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五胡乱华的责任到底是曹操的还是司马炎的?

江东汪郎


把五胡乱华的责任推到曹操身上,这简直是荒唐。五胡乱华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历史渊源,且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东汉以夷制夷之政策,为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五胡乱华的伏笔,始于东汉,东汉政府奉行以夷制夷之策略,在对外战争中大量使用羌、匈奴、鲜卑、乌桓骑兵。然而,羌胡骑兵是一柄双刃剑,时叛时降,在东汉历史上,羌乱不断,而匈奴、鲜卑、乌桓也反复作乱,成为东汉二百年历史里边疆动荡的因素,也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不过,在东汉一朝,朝廷在约束胡人势力上还是有一套本领,在西北以及北方边疆设有度辽将军、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使匈奴中郎将四大边将,而且东汉将领的素质很高,能有效地控制胡族。然而,东汉时期,由于管理胡人,不断把胡人迁入塞内,而且对胡人也有优惠之政策,导致胡族人口激增,为后来五胡乱华创造了条件。

第二,没有曹操及魏国对胡人势力的打击,五胡乱华或提前到来

曹操不仅不应该对五胡乱华负责任,反而因为他的存在,五胡乱华被推迟了。

东汉末年,匈奴内附中国已超过160年,他们居住于塞内,汉化程度已相当高,但仍保留悍勇善战之民族习性。以前东汉朝廷为羁縻南匈奴,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不必缴纳田赋捐税,这令匈奴人口得以较快增长。当中国陷入汉末混战时,为了防患匈奴人乘机坐大,公元216年,曹操将南匈奴部众安置在并州,分割为左、右、南、北、中五部,每部各设一帅,另有一名汉人司马监督。正是这个举措,大大削弱匈奴的力量,在整个三国时代,匈奴五部不能凝为一个整体,故而不成气候。

公元207年,曹操北伐乌桓,击毙乌桓首领踏顿单于,降其众二十余万。至此,曾经是东汉北方一大患的乌桓被消灭,逐渐消失在历史上。如果不是曹操灭乌桓,以后的历史就是六胡乱华,而不是五胡乱华。

在东汉末期及三国,北方游牧民族以鲜卑最为强大,在后来的五胡乱华中,鲜卑也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三国时期,鲜卑势力遭到魏国的沉重打击。当时鲜卑人的战斗力完全不是魏军的对手,魏明帝派骁骑将军秦朗北征鲜卑,这位在三国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将军,就足以把鲜卑首领轲比能的十万大军逐出漠南。后来,幽州刺史王雄派出刺客,刺杀轲比能,鲜卑由是进入低潮期。

由此可见,没有曹操及其子孙的努力,胡人势力或许早渗入中原了。

第三,晋武帝的致命决定,点燃了五胡乱华的导火索

五胡乱华是直接起因,是西晋的八王之乱。而西晋之所以爆发八王之乱,是因为晋武帝立了一个白痴皇帝,便是晋惠帝。说他是白痴皇帝,不是骂他,而是他真的是白痴。大家想想,白痴皇帝当皇帝,会有什么结果?谁也都染指权力,从外戚到皇后,从亲王至地方诸侯,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政变不下十余起,最终形成血流成海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给了五胡崛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晋武帝的另一大错误,是对胡人的潜在威胁认识不够。

经历三国数十年兵灾后,汉地人口锐减三分之二以上,汉人数量急剧下降,缘边诸郡,胡人占人口比重远超汉人。晋朝开国后,侍御史郭钦鉴于汉魏以来,羌、匈奴、鲜卑降者多居住于塞内,与汉人杂处,习俗不同,屡生变乱,便上书请求把少数民族迁往边地。他向皇帝陈述:“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他建议,把内地汉人迁往西北诸郡以增加人口比重,同时 “渐徙内郡杂胡于边地”, “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此万世之长策也。”

可惜的是,郭钦的上书并未引起晋武帝的重视,没有采取任何手段约束胡人之势力。然而,事实证明郭钦绝非杞人忧天,而是远见卓识。后来的历史演变,不幸被郭钦言中,甚至远远超出他的预计。晋武帝目光短浅,终于在他死后不久,五胡乱华便爆发了。


君山话史


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黑的不能再黑的一段路,生在那个年代,是人的大不幸。那个年代,百姓们的生命贱如草芥,特别是汉人,更是如此。

可是人无法选择出生的年代,如果可以选择,估计除了胡人,没人会愿意留在那个年代。

有人说,五胡乱华的罪责来自于曹操,也有人说还是司马炎的责任多一些,那么,到底谁该来负这个责任?

