雞肋“是想撤軍等等。但今天不想再說這些,只說一件幾年前的事。曾經有一天,曹操想問下賈詡,對立曹丕還是曹植的意見,賈詡深深知道,這件事情的分量責任,假裝沒聽見,作出一付深思狀,曹操詫異,忍不住問道“賈先生,問你話呢,咋不應聲“?賈詡說對



不起,丞相,正有所想法,不宜直言。曹操的耐心一下到了極限,啥事這麼重要,把丞相的問話都壓住了?賈詡拐彎抹角說,正想袁本初,劉景升父子耳!曹操大笑,一下子明白了賈詡的意思---廢長立幼是禍亂之源!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曹操頒佈立太子令,正式立曹丕為魏太子,把長期以來糾纏不清的立儲



明朗化。而建安二十三年(218)五月殺楊修時,曹丕已經確立半年多了。對於司馬懿,曹操雖然很早之前,曾有夜夢三馬同槽疑惑,但並沒想到司馬懿身上,而是懷疑馬騰父子。對司馬懿鷹視狼顧,曹操雖不太舒服,但因為司馬懿一直很謹慎,而且很得曹丕欣賞,早已是曹丕的紅人,曹丕常為司馬懿說好話,愛屋及烏。這樣,曹操愛兒子的心思,自然就化解了司馬懿身上的風險。(6:44)


流譽後


曹操為什麼要殺楊修,《三國演義》以及大眾的看法都認為,這一則是因為曹操忌他太聰明,二則是因為他幫助曹植爭儲位。不過我認為,這些看法都很表面,膚淺的很。特別是《三國演義》中摘引改編的幾個楊修小故事,一則鄙淺兒戲,不足信;二則也都是一些小聰明,曹公雄才大略,又豈會忌恨此等輇才小慧?

曹操之所以一定非要殺楊修不可,其深層次的原因,仍然在於楊修的身份。

楊修的身份可不簡單,絕對不比孔融差,他可是太尉楊彪的兒子,袁紹袁術的外甥。楊彪是四世三公,袁紹袁術也是四世三公,雙重四世三公,那可真是不得了了。特別是袁紹袁術慘敗之後,其子孫雖亡滅殆盡,但袁氏百年來培養恩待之門生故吏又豈能盡被曹操屠盡?史書記載,袁紹兵敗憂死,河北士女,揮淚痛哭,其政治遺產仍然雄厚,而袁氏子孫雖被曹操滅光,但袁紹還是有幾個外甥的,其中一個外甥叫高幹的,已因反叛曹操被殺,楊修的身份如此敏感,又豈能不為曹操所忌?

其實,當年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派人整理從袁紹處收繳的書信,發現自己這邊果然有很多人與袁紹有通謀,拉關係拍馬屁,搖尾巴洩軍情,不一而足。依我看來這些人恐怕大多是建安以後投附來的士族,諸曹夏侯與兗州寒族(這些人已經歷過張邈之叛考驗)絕不會這麼幹。

然而曹操當時並不準備得罪士族,現在天下未定,維穩第一,而且法不責眾嘛,如今之計,只有好好學習光武帝,將書信全部焚燬,表示既往不咎,並當眾宣佈:“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況眾人乎!”當然,光武焚書以安反側,是恕之於人心既定之後;曹操焚書以靖眾疑,是忍之於人心未定之時。一則有度量,一則有權謀也。

不過,自以為以曹操的性格,他在燒燬這些信件之前,未必就沒有掃一眼這些信的落款(後自言未見李通書疏),換做任何人,得到自己內部異己分子的名單,都會壓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吧!何況曹操一生都承受著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痛苦(看錯了張邈、陳宮、劉備),他又怎麼可能忍住不看那些信?只是因為大局未定,人心未安,所以暫且忍一忍,等到日後權位穩固,必回再來秋後算賬。估計孔融、楊彪、楊修、婁圭等人就在這張名單上,而曹操把這份秘密的名單深深的隱藏在心底,暗自觀察,苦心積慮找機會再下手,真是可怕的奸雄風範啊。

