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楊修之死和馬謖之死有什麼區別?

心無間123456



沒有實質區別,都是政治犧牲品!!

有人說,楊修之死,是死於聰明;這句話其實只對了一半,他的死,聰明確實佔了一定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政治”;因為曹操立曹丕為太子後,顧慮到曹植的勢力太大,將來勢必與曹丕爭權奪勢,會成為後患,禍及曹魏;於是曹操下定決心,要打壓曹植的勢力,所以曹植身邊的心腹謀臣,就倒大黴了;然而,曹操的首選,就是楊修;為什麼呢?第一,楊修是曹植身邊最聰明、最有才能的謀臣;第二,楊修是袁紹的外甥;所以曹操第一個要殺的必須是楊修,留楊修在,必定會翻起巨浪,禍及曹魏;——楊修就是一個政治犧牲品


馬謖的死,大抵也差不多;由於諸葛亮任人唯親,破格提拔馬謖為先鋒大將,忽略了一干老將的存在;所以當馬謖兵敗後,諸葛亮必須給出一個交代,殺馬謖以謝眾;他為什麼要“謝眾”,因為當初討論先鋒大將的時候,呼聲最高的是魏延、吳懿這兩位老將,但諸葛亮沒有采納,破格提拔了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如果馬謖打了勝仗,魏延等人無話可說,但是,馬謖偏偏是打了敗仗,所有人都會出來指責諸葛亮,群情洶湧,眾怒難犯,諸葛亮只好斬殺馬謖,用以平息眾怒;實際上,諸葛亮的內心,壓根就不想殺馬謖;


為什麼要說馬謖是政治犧牲品呢?

原因很簡單,蜀國三大派系政鬥尚未完結;諸葛亮違背眾意提拔馬謖為先鋒大將的目的,是增強自己的心腹力量;而馬謖本人,與“演義”中截然不同,馬謖沒有主動請命,他的先鋒大將,是諸葛亮直接委任的;所以馬謖究竟想不想做這個先鋒,我們還不得而知;

然而,馬謖我們都知道,只是一個文官,沒有帶軍治軍的經驗;換句話說,馬謖壓根就不會領兵;諸葛亮放著一干老將不用的目的,非常明顯,培養心腹,增加政治力量;魏延是劉備的寵信,吳懿是劉備的大舅哥,諸葛亮肯定不可能重用;


所以馬謖,跟楊修差不多,都是政治犧牲品;這個沒有統軍經驗的人,是被諸葛亮推出去的,推到了最前面,死亡的邊緣;讓他去與身經百戰的張郃正面抵敵,怎麼可能成功?


愛尚文史


楊修在《三國演義》中以恃才傲物自稱,其實他有什麼才氣,狗屁都不是。

他無論從哪一方面都不能和馬謖相比,人家馬謖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他能幹什麼?

整天就是吟詩作對、飲酒放蕩,他既不適合參予軍中大事、也不能像荀彧那樣有治國的才能。


他最大的長處就在於專門尋找他人的短處來作為笑料,用以顯示自己的聰明。

曹操漢中一戰失利,本來就極為煩躁,他不向曹操獻計獻策打贏戰役,卻用“雞肋”一事大肆進行謠言傳播,曹操豈有不殺他的道理?

其實曹操雖說奸詐兇殘,但也不是胸懷狹隘,在赤壁之戰前夕,因為蔣幹的愚蠢,使得曹操誤殺了蔡瑁和張允,從而失去了一統江南的大好時機,曹操不是也沒有問罪於蔣幹麼!


但為什麼僅僅是因為楊修這麼一句話,曹操就殺了奇才的楊修呢?

在《三國演義》中,曾經這樣描寫過: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那麼楊修犯了曹操的什麼忌諱呢?

第一,曹操命人建造了一座花園,建成以後曹操前往觀之,沒有說建的好或者是建的不好,只取毛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眾人皆不解其意。

楊修遂對眾人說:門內添“活”字乃是“闊”也,丞相是嫌園門闊耳!


於是,眾人在高築牆圍,建造好了之後,再請曹操前往觀看,曹操大喜,問眾人誰知吾意?

大家說是楊修讓大家做的,曹操雖口中讚美楊修,但心裡對楊秀卻是非常的忌諱。

第二,在某一天塞北有人送了一盒酥給曹操,曹操因手頭事忙未吃,便用毛筆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

楊修進來之後,竟然去除調羹小勺和大家一塊分掉吃了,曹操發現之後心中自是不高興,遂問大家是誰出的主意,楊修卻說盒上明明的寫著“一人一口酥”,既然丞相分給大家吃,豈有敢違背丞相的命令。


曹操雖然在臉上笑著,但其實心裡著實氣惱楊修。

第三,曹操常常怕有人暗中謀害自己,便對人說我夢中好殺人,待我睡著以後大家都切勿靠近。

有次曹操睡中被子掉落地下,有一名侍者想把被子給曹操蓋上,結果曹操拔出寶劍將侍者一劍殺死,後又上床繼續睡覺。

待起床之後,曹操驚問是什麼人殺了侍者,左右把事情告訴了曹操,曹操大哭,命令把侍者厚葬。


其實這件是大家心裡都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但是沒有一個人戳破,卻唯有楊修自作聰明得說,非是丞相在夢之中,而是君乃在夢中耳。