我们一起来看看,曹操到底做了什么,司马炎又干了些什么,也许这样比较一下,答案就会呼之欲出了。

曹操迁入了大量的胡人

五胡乱华的前面是西晋,西晋前面的朝代是三国。

对于三国,国人了解甚多,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都有大量的拥趸。

当然,对于曹操这个人,粉丝还是非常多的。曹操作为三国期间最出众的“CEO”,其人文韬武略,异常出色。

三国大战,打得是什么?是钱,是人,是粮。

曹操在北方,对于北方的胡人,还是收拾得比较利落的,无论是匈奴,还是其它胡人都不是“个”。

于是,曹操的重点,近在中原,远在东吴和西蜀。但,打仗是要死人的,一场仗下来,不少将士是要归天的。何况打仗不爽、攻城不爽时,一旦胜利,还会情绪化的报复杀人。这样下去,打仗多了,人的数量就跟不上了。

但人是无法再生的,新生命的成长也是一个过程,于是,曹操想到引进胡人,用来壮大自己,这点有错吗?

看起来没有错,因为一可以壮大自己实力,二可以促进民族融合。

但是,胡人不断接受汉人的影响,迁入、进步和发展很快。

所以,当五胡乱华来临时,有人说,都是曹操犯的错。

司马炎执政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司马炎是司马昭之子,早期的司马炎,也算得上是雄才大略,在其任上,统一了全国。

统一后,司马炎采取了各种改革措施,政治稳定、经济昌盛、文化繁荣,史称“太康之治”。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说,是享受。司马炎也这样认为。于是,大力发展了几年后,司马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开始奢侈享受。至于政事,见鬼去吧!

看起来,大家都沉浸在一派祥和之中,但潜在的问题是,司马炎封了不少司马家的王,这是一个炸弹;另外,一直把西蜀和东吴作为了对手,而边疆胡人逐渐向华夏大地靠拢,聚居在华北大地,但西晋一直认为这是可以控制的。

问题终于来了,因为司马炎死了,死的时间是公元290年。

司马炎死了,谁来当这个皇帝?当然是太子司马衷,这是被历史上称为“白痴皇帝”的一个人,也许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白痴,但聪明绝对算不上。

晋惠帝司马衷刚上任一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谁愿意给“白痴皇帝”当藩王啊,都是想成就伟业的兄弟。

这一乱,分了两个阶段,第一段只有几个月,第二段却有好几年。八王之乱严重地影响了西晋的发展,不仅让国家空虚,名不聊生,而且让整个社会经济倒退了很多年。

这时候,长期受到剥削和压迫的控制区内的胡人,开始蠢蠢欲动。

所以,西晋的八王之乱还没结束时,胡人已经开始行动了,因为这是绝佳的机会。

先是304年冬天,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后是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今山西离石),史称汉赵,这是五胡建国的开始。

之后,鲜卑、羯、羌族也纷纷先后登场,后赵(羯)、前燕(鲜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 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南燕(鲜卑)、、夏(匈奴)等少数民族控制的国家先后建立,这个时代就此成为了五胡十六国的天堂,也成为汉族人民的地狱,因为汉人的数量快速下降,个别地区遭到了无差别的屠杀,甚至有些国家将汉人当成了“军粮”,汉人成为了“两条腿的羊”。

直到384年,鲜卑魏的建立,五胡乱华的黑暗才得以慢慢过去,从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五胡乱华”的责任还是要有司马炎和其家族来负

了解了曹操干了些什么,再了解了司马炎执政前后发生了什么,大家想必不难分辨,“五胡乱华”的发生,司马炎和其司马家族要负主要的责任。

曹操其实没做错什么,让一部分胡人内迁,也是形式的需要。

但西晋司马炎的问题在于,第一,其藩王分封,埋下了隐患;其二,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择,也成了大问题;第三,对胡的控制不利,不仅没有控制好,而且对统治区胡人的剥削也激发了胡人造反的动力。

外因是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内因,苍蝇从来不叮无缝的蛋,因为无处下嘴。

五胡乱华,责任就在司马炎和其家族,与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基本无关。


蓝风破晓


种子发芽长大,需要适宜的气候,也需要适宜的土壤

五胡乱华原因有多方面,不过怎么甩锅也甩不到曹操身上,相反,正因为曹操努力,才推迟了五胡乱华的到来,说不得没有曹操,这乱会更早,会更猛。当然,这个锅也甩不到司马炎身上,不是说五胡乱华和司马炎没关系,而是司马炎压根就背不动这口锅

