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帖解讀 王羲之《寒切帖》

名帖解讀 王羲之《寒切帖》

縱25.6釐米,橫21.5釐米,50字

原文

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得十四、十八日二書,知問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憂勞,久懸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謝司馬書,不具。羲之報。

註解

切:深,深切。 憂勞:憂慮勞苦。懸情:掛念。力:體力。“力”與後文的“不具”在東晉翰札中多見,如王徽之《新月帖》“力不具”等。 因:順,順應。謝司馬:未詳,一說謝安。

大意

十一月二十七日王羲之答:得到十四、十八日兩封來信,為你的問候感到欣慰。天氣寒冷日深,近來各位都可好?心內憂傷辛勞,長久掛念懸心。我服食很少,不是很好。費力回應謝司馬書,不再多敘。羲之答。

備註

法帖文中“吾食至少”的“食”之意,是指“服食”而言的。王羲之好服食養性之術,在其去官之後而益甚。王羲之在《旃罽胡桃帖》中,曾向周撫索戎鹽,雲:“為服食之需”,在《服食帖》中,也說:“吾服食久,猶為劣劣”。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唐代勾填本,有烏絲欄。收刻於《淳化閣帖》卷七、《大觀帖》卷七、《澄清堂帖》、《二王帖》、《寶賢堂集古法帖》、《玉煙堂帖》、《鄰蘇園帖》。著錄於《清河書畫舫》。古書畫鑑定專家張珩鑑定為唐代勾填本。

《寒切帖》為王羲之中晚年所書寫。紙本墨跡,草書,5行,50字。唐代勾填摹本,先勾再填以淡墨。勾摹精細,筆鋒轉折分明,書風遒勁腴潤,沉著流動。墨色斑斕,筆意神采超逸,書風從容豐腴。卷尾有董其昌、婁堅題記,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寒切帖》平和簡淡。許多字如‘得’、‘保’、‘謝’等字,筆畫並無過多的轉折、頓挫。雖簡化卻是高度概括,做到了點畫處意韻十足。法帖殘破較重,許多字,如‘月’、‘羲’、‘勞’字等雖殘破,而氣勢仍然豐滿。整體來說,筆畫比較妍潤,但有些筆畫,如第一個‘之’字,‘寒切’等字,潤中含樸,非常耐人尋味。

《寒切帖》具有章草古意。章草,因趨急而將隸書快寫,後草式漸趨規範,成為一種獨立的字體與書體。王羲之善隸書,舊體章學得心應手(從《姨母帖》、《初月帖》及《寒切帖》等的一些用筆與結體可以窺見),故其草書時呈舊中見新或新中帶舊,兩者交融默契。《寒切帖》為羲之晚年所作,對今草新體的書寫已嫻熟,但作品中的章草書風,可視為嘗試與探索。作為一位知舊而能新的書家,在新法變革以後從舊的體式中再發掘出新鮮的因素,或者將舊式改新,成為一種處於新舊交融的形式。這種實踐也是創新的一種手法。《寒切帖》的新意,正在於作者將章草進行了再創造,或在新體中間入章草的筆意,使新體不失古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