曹操聞之十分的惱怒,但卻沒有殺楊修的一個合理藉口。

其實在生活之中楊修這樣的人的確不在少數,他們既不善於管理國家政事,也不善於做隨軍參謀,只知一味的專尋別人的缺點進行取笑。

自以為很聰明,其實真的很愚蠢,這種人不死才怪。


而反觀馬謖全無這些毛病,馬謖也許是一個很合格的參軍,但卻不是一個會帶兵的將領。

他有缺點,但是也有不少的優點。

在諸葛亮的每次出征中,都有馬謖不少的建議,而且在諸葛亮採納了以後都收到了不錯的效果,這一點我們要承認。

但凡說到紙上談兵一詞,我們總是會首先想到的是趙括,繼而是馬謖。

但其實二人都有不錯的良好表現,最大的遺憾是從未真正的帶兵一次,而真正到了獨自帶兵作戰的時候,遇上的又偏偏是擁有多年帶兵打仗經驗的悍將白起和司馬懿,運氣上也是非常的糟糕。

假以時日,兩人從底層的軍官幹起、然後逐漸的一步步指揮越來越大的戰役行動,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人才。

從未獨自帶過兵打過仗,一下子就把關乎國家命運的重要大事交給二人,造成巨大的失誤也在情理之中。


但馬謖其實也是一條敢作敢當、絕不推卸任何責任的漢子,明事理、敢擔當,這一點絕不是楊修這類愛耍小聰明的人所能相比的。


東方中華不敗


楊修之死是書生參政,馬謖之死是紙上談兵。

古語有云: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雖然有調侃的意味在裡面,卻是有一定道理的。

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中國的讀書人一直跟隨的是聖人教誨,學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無論是宏觀上孔子的天下歸仁、荀子的“群居和一”,還是微觀上的“一人正則天下正”,都有一個共同點:無視或拋棄人性特點,以仁義為法則來協調一切人際關係——這就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理想化甚至空想化——因為人性本惡、人性本私,這是任何時代、任何體制和任何個人都避不開的。也就是說,當後世的讀書人舉著理想化的大旗來面對和處理嚴苛甚至殘酷的現實時,才忽然發現聖人教給的東西很多都用不上。

先說楊修。在“唯才是舉”的選拔條件下能加入曹操陣營,說明他是有真材實料的,尤其是能當曹植的幕僚,更證明其才學非同一般。但是,他明顯屬於所學與所用脫節的那種人,要不然應該跟曹丕,而不是跟曹植。曹操應該是發現了他這一特點才如此安排的。後來楊修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曹操眼光的準確,無論是“一人一口酥”,還是拆大門,楊修都一如既往地“聰明”——問題就出在這裡:和領導耍小聰明,按照官場的政治遊戲規則,往小了說是找抽,往大了說是找死,所以當楊修自作聰明地插足曹操立儲的家事時,他的死期就到了。

再說馬謖。馬謖家族世代荊州名士,不僅有個劉備最器重的大哥馬良,自己也是自幼器量超常,好談兵法,並且與諸葛亮非常投契。但是,劉備有不同看法,死前曾專門交代過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不但不聽,而且評價馬謖為“曠世奇才”。

平心而論,馬謖是有才華的,比如在著名的“七擒孟獲”中,馬謖就曾做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將為下”的正確建議,保證了蜀國南部少數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更重要的是,他還針對蜀國“兵馬疲蔽”,又提出“只宜存恤,不宜遠征”的策略,意為莫起兵事,休養生息。不過這一點沒被諸葛亮採納,蜀國最後被自己活活累死。

但是,如果把這兩件事情和“失街亭”結合起來就可以看出,馬謖的理論水平比較高,戰略層面上也能夠高屋建瓴,但明顯的實際操作能力不強,也就是說,他是一個典型的“趙括型”人才。眼高手低,這是教育的失敗和悲劇。

當儒家碰到法家,就如同理想遭遇現實,一家“務虛”,一家“務實”,楊修和馬謖的死,一點也不虧。




彼岸歷史


楊修為曹操手下主簿,可以說得到曹的器重。但他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因“雞肋事件″斷送了性命。用後人的話說,身死因才誤,非因欲退兵。馬謖通曉兵法,深得諸葛亮信任,作為自已的參軍。在一出祁山時,蜀軍斬將奪關高歌猛進。在守街亭這一咽喉要地時,馬謖主動請纓立下軍令狀。可惜他犯了"教條主義錯誤”,剛愎自用不聽王平之言,最終丟了街亭。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一個死在"恃才放曠″,一個死在"剛愎自用"。


完顏佚名


說直白點,楊修主要是裝逼過頭了,太愛刷小聰明的人曹操很反感,故殺之!馬謖是因為本來說出來是讓魏延乾的,你沒有那個金剛鑽非要攬瓷器活硬要裝逼,還把本錢全部說哈了,簡直在將諸葛亮的軍,諸葛亮下不了臺只能硬著頭皮讓你他裝逼,殺他也是告訴其他人,自己幹不了就別幹,不要以為自己讀點兵書有多牛逼!


安徽陳總


還是有區別的楊修是真的有才什麼都預料得到不過就是太過高調喜歡顯擺自己的才能不給bs面子,馬謖那種就是一個死讀書的不懂靈活運用的,也喜歡顯擺但是與楊修有點區別就是他顯擺的東西都是每個人都懂的只是沒說出來的那種,什麼“攻心為上……”就你一個人懂麼還說出來搞得自己很高大上一樣,稍微有點腦的跟著諸葛亮一起打天下的人都能猜透的,贊他幾句就飛上天了,說什麼軍師都得聽他的意見。


雨心201286782


楊修恃才傲物,而且還參與了曹操兒子之間的立儲鬥爭。

馬謖,只知道紙上談兵,缺乏實踐,而且不聽人勸導。


無憂子Z


兩個聰明盡顯於外的傢伙,不是保國衛家之士。雖死不足為惜。


實玉1


楊修的死主要是不給曹操面子!馬謖的死主要是諸葛亮為了掩蓋自己的過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