另外,除了袁紹這門姻親,楊彪楊修自己所在的弘農楊氏也非常不得了,絕對不比汝南袁氏差。弘農楊氏的祖先為西漢開國功臣、弘農人楊喜,楊喜本是一名舊秦騎將,他因垓下之戰後隨灌嬰追擊項羽,而在烏江岸邊成功搶到了項羽一塊屍體,由此被劉邦封為赤泉侯,開始發跡,到了楊喜的曾孫楊敞,官運愈發亨通,得到了大將軍霍光的賞識而升任宰相,後更因協助霍光廢劉賀立宣帝而被加封為安平侯,新增封邑三千五百戶,楊家從此更加興盛發達,每代都是高官厚祿,到了東漢時期,楊敞的玄孫楊震成為一代大儒,號稱“關西孔子”,官至司徒、太尉,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亦皆繼承楊震遺風,均官至太尉,被稱為“四世太尉”,比之袁紹家族有過之而無不及。董卓連袁氏都敢滅族,卻獨獨不敢動楊彪;郭汜、李傕也殺了很多大臣,亦獨獨不敢動楊彪。

圖:楊震墓前的牌坊“四知坊“,語出楊震名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所以,當曹操將漢獻帝迎來許都後,大權獨攬,卻獨懼太尉楊彪。有一次,漢獻帝大宴公卿百官,曹操見楊彪神情不悅,恐楊彪有圖己之意,竟推說自己肚子痛上廁所,趁機飛也似的逃回大營;等到權勢穩固了以後,又苦心積慮,誣陷楊彪勾結袁術,劾以大逆的罪名將其下獄,最後還是賴孔融以辭職相逼才讓曹操放了他。

孔融之所以要極力營救楊彪,是因為當初孔融入仕,乃楊彪之父楊賜所提攜徵辟。沒想到吧,孔融竟是弘農楊氏的門生故吏。這些名門世家,正是以這種互相提攜、互相推薦的方式,編織起一個密密麻麻的親戚婚媾、官員提攜關係網的。曹操一生最討厭的也就是這個。他提倡的是唯才是舉,他打天下最開始依靠的也正是寒門庶族中的俊賢,如滿寵、程昱、毛玠、樂進、于禁、典韋等人,以及李典、許褚、任峻、諸曹夏侯等地方土豪。

當然,彼此彼此,這些名門世家,也最討厭諸曹夏侯這些“贅閹遺醜“土豪暴發戶。

事實上,近百年來,弘農楊氏作為士族的領袖,也一直都在跟宦官及宦官的追隨者們黨爭,“關西孔子”楊震更因受宦官迫害而飲鴆自殺。再加上楊彪這次被迫害事件,以及楊彪的恩人孔融又被曹操所殺,我很懷疑楊修對曹操、曹植這些“贅閹遺醜”能有多少好感。

由此可見,楊修委身於曹操幕府擔任主簿、又極力較好曹植,恐怕並沒有安得什麼好心思,其介入爭儲,更是加劇了曹魏集團內部的內耗,曹操有理由相信,自己百年之後,弘農楊氏必會引領士族,攪動滔天巨浪,曹丕曹植倆小子根本玩兒不過他們。

另外,請大家看看楊修寫給曹植的信:“與君離別才數日,就好像已經過了很多年,難道僅僅出於您對我的愛顧,使我對您產生了深情的敬仰嗎?”(不待數日,若彌年載,豈由愛顧之隆,使係仰之情深耶?)肉麻竟至於此,宛若情信,正所謂“大偽似真”,我堅決懷疑楊修勾搭上曹植有其極深的政治目的,就像陳群司馬懿勾搭曹丕一樣,搞不了曹一代,就搞曹二代,偷樑換柱,和平演變,大抵就是如此了。

另據史書記載,楊修被殺後,曹操曾有書致楊彪:

“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我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謂其能改,遂轉寬舒。復即宥貸,將延足下尊門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

由此可見,曹操明殺楊修,實則向弘農楊氏示威也!弘農楊氏根基深厚,引領士族,不殺他一個主心骨,不壞他一個領頭羊,曹操死都死的不放心哪!

所以說,曹操為何要殺孔融殺楊修,因為這兩人才是士族真正的領袖,而非我們通常以為的荀彧司馬懿。事實上,就算是心高氣傲、目空一切的大噴子、大狂徒禰衡,也獨獨對孔融和楊修,是尊重有加、不得不服的。在禰衡眼裡,像曹操劉表這樣的世俗掌權者,不過糞土罷了,想侮慢就侮慢,踩了都嫌髒;而在士族中名氣極大的司馬朗和陳群好些,算是人了,但頂多就是些殺豬賣酒的市井賤徒罷了(“屠沽兒”);禰衡甚至連荀彧荀令君都看不上,認為他只是長得還行,“尚可借面弔喪”;只有孔融和楊修,禰衡一個誇成仲尼復生,一個誇成少年天才,並多次當眾表示:“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可見天下士族名門之中,孔融和楊修才是神一般的存在。而那個在電視劇裡看起來很屌的司馬懿,其實在建安時期只是個小人物,位望輕微,在天下士人眼裡連給孔融楊修提鞋都不配。就算是《晉書》裡寫的司馬懿“不欲屈節曹氏”而屢次拒絕曹操徵辟的事蹟,都很有可能是司馬氏為了抬高司馬懿而編造出來的,本質上和《漢書》裡編劉邦是他媽跟龍啪啪啪生下來的這種奇聞差不多,都起著美化、神化開國之君的作用。反正我很難相信一個權力慾如此重的人,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就算真有做,那也是故作清高在演戲,更為可笑。

