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醫大二院腫瘤內科護士巧用PICC技術為化療患者建立“生命通路”

哈醫大二院腫瘤內科護士巧用PICC技術為化療患者建立“生命通路”

輸液,看似一個簡單的護理操作,但對於血管條件很差的病人來說,護士經常會為尋找一條能夠順利進行輸液的靜脈而左右為難,病人也常常會為反覆接受靜脈穿刺而痛苦不堪。今年63歲的張阿姨是一名患乳腺癌7年的患者,需要長期按療程輸注化療藥物及靜脈營養藥物,但由於患者外周血管條件極差,沒有辦法建立輸液通路,治療遇到了瓶頸,急得她和家人團團轉。最終,哈醫大二院腫瘤內科一病房護士長李沙沙利用PICC(即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技術,用一根軟性的導管從患者的頸外靜脈直達心臟上方的血流主幹道上腔靜脈,為張阿姨搭建一條“生命通路”,張阿姨又可以繼續與癌症鬥爭了。

哈醫大二院腫瘤內科護士巧用PICC技術為化療患者建立“生命通路”

李沙沙護士長為PICC置管患者換藥

今年63歲的張阿姨7年前被診斷為右側乳腺癌,在當地醫院進行了右側乳腺癌根治術,術後行六次化療,並保持定期複查,一個月前,不幸再次降臨,醫生髮現張阿姨的左側乳房出現了癌灶,張阿姨不得不再次接受左側乳腺癌根治術,術後醫生並建議她進行預防性化療。由於血管條件太差,無法建立化療通路,抗癌之路受阻。經多方打聽,家人帶著她來到哈醫大二院腫瘤內科一病房找到李沙沙護士長尋求幫助。

李沙沙護士長了解到患者的病情後,為患者進行了仔細的檢查後表示,基於患者的病情,進行PICC(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是最佳選擇。但由於兩次乳腺癌根治術對患者的淋巴清掃和血管結構的破壞導致靜脈迴流不暢,不能在患者的雙上肢進行PICC置管,此外,下肢血管細而小,血流緩慢,容易發生化療藥物外滲及靜脈炎,同時下肢置管感染及血栓風險增高。為了儘快給患者建立靜脈通路,經過反覆討論研究,李沙沙護士長決定從頸外靜脈為患者置管。

經過周密準備,李沙沙護士長以患者的左側頸外靜脈為穿刺入口,將導絲送入患者體內,並在導絲引導下將導管均勻緩慢送入至達預先測量的長度,經X線光片導管尖端定位及位置調整後,導管成功置入上腔靜脈內。置管完成後,患者平安返回病房,繼續進行治療。張阿姨一邊流淚一邊緊緊地拉住李沙沙護士長的手說:“我可以治療了,我還能生存下去,真是太感謝你了!”

據悉,發皰性化療藥物、刺激性化療藥物及一些靜脈營養藥物對血管具有強烈的刺激,容易造成靜脈炎,這些藥物一旦從血管滲漏並浸入到局部組織可引起局部腫脹、疼痛及炎症,嚴重時還會造成周圍組織碳化、壞死潰瘍,影響肢體功能,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因此,建立一條好的中心靜脈通路,可以大大減少患者重複穿刺靜脈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藥物對外周靜脈的破壞和局部組織的刺激,從而保證化療過程順利進行,有利於疾病的綜合治療。

什麼是PICC置管?

李沙沙介紹,PICC置管是利用一根細長柔軟、可以彎曲不易打折的導管,從外周靜脈置入至心臟附近的大血管,並將導管尖端定位於上、下腔靜脈,為病人提供靜脈通道。適用於需中、長期靜脈輸液或需輸注刺激性強、粘稠度高的藥物的患者,可有效保護外周血管網,減少病人反覆穿刺的痛苦,在危重症患者急救中可快速輸液,又被稱為患者的“生命通路”。置入的導管可在患者體內長期留置(12個月內),住院期間全程一針治療,避免了每天扎針的痛苦,並減少長期輸注化療藥物對血管的刺激。同時,患者出院時可以帶管回家,滿足腫瘤化療患者按療程間歇性治療的需要。

據瞭解,自2015年9月至今,李沙沙護士長成功完成1100餘例PICC置管,並常年堅持在患者住院期間對其進行導管的自我觀察和功能康復鍛鍊指導,在患者出院時對其家屬進行導管的異位與堵管、置管部位的靜脈炎、穿刺點的感染以及血栓等情況的預防,保證PICC安全有效留置,使患者得到最大受益。


文 |李華虹 楊嘉安

攝影|楊嘉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