落后就要挨打,内乱也要挨打,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中原之地,自古就要抵御塞外民族的侵袭,为此秦始皇修建长城、汉武帝出兵塞外……解决了匈奴,又有了突厥,突厥完了,还有契丹……一茬一茬,绵连不断。对于塞外游牧,农耕民族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自强不息,让他们来了也得铩羽而归……

曹操时期,汉末三国,纷争不断,假如没有曹操快刀斩乱麻,短时间统一中原,游牧民族看准机会早就南侵了。而曹操统一北地之后,立刻挥师向北,207年白狼山一战,张辽以少胜多,斩杀乌桓单于蹋顿,极大震慑各个蠢蠢欲动游牧势力

在那段时间,五胡有,内附的游牧也有,但中原势力相对更强,也更团结,没有适合他们发芽土壤。如果说曹操有错,那他错在哪呢?

等到司马炎时期,这老小子一家三代,利用了曹丕九品中正制壮大的士族势力改魏换晋,为反哺士族或者叫稳定晋朝,司马炎又分封27位司马王,以及500余家异姓公候国

俗话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改朝换代得来的好处,让众多士族开始日渐奢靡

司马炎带头羊车巡幸,士大夫们跟进:石崇家以蜡代柴,王恺家糖水刷锅……要知道当初袁术临死前想喝碗糖水都没有,维持如此奢靡必压榨境内普通百姓鱼肉乡民,进而引发阶级对立

从司马炎分封的那一天开始,内乱就已经在发芽,乱华土壤也在不断培育,而晋朝初期两件事,彻底引发中原战火,乱华在即

一个是人祸,司马炎死后,持续十余年的八王之乱,司马家众多王爷参与的夺权战争,大大消耗晋朝元气;一个是天灾,从266年到316年,五十年间,特大自然灾害115次,中原旱灾、蝗灾、雪灾、洪水灾纷至沓来,大批百姓称为流民,而北方游牧草场干枯牛羊冻死,游牧民族南下已成必然

298年,关西扰乱,额岁大饥,(氐族)李特兄弟率流人数万家,就谷汉中,遂入巴蜀

开启东晋五胡十六国乱世

责任到底在谁呢?总不能真去怪老天吧……


灵石蕴珠宝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史河奇谈】,古今那些事儿皆细谈献诸君。

功过是非后人评,五胡乱华的责任到底在曹操还是司马炎肯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这里,我个人认为责任在司马炎。以下是我的论据:

一、五胡乱华的简要介绍

五胡乱华发生在西晋末期,塞外的游牧民族入侵,建立起多个非汉族政权。侠义的“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部落,但从广义上说,这五个部落只是作乱的五大代表,当时乱华的游牧民族远不止这个数目。五胡乱华使得刚刚出现的短暂一统,再度沦为大分裂状态,对整个历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

既要问责,我们便来审审曹操和司马炎都做了什么?

二、曹操对北防的态度

北方游牧民族在历史进程种素来是一颗定时炸弹,只要中原有乱子,他们基本要来骚扰一下。这个隐患由来已久,西周末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朝纲混乱,匈奴一下打到都城镐京,褒姒被虏。刘邦出征匈奴时也挺惨,一度被匈奴包围,差点就回不来了。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打得不可开交,按理说北方匈奴也该来参一脚,但是在我们接触的三国历史中却鲜有提到这颗定时炸弹,这是为何?曹操的作用不可忽视!

三国历史的焦点主要在魏蜀吴三国之间的争锋较量,但其实早在黄巾起义、董卓乱政之际就已经出现了匈奴的身影。当时匈奴部的单于于罗夫与黄巾余部发起的白波军联合在中原劫掠,后又与袁绍、袁术等势力合作,均被曹操大军打败,于罗夫干脆被曹操擒了留下来当控制匈奴的人质。195年,曹操与吕布打得火热时,匈奴新的单于呼厨泉又想趁着中原一片混乱来捣乱,历史上有名的蔡文姬便是在这时候被匈奴虏去的。但这位新单于运气不怎么好,一来就撞到曹操的“枪口”上,得儿,又被揍了一顿只能俯首投降。202年,呼厨泉又皮痒难耐挑起叛乱,曹操这边正忙着打架呢,派了西凉军伐马超前去收拾他。曹操业务繁忙,眼看这些个匈奴没事就老来蹦跶一下也不是个事儿,这回索性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呼厨于被质留在许昌,曹操还将匈奴分为五部分,每部由一位汉人大臣担任司马进行监督,这样匈奴的实际控制权便落到了曹操手上,再也翻不起浪花了。