事實上,《晉書》的編纂者房玄齡修史是出了名的不認真,經常野史正史一鍋燴,反而是魏朝郎中魚豢所撰之《魏略》更有可信之處。《魏略》上說的情形是:一開始徵召司馬懿並非曹操而是曹洪,檔次這麼低,司馬懿自然不肯自降身價,所以他杵著柺杖,託病不出;但後來由荀彧舉薦、曹操親自下令徵辟,他馬上“投杖而應命”。看來這司馬氏根本沒有什麼“不欲屈節曹氏”,只有“待價而沽”罷了。

甚至,就連史書上司馬懿很有名的“鷹視狼顧”與“三馬同槽”的典故都很有可能是街巷傳聞、加油添醋、牽強附會的產物。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晉書·宣帝紀》

其實,“鷹視狼顧”只是古人修習氣功的一種方法,早在西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中就曾記載:“真人之所遊,若吹呴呼吸,吐故納新,鳧浴猿躩,熊經鳥伸,鴟視虎顧,是養形之人也,不以滑心。”另據曹丕所著《典論》記載,當時曹操手下有一個名叫甘始的氣功大師,在鄴城廣授氣功,教大家“鴟視狼顧,呼吸吐納”之術。由此可見,當時鄴城達官貴人之中,很多人都在“鷹視狼顧”,司馬懿只不過因為練得比較多、練得比較好,後來又成了大事,結果就被世人牽強附會成了豪雄之相。

而正好,晉朝史官想回避本朝得國不正的事實,所以,就藉助此事大做文章,從而創作出了這樣一篇離奇的故事,你想,如果從一開始,曹操就想將司馬懿置之死地,無疑就給他日後的篡權增添了合理依據。

所以,事實上,曹操寧殺孔融殺楊修,乃至殺崔琰,也不會殺司馬懿的,因為司馬懿年輕時在士族中的地位其實並不高,又一向謹小慎微不露野心,如果不是因為他活的太長,熬死了曹魏兩任短命皇帝、數位曹魏名將宗親以及同輩所有的士族精英,否則,司馬氏是無論如何都沒有機會篡魏的。

但誰能想到,曹操如此機關算盡,也沒算到他子孫短命軟弱至此,士族亦前仆後繼、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至此,曹操就算再殺多少人也是沒用的,這就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終曹公還是枉作了小人,豈不悲哉!

其實,以蔣濟、陳泰等為首的士族們並不發自內心的欣賞官油子司馬懿,但在與曹魏宗親的博弈中,手握兵權和人望的四朝老臣司馬懿成為了他們唯一可以倚仗的對象。但他們也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無奈選擇的這位士族代言人,卻做出一系列背信棄義、盜名欺世、屠殺無辜、誅鋤異己的惡行,一次次的破壞著儒家士族的政治與道德底線,而由他的子孫創立的王朝,更是驕奢淫逸、自相殘殺,引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將整個中華帶入地獄。

太史公嘗言:“且欲興聖統,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歷史已多次證明,那些執政時間太久、壓抑時間太長,又權力慾望太重的宦海老烏龜與門閥大世族,於國家無益,於天下有害!黃宗羲說:“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於民之憂樂。”.改朝換代是中國歷史的常態,亡一家一姓之國,沒有關係,然而魏晉之替嬗,最終竟導致亡天下人之國,儒家士族身為當時天下的精英階層,對其是負有巨大責任的。事實上,士族們後來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已追悔莫及。蔣濟在高平陵事變後沒多久便自責憂憤而死;陳泰則在魏帝曹髦遇弒後,也因悲慟過度,吐血而亡。


