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史
日本不小。
日本小,那是和中國比起來,那確實小,但是你和歐洲比一比看?我們看幾個歐洲主要大國:
英國,領土24萬平方公里,人口6605萬
德國,領土35萬平方公里,人口8269萬
法國,領土55萬平方公里,人口6711萬。
日本,領土37萬平方公里,人口1.2億。
我們看到,在歐洲主要大國英法德里面,日本領土大於英國,大於德國,僅僅小於法國。當然,歷史上的英法德由於有殖民地等等原因,領土一度比日本大得多,但是日本本身領土確實不小。
日本之所以看起來比較小,一方面是因為其領土細長,另外一方面是在中國旁邊,有了對比就顯得“小”了。
現代工業化的特徵是並不需要龐大的領土也可以獲得強大的國力,比如說大英帝國,大英帝國起家的時候就一個英倫三島,但是卻佔據了地球四分之一的土地,這就是明證。日本的領土雖然非常貧瘠,但是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它是四面環海的,因此日本海上貿易是非常方便的。
特殊的歷史機遇
日本當時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歷史機遇,就是當時的清朝在歐洲列強的脅迫下,根本無力和日本競爭。美國黑船來襲後,日本門戶開放,但是由於旁邊有一個巨大的帝國,歐洲列強對日本普遍沒有興趣,這給了日本一個喘息的時間,而不像中國,從開始就是被步步緊逼,喘不過氣。
在歷史上,中國是東亞和東南亞都是毫無疑問的唯一霸主,自歷朝歷代的征伐,從商周時期的畿服制度,到此後的冊封制度,羈縻制度,到明朝以後建立比較穩固的朝貢制度,日本一直遊離在朝貢體系邊緣,在中華體系看來,日本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邊緣國”,日本不能直接和中原王朝交易,只能靠走私之類的維持貿易,當年活躍在中國沿海地區的“倭寇”,實際上是他們又是商人又是海盜。
日本心裡是很清楚中國是日本的文化養母的,奈良城就是直接參照長安城建的,日本的文化,制度無一例外的洋溢著中華文明,日本打中國是有心理障礙的,最典型的就是日本福澤諭吉,福澤諭吉在早期的作品裡面還有和中國人同為東亞人的感覺,後期的作品就是不折不扣的帝國主義分子,日本在學習工業技術獲得成功後,不但沒有打算反哺它的文化養母中國,反而挑起了中日戰爭,用“恩將仇報”來形容,不為過。
當年中國大唐時期,日本白江口之戰輸的一敗塗地,但是大唐並沒有因為日本輸掉,然後立即進攻日本,反倒是日本自己緊張過度,沿海搞了一堆的防禦設施,當日本人看到大唐對於日本壓根沒什麼興趣後,派出了遣唐使,學習大唐文化和制度,而大唐從未對日本有過侵略之意,反而盡心傳授,日本學習了大唐多少東西我都不想說了。
我想這大概就是大陸之國和島國的區別。
李建秋的世界
海島小國的日本,厭煩了無休止的火山、地震、海嘯,千百年來夢想著搶佔朝鮮半島,踏足富饒廣袤的東亞大陸,拓展大和民族的生存空間。早在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仿照唐朝制度推行新政,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加強了日本中央集權,讓日本從奴隸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國力大增,野心也隨之膨脹,妄圖干涉朝鮮半島事務,不自量力地想與大唐一較高低。
公元663年8月,唐軍兵分兩路直逼百濟叛軍老巢周留城,劉仁願率一部人馬由陸路挺進,另一路由名將劉仁軌率萬餘水軍由海上包抄。
白江口,大唐、倭國海軍不期而遇,進而爆發驚天激戰。參戰的唐軍,只有一萬三千人,戰船一百七十艘,而倭軍集中全國精銳,湊足四萬二千人,戰船一千餘艘。但此時的唐軍,兵將是百戰之師,戰船有堅甲利器,劉仁軌指揮有方,戰力之強,兵鋒之利,絕不是倭國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所能抵擋的。倭軍憑著悍不畏死地氣勢,捨身突擊唐軍,而我大唐水師從容應對,火箭、投石機遠程打擊,臨近時有樓船配備的拍杆擊碎敵船,靈活高速艨艟撞擊敵人,即使是近戰,唐刀也完勝倭軍的鐵刀。於是,唐軍大敗倭軍,“四戰皆克,焚四百船”,“ 煙炎灼天,海水皆赤”。
大唐白江口一戰,讓東亞禍亂之源的日本蟄伏了千年。
日本是一個海島國家與遊牧民族一樣都具有很強的對外擴張性。尤其是日本這個被詛咒的土地。據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約六、七年發生一次。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就佔了約80%。而日本列島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佔太平洋地震海嘯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並且受害最深的國家。使日本形成了一種極為狹隘的文化。