但是北方边境问题始终是个隐患,只要这个隐患还在,曹操就无法安心与蜀吴比划较量,于是曹操在击败袁绍后,曹操决定远征乌桓,既追杀袁绍旧部,顺手把居住乌桓的胡人一股脑端了,彻底解决了北方边境的威胁,自此之后方得安心稳坐中原进行后续的南征。

小结:三国时期没有北方匈奴的侵扰,固然有一方面原因是此时期匈奴的力量涣散,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曹操对北方防务的重视,在这一点上曹操虽不称帝,但具备了帝王高瞻远瞩的战略态度!在北防上曹操功莫大焉。

三、司马炎对北防的轻视

司马炎前期励精图治,灭吴国使三分从新归于一统,这点是功,但只能说司马炎打江山有两下子,但守江山则有不足。他统治后期日渐怠惰荒于朝政这些就先不说了,在北防问题上,他的轻视态度带来了灭顶之灾。


曹操时期,把匈奴首领质押在中原借以控制北方不稳定的定时炸弹,但是到了司马炎时期,这项政策没有继续执行,大面积的放任这些匈奴人质离去,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

再来说西晋是一统时期,本应没有北方匈奴的可乘之机,为什么后来爆发了五胡乱华呢?最直接的导火索是西晋内部的八王之乱!按说八王之乱是发生在司马炎驾崩之后的事,似乎和司马炎没什么关系,但是深究之下他也难逃其咎。司马炎驾崩时曾托孤幼子司马衷给司马亮和杨骏,看似精明,但是他在位后期怠惰,并没有认清自己的这些臣子的真面目,其中这杨骏就想着吃独食,司马炎归西之后杨骏便一家独大,皇后贾南风除掉杨骏之后也走上老路,独揽朝政,天子无权。这个时候其他王侯也加入这场权利纷争,这个时期,内部互相残杀朝纲混乱给了北方势力极大的可乘之机,最终爆发了五胡乱华。

小结:司马炎之过有三:后期怠惰、轻视北防、托孤欠妥

四、总结

五胡乱华责任在司马炎,曹操北防有功。

拙见一答,感谢翻阅,欢迎在评论区探讨指正。喜欢的话不妨顺手一赞点个关注。


史河奇谈


 五胡乱华的罪魁祸首是八王之乱,也有其他的原因。 

1、移民政策跑偏。

东汉末年,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农业废弛,曹魏推行了“移民实边”政策,边塞以外的胡人迁入内地。也允许少数民族人在地方任职,允许拥有少量生产资料,为推动生产起到很大帮助。

曹丕称帝世族政权的建立,生产资料慢慢被世族地主垄断占有,胡人内迁只能充实佃农和劳役。

2、藩王养虎为患

 五胡之所以乱华,根源是八王之乱。

各路藩王为壮大自己势力,不断征召兵员。边疆的藩王自然就看中了胡人的勇猛彪悍,把原本务农的胡人武装起来参与战斗。例如,建立后赵的羯人石勒,最初就被成都王司马颖招进军队。还有藩王则许诺胡人高官厚禄,请他们南下助战。例如,建立汉国的南匈奴单于刘渊。

3、胡人仇恨之火

汉末边疆蕃政比较宽松。曹操因南方事务繁多,处理胡人事务也比较温和;而公孙瓒、董卓、马腾等则直接靠镇压边患发家。

另外,早期内迁的胡人,不堪世族地主的压迫剥削,怀着愤恨,乘国乱民疲之机,纷纷驱赶烧杀汉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4、无人忠君

汉代已经确立了士人报国忠君思想,可名士建立的西晋王朝显得很尴尬。司马家族自己就不忠君,好多见证你用阴招窃取曹魏江山的人还活着呢。怎么教导臣民忠君?何况多如牛毛的王爷,一个个如狼似虎,也都是你们皇室的自家人。疏不间亲,参和进去,你们无论谁赢谁输,我都没好果子吃。