千古名將英雄夢




曹操為何殺楊修不殺司馬懿

楊修是楊震的玄孫,楊彪之子,出身於世代簪纓之家,敏而好學,學富五車,建安年間被舉孝廉,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在初任主簿時深得曹操信任,《三國志》雲: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又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年少就胸懷韜略,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丞相後,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主簿等職。後來曹操逐漸發司馬懿有雄心壯志,心裡十分忌諱,然而曹操在死之前並沒有殺掉司馬懿,而是以洩露軍事機密的罪名將楊修處死,司馬懿、楊修都是棟樑之才,曹操為何會殺楊修而留用司馬懿?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種說法:曹操殺楊修是出於政治立場考慮。楊修是的父親揚彪,是個正統的儒學家,楊修所代表的政治立場是與曹操對立的,曹操是個不拘小節的革命派,楊彪為尚書令的時候就反對曹操的觀點,尤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更讓二人的矛盾不可調和。而楊彪所在的陣營更是對荀彧、陳群、司馬懿等嗤之以鼻,甚至與曹魏政權作對,在曹操眼裡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楊修也在這個陣營裡。曹操早有篡漢之心,有這一幫文學儒士,因循守舊,必然是曹操的眼中釘肉中刺,因此曹操出於自己的政治立場,要殺掉楊修。



第二種說法:楊修作為曹植的追隨者,必然會威脅到太子曹丕和曹魏的江山穩定。曹植和曹丕爭世子之位的時候,楊修作為曹植的“智囊”,經常為其出謀劃策,但曹丕在司馬懿的幫助下最終生出,這也讓楊修的位置很尷尬,曹植敗落,曹操為了防止兄弟日後相互廝殺,必須把楊修殺掉以斷了曹植的邪念,所以曹操殺楊修。



第三種說法:楊修多次為曹植出餿主意,誤人子弟,若不殺楊修,曹植必受其害。楊修雖然聰明,但大多都是小聰明,他之所以輔佐曹植也是因為曹操偏愛曹植,楊修猜測曹操會立曹丕為太子。而楊修每次錦囊妙計也都是些小聰明,並沒有戰略眼光。比如說曹操令曹丕、曹植外出辦事,事先走密令門衛不得放行,楊修便讓曹植殺掉門衛,曹植得以順利出城,司馬懿則令曹丕放棄出城,曹植表面上贏得競爭,卻讓曹操認為曹丕仁厚、曹植殘忍的形象,實際上是輸了。



再比如楊修喜歡揣測曹操的心思,經常幫曹植預先設想問題,並寫好答案,曹操詢問時,曹植便把答案直接送上去,然而卻引起了曹操的懷疑,派人調查,結果真相大白,曹操對楊修厭惡至極。有這樣誤人子弟的楊修留在曹植身邊,曹操自然不會放心,必然殺之以除後患。



第四種說法:楊修善於揣度曹操心思,並且公著於眾,曹操懷恨在心。曹操去視察新建的想國府,看後便在門上寫了個活字,楊修就命人拆掉重建,並且告訴大家:門中活,就是闊字,丞相是嫌門太窄了。再者有一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寫了一個“合”字,眾人不解,唯有楊修將酥糖分發給眾人,並且說: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



終於在公元219年,曹操親率大軍在漢中與劉備決戰,不料劉備據險死守不戰,曹操進退兩難,部下向曹操請示軍中口令,曹操便說:“雞肋”。楊修聽了,便收拾行裝,並且讓眾人也收拾行裝,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丞相是打算撤軍了,趕快收拾行裝,以免走時匆忙。曹操聽後勃然大怒,以擾亂軍心將楊修處死。



由此看來,曹操早就有殺楊修的心思,只不過這件事情成為了導火線,但曹操作為三軍統帥,最高領導,最記恨的就是別人猜透他的心思,作為領導猜忌心、防範心都是很強的,只有這樣才能凸顯“天威莫測”,讓別人如履薄冰,自己卻得心應手。可憐楊修之死都不明白被殺的原因。



第五種說法:司馬懿做人謹慎,做事恪盡職守因此免於一死。曹操也知道司馬懿心懷大志,不是池中之物,也要有殺心,但最終沒有殺司馬懿。一者是司馬懿做人十分低調,善於隱忍,從不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也基本上不犯錯,這也讓曹操找不到殺他的藉口。



二者司馬懿是曹丕的支持者,曹丕被立為太子,必然就誓死保護司馬懿,曹操也考慮到司馬懿在曹魏後期發展的作用,沒忍心殺害?三者司馬懿年事已高,來日不多,在曹操看來,只要曹丕對司馬懿管理得當,應該對曹魏政權和曹丕構不成太大威脅,所以曹操才沒有殺司馬懿。

楊修與司馬懿同樣是天資聰慧,卻因性格原因有著不同的命運,你是如何看待楊修被殺?

歡迎關注三國逐鹿,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