到了近代日本的實力超過了中國助長了日本的野心,加之日本地震頻繁人口的快速增長,日本貪婪的目光又看向了中國。發動了侵華戰爭,又發動太平洋戰爭最終迎來了兩顆原子彈。國家也被美國佔領了。
中國從滿清朝以來,有康乾盛世,覺得無比強大,然後就走下坡路。因為當時覺得自己是天朝大國,固步自封,然後就變得國將不國了。在這一方面,中國古人說的最清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值得每一個人認真思考的。中國要永遠把自己放在前進的路上,沒有終點的路上,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就像現在這樣,美國永遠是世界老大,中國要把自己永遠放在追趕的路上,才能夠永不懈怠,才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經常用了
日本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欺軟怕硬,敬服強者的民族。
在日本人看來,這個世界唯有強者才有資格活下去。
日本雖然學習中國的儒家文化,但是日本人剔除了儒家文化中的糟粕,日本人從來不顧及別人的所謂“面子”,沒有“犬儒文化”羈絆,沒有產生內奸的文化土壤。
明治維新後,日本人把固有的苦幹堅韌,善於學習的民族特質和西方的軍事工業現代化、現代國家制度結合起來,形成了無比強悍的軍國主義文化。
而滿清則深陷傳統儒家糟粕文化中不能自拔,不思進取、僵化保守,既沒有完成工業革命,也沒有融合現代國家管理體制,所以被動挨打、飽受蹂躪已經變成了歷史定局!
紅雨
日本人喜歡學習,也善於學習他國的先進技術。中國在唐朝國力達到了巔峰,日本就有遣唐使,來中國學習,相當於現在的留學。
日本在二戰時候,科技生產力都是不錯的。能造飛機航母,潛艇坦克,機槍大炮。雖然跟歐美強國有很大差距,可對付當時的中國是綽綽有餘。
當時的中國,前清閉關鎖國停滯不前幾百年。當西方進行工業革命時,中國還是刀耕火種的農耕民族。
清朝推翻後,軍閥分疆裂土各自割據,軍閥連年混戰,政權更迭,城頭變換大王旗。國力衰落,民不聊生。政權不穩根本沒有科技發展的土壤。
日本國土狹窄,物質匱乏,覷覦中國地大物博,早已蠢蠢欲動。
二戰時期日軍戰鬥力強悍,戰爭初期橫掃整個東南亞,所向披靡。中國雖然艱苦抗戰,無奈裝備落後,戰鬥力低下,國土大部淪喪。
經過數年的相持,終於把美國拖下了戰爭的泥潭。日軍遇到強大的美軍,根本不堪一擊,迅速土崩瓦解。
日軍敢於數次入侵中國,基於當時的中國貧窮落後。現在的中國早起騰飛,屹立於世界強國之列。日本再不敢有非分之想。
老梁的鄉村生活
日本是一個海島國家與遊牧民族一樣都具有很強的對外擴張性。尤其是日本這個被詛咒的土地。據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約六、七年發生一次。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就佔了約80%。而日本列島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佔太平洋地震海嘯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並且受害最深的國家。使日本形成了一種極為狹隘的文化。
在日本的地理位置極好是一個完全的海島國沒有陸地接壤,在近代之前唯一能進入日本的通道就只有對馬海峽,進可攻,退可守。一旦被中國打敗,日本立刻在九州佈置重兵,中國是很難打進來的。減低日本攻打中國的成本,再加上日本對中國來說實用價值太低了了,打下日本也沒用。而日本打中國就很有價值,中國打日本就像富人搶窮人,而日本打中國就像窮人搶富人,心態不一樣。
到了近代日本的實力超過了中國助長了日本的野心,加之日本地震頻繁人口的快速增長,日本貪婪的目光又看向了中國。發動了侵華戰爭,又發動太平洋戰爭最終迎來了兩顆原子彈。國家也被美國佔領了。
經濟愛好
中國對日本的態度,用句流行話,羨慕嫉妒恨,反正我是這種態度。以前這句話多為調侃,幽默,在這裡不是,而是真實的感受。羨慕日本的發達,環境整潔,恨是真恨。
對日本,人們都說是人性使然,有一定道理。但為什麼會這樣呢?真正的原因是環境,而且世界都會是這樣,這裡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日本的自然環境很惡劣,坐落在板塊大陸的結合處,火山地震頻發,是一個大的孤島,而且沒有資源,而且人還不少,屬於世界人員密集型地區。他們為了生存,要做的必須做好,否則就可能被世界淘汰。所以他們要掠奪,而且心態會變得比較狹隘,而且變態,而這方面最讓中國人生氣的。
其實中國人對日本是很寬容的,只要一個道歉,其實對他們沒有實質性的損害,這是我們的看法。但從日本角度來看,又是百般抵賴的,其實裡面有個結。如果日本道歉了,說明日本錯了,就需要全民族反省,他們是不敢的,真正國家就滅亡了,天皇也就錯了,天皇在日本奉為神,而神是沒有錯的,所以也不能道歉的,他們就是這種變態的心理,這也是環境造成的,環境造就人性。