就历史、地域看,更准确地说,五胡乱华不是胡人入侵,是就地造反。十六国的开国君主,大多是移民到汉人居住(或称杂居)地区的第二、三代人。

胡人普遍只知眼前利益,不懂长治久安,许多较大的政权转眼之间就分崩离析。百余年间,胡人及汉人先后建立了几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于是就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

故八王之乱,与曹操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碧水青山0


肯定不是曹操的责任。三国时代,魏国讨匈奴,吴国镇山越,蜀国抚南蛮,虽都只有一方之地,数州之力却在主力争霸天下的同时顺带着镇守住了中华四方。其中曹操的魏国在领土和对外战争上几乎交了一份满分的答卷。

而晋武帝司马炎虽然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伟业,但是跟那些三国英雄比起来实在是太过平庸。并且西晋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出现太多惊才绝艳的人物,让人不禁怀疑是否三国的武将谋臣耗尽了中华百年英雄气。

司马炎曾经在灭亡吴国后,这样调侃吴国的末代君主孙皓。他在洛阳召见孙皓时指着为孙皓设立的座位说:“我给你留着这个位置已经很久了。”

孙皓倒也硬气,回答到:“我在南方的时候,也了一个座位等着陛下呢。”司马炎哈哈一笑,不以为意。谁知三十年后司马炎的子孙就只能在南方的那个座位上维持着摇摇欲坠的大晋王朝了。

司马炎本人的平庸是与他祖父司马懿、父亲司马昭相较而言的,而他选的继承人司马衷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白痴皇帝。这个白痴不是贬低司马衷,而是事实描述,司马衷是一个有智力缺陷的人,真的是个白痴。那一句“何不食肉糜”更是被人讥笑了上千年。

而司马炎本身后宫无数,光是成年封王的儿子就有18个。但是司马炎还是选择了司马衷作为皇位继承人,这导致了朝纲大乱,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这是司马炎为日后五胡乱华埋下的第一个隐患。

西晋是窃取的曹魏政权,得国不正,而士族的势力较之曹魏时期更显强大,终成尾大不掉之势。面对这种情况司马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大封宗室诸王,晋武帝分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为国;之后又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军权、财权、人事任命权统统下放,并且对象还是有皇室血脉的亲王!并且这些亲王大多兼任地方官职。只要朝廷有所不稳地方上起兵造反那是时间问题。这是司马炎埋下的第二个隐患。

一个地方上诸王掌兵,中央白痴坐朝的局面就这样由司马炎亲手给鼓弄了出来。果不其然,司马炎死后西晋皇族间展开了长达十几年的“八王之乱”,自相残杀极大削弱了中原的实力。而此时南匈奴的刘渊乘着八王之乱后中原虚弱的时机起兵征讨晋朝,五胡十六国的大幕正式拉开。


建宁李俊阳


我一直认为,五胡乱华的直接责任在司马家的统治者,而起点源处就是曹操。这种说法我说了至少有三五年了。

头条里与一些谈三国的文章和评论的时候也说过之类的话。本来打算复制到这里一下的。但是实在难得翻找我自己的话了。所以这里自己只好再说说。

初,董卓乱京时,大汉皇权还在。尤其是地方诸侯拥戴大汉皇权的意识还十分强大。国家当时唯一的乱象就是董卓一个势力,没有其他。甚至制造大汉天下不稳定的外戚与阉党两派在董卓来京前就在互杀中全完蛋了(何进死于阉党计杀。阉党死于驻京校尉击杀)。董卓进京其实于这两件事根本没有搞什么稳定国家的功劳。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董卓乱京时,全国各地诸侯统一起来讨伐他,说明什么不言而喻了!没有人可以容得下这样的事情。说明大汉威严正在进行时!

注意,董卓进京的事,曹操打一开始就反对。因为他知道诸侯重兵在皇帝身边是危险的势情(危险不代表就一定要出事。好比女孩深夜搭车危险一样。关键车主是什么人。重要事再说一遍:关键车主是什么人。女孩深夜搭车固然不好,但是总有不得已的时候)。我特别强调这段,是因为曹操这位“车主”知道汉献帝进董卓的“车”很危险,而后面证明曹操自己这个车主也不是什么良民善臣。所以曹操反对董卓进京更像是一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而绝对不能说曹操是什么忠臣良吏。

