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病常常“偽裝”成腫瘤,59歲老伯差點中招!

【溫馨提示:還沒關注廣東衛生在線的小夥伴們記得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來自肇慶的59歲黃伯每天早上到公園裡晨練後,都愛約上三五老友一起到茶樓喝茶聊天,再到自家店鋪幫幫忙,生活過得舒適而充實。可就在不久前,黃伯兩條腿開始腫脹疼痛,還出現與“癌中之王”——胰腺癌的相似症狀,家人趕緊帶著他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就診。


這種病常常“偽裝”成腫瘤,59歲老伯差點中招!

該院消化內科教授王凌雲接診後,經過詳細問診和一系列檢查,判斷黃伯所患並非胰腺癌。“黃伯所患的是IgG4相關性疾病,這種疾病的症狀與胰腺癌相似,常讓人混淆,容易耽誤治療。

胰腺癌只是“障眼法”

這種病常常被誤診

黃伯入院後,王凌雲教授為他安排了一系列血清學和影像學檢查,未見明顯腫瘤標誌物異常,上腹部MR檢查提示胰腺體尾部佔位病變,大小約 67×41mm,與當地醫院的檢查結果一致。

但是,王凌雲教授仍然心有疑慮。

總體看來,黃伯病程短,一般情況良好,未有上腹痛、明顯體重下降、食量減少等報警症狀。如果不是胰腺癌,黃伯的胰腺佔位是什麼呢?

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王凌雲教授分析後認為,這應該是一個累及全身多個器官和系統的疾病,很可能就是IgG4相關性疾病,因此胰腺癌手術暫緩進行。

真相大白:“真兇”病因被找到

為了明確診斷,王凌雲教授進一步給黃伯安排了相關的血清免疫學及其他部位的影像學檢查。

終於,真相大白。

“黃伯雖有胰腺腫物,但合併有其他多系統的損害,如頜下腺及淋巴結腫大、雙下肢腫痛等,因此他得的不是胰腺癌,而是IgG4相關性病變,這個病不需要手術治療。”王凌雲教授介紹。

這種病常常“偽裝”成腫瘤,59歲老伯差點中招!

▲圖: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王凌雲教授團隊給黃伯制定了詳細的治療及隨訪計劃,目前黃伯已順利出院,平時只需定期複查、按時遵醫囑服藥即可。

專家提醒:

區分腫瘤和IgG4相關性疾病

王凌雲教授介紹,IgG4相關性疾病是一種多器官受累的免疫相關性疾病,發病罕見,主要發病年齡集中在50-70歲多發於男性患者,典型的臨床表現為多器官腫大、血清IgG4異常升高等。一般給予激素治療即可,往往不需要手術治療。

在日常診治中,如何與惡性腫瘤相區別呢?

王凌雲教授介紹,惡性腫瘤是一種消耗性疾病,病程進展時間較長,往往伴有明顯消瘦的症狀,且血清學腫瘤標誌物檢查常提示異常,組織病理學檢查也提示惡性腫瘤可能。

而IgG4相關性疾病臨床上病程相較惡性腫瘤短,常表現為多器官的瀰漫性腫大伴相應的器官功能障礙,但少見消瘦等消耗性症狀,血清腫瘤標誌物檢查也提示無明顯異常。

“臨床上許多IgG4相關性疾病患者容易被誤診為患有胰腺癌、眶上或腮腺惡性腫瘤等,繼而接受了手術。”王凌雲教授提醒,廣大患者尤其是老年男性,如果發現多發器官腫大,切莫病急亂投醫,需要進一步診斷是否患有免疫性疾病,再進行針對性治療。

專家介紹

這種病常常“偽裝”成腫瘤,59歲老伯差點中招!

王凌雲,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現任消化膽胰專科副主任。2013年以訪問學者身份到美國華盛頓醫療中心(Medstar Washington Hospital Center)消化內科進修學習。在國內外專業學術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其中SCI論文20餘篇,主持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及廣州市科創委重大專項民生科技專題(100萬元)多項。研究方向為藥物性肝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診治、結腸癌肝轉移的發病機制及其診治。擅長藥物性肝病、自身免疫肝病、妊娠期肝病及消化道腫瘤的診治,尤其對晚期結腸癌(結腸癌肝轉移)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記者|秦璐

通訊員|張陽、劉昕晨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

這種病常常“偽裝”成腫瘤,59歲老伯差點中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