還有一個類似的是以色列,當然和中國關係很不錯。以色列猶太人可以說是最聰明的人類,世界統計猶太人智慧最高。就是因為環境,他們流浪了將近2000年,終於在上世紀有了自己的國家,而且強敵林立。所以他們必須自強,必須奮鬥,必須不能失敗,4次中東戰爭,就是證明。以色列人自己又說,阿拉伯人可以失敗n次,而以色列不能失敗一次,失敗一次,國家又消失了。反過來看中東的阿拉伯,他們環境太好了,反而是他們做得不那麼優秀了。
環顧世界也是這樣。美國是現在的唯一超級大國,他們的心態在蘇聯解體後也發生了變化,所以才有了後來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元氣大傷,發生了相對衰落。現在正在調整戰略,現在變得不那麼從容,愛斤斤計較,甚至讓他們的盟友有些無法理解了。
中國也是這樣。從清朝來說,有康乾盛世,覺得無比強大,然後就走下坡路。因為當時覺得自己是天朝大國,應該固步自封,然後就變得國將不國了。在這一方面,中國古人說的最清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值得每一個人認真思考的。中國要永遠把自己放在前進的路上,沒有終點的路上,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就像有人喊出了我的國,不管你喊不喊,我的國就在那裡。就像現在這樣,美國永遠是世界老大,中國要把自己永遠放在追趕的路上,才能夠永不懈怠,才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大志遠思想空間
倭強打我,我強何不干他!”
石海金山
海島的日本,厭煩了無休止的火山、地震、海嘯,千年來夢想著搶佔朝鮮半島,踏足富饒廣袤的東亞大陸,拓展大和民族的生存空間。
日本覬覦朝鮮半島的野望由來已久。據《宋書》記載,公元478年,倭國大王武野心勃勃,上書請求南朝劉宋,加授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軍事權柄,實現“小霸”朝鮮半島的野望。
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仿照唐朝制度推行新政,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加強了日本中央集權,讓日本從奴隸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國力大增,野心也隨之膨脹,妄圖干涉朝鮮半島事務,不自量力地想與大唐一較高低。
公元663年8月,唐軍兵分兩路直逼百濟叛軍老巢周留城,劉仁願率一部人馬由陸路挺進,另一路由名將劉仁軌率萬餘水軍由海上包抄。
白江口,大唐、倭國海軍不期而遇,進而爆發驚天激戰。參戰的唐軍,只有一萬三千人,戰船一百七十艘,而倭軍集中全國精銳,湊足四萬二千人,戰船一千餘艘。但此時的唐軍,兵將是百戰之師,戰船有堅甲利器,劉仁軌指揮有方,戰力之強,兵鋒之利,絕不是倭國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所能抵擋的。
戰況也是如此:倭軍憑著悍不畏死地氣勢,捨身突擊唐軍,而我大唐水師從容應對,火箭、投石機遠程打擊,臨近時有樓船配備的拍杆擊碎敵船,靈活高速艨艟撞擊敵人,即使是近戰,唐刀也完勝倭軍的鐵刀。於是,唐軍大敗倭軍,“四戰皆克,焚四百船”,“ 煙炎灼天,海水皆赤”。
大唐白江口一戰,讓東亞禍亂之源—日本蟄伏了千年,因為彼時的中國正處封建盛世,無可撼動。可是,我們卻小瞧了日本,日本從來就不是安分之國:日本,向來以強國為師,古代學隋唐,近代學歐美,取精華強大自身,亡我中華之心不死,明朝豐臣秀吉、清朝甲午中日戰爭、二戰侵華,讓朝鮮、中國不得安寧,損失慘重。
唐、明我們勝過日本,近代我們輸過日本,我們曾驕傲,也曾屈辱過,正因如此,更讓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和平是打出來的,正如毛主席說的“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弱國無外交,強權即真理。
月亮之上有愛
日本身處資源貧乏島國,我們換位思考,日本對外侵略、欺軟怕硬這些是為民族生存本身沒錯,錯得是那些看不透而小視日本的人,所以待人強大,甘願受欺遭欺辱是我們,殺人罪者當誅!天經地義講和是害民害國遭歷史唾罵又不利己,不忘國恥不能只在嘴,遇中日之事就犯昏,糾結,講什麼中日百年友好,可笑又不自悟,是我中華也。
魯議
第一,日本資源匱乏,幾乎都靠進口
第二,地理位置差,日本處於地震帶,距離馬裡亞納海溝不遠,災難頻發
第三,國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小。
不擴張只有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