继续。董卓乱京的所作所为虽然具体行为很多令人发指,但是放在国家根本层面讲危害并不怎么大!或者说远不如后来曹操所作所为来得恶劣和影响深远。为什么?因为董卓乱京没有动摇天下子民对大汉的服从意识---这才是事情性质的关键所在。因此,董卓乱京只能算牛皮癣疾。而曹操不同了。曹操后面的事情才是天下真正大乱的起点与开始!是真正的心腹大患!于国动摇了大汉的屁股不能摸的铁律,于民,老百姓真正的苦难死亡日子开始了并迅速高潮。

继续。如果曹操的脑袋像董卓一样的话,我还真不会说曹操大奸了。可惜!曹操大家都知道,此人智计过人雄才大略。他有一千个优点,却有一个缺点,就是天下不能有一点缝隙空子。只要有一丝缝,这货绝对不是裁缝补洞的存在,而是见缝插针的货色。许子将评他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真是恰如其分,一丝不差。这种货色究竟怎样感受?我必须打个比方才能使更多的人感同身受:假如你不幸与曹操成朋友,你的霉运可能就此开始!比如有一天你远门出行,拜托他照应你家人,大家自己想自己脑补这个货色会做什么事!

治世是什么?对曹操这类言,就是没有空子或者有一些空子但是不在曹操能控制的范围之内。否则!......他开撕也要把它撕成乱世!不利用他的雄才大略给你带个绿帽子的话,他曹操都会自己觉得对不住其才的。这货的肚子里,住着个极其不安分的小人。

好,继续。汉献帝终于跑到曹操这里了(其实主要是曹操有预谋的巧遇不如偶遇滴迎上去的)。这个时候,曹操本来就有机会学习周公“中兴汉室”的。但是就像美国恐怖片一样,深夜山路,一个衣衫褴褛的美女爬在公路边招车求助,遇见了曹操开车路过......大家继续脑补一下曹操会这么做!汉献帝遇见曹操还没有高兴三分钟!可曹操呢?却抓住机会把汉献帝这位美女放进地窖里做性奴去了!一关就是二三十年!可恨的是,曹操这货居然还自比周公!这货的脸皮之厚,震古烁今!中国老懒的鼻祖!碰瓷的先师!

《当曹操遇到了汉献帝》。他完全有另一个选择,就像把山路美女救回家一样。他完全可以一面安顿好献帝一面依托献帝调动其他各诸侯勤王纳捐,安安生生迎奉献帝回帝都。同时弹压诸侯中一些不安分分子,完全迅速稳定国家局势,还百姓一个安稳日子的。

但是曹操见缝插针的货色怎么可能放弃追人妇绿人夫的机会?!

曹操为了一己私利,把献帝放进了地窖里。打这一刻起,整个国家的大混乱才真正开启。

①皇帝威权真正开始衰落。董卓乱汉一上来就是把皇帝踩在脚下,当然无理,所以天下诸侯集合反对。曹操外像上一丝没有反汉迹象,所以“名分上是汉臣”而且是迎帝功臣。②实为汉贼。各大诸侯都知道他本质是挟天子(各诸侯及其谋士一点也不难对此做出正确判断),所以开始真正的离心离德。同时启发了其他诸侯的贰心与不臣。比如袁绍攻击公孙瓒,就是看穿了献帝制止不了他而曹操也不会去制止他(因为曹操正好利用此机会攻击其他诸侯为以后决战袁绍做准备。)。③如果献帝真的当政,各地诸侯互攻必然会被献帝斥责或加罪或讨伐,但是不可能了现在。于是真正的战争开始了!老百姓大难临头了。真实情况连曹操自己的词赋里都有反映。一个字,惨。全国十停人死亡九亭开始了。④就这样了,曹操这货居然后来还自比周公!这是个什么样的鬼啊?!⑤曹操把国家社稷动摇了,还直接导致百姓生灵涂炭。他激发了诸侯不臣之心,就算你后来灭了他们有正能量意义吗?!但是,这货居然后来还说什么“没有孤,不知几人称王”!这货就是掘坟鞭尸都不能解其对华夏的大罪。

汉人自此开始长期内耗,能量大减,为以后异族祸乱中华大地埋了根。大汉当年威压四方异族的威势一去不返。他曹操是分水岭。一切从他那里,开始了。

最后,总结一下结论:司马家直接导致五胡乱华,但是曹操是起点。

曹操当年如果真以周公为榜样,自居辅佐地位,然后返政于汉帝,就不会有后面的各种恶事。就算以后有恶事,你没有做错什么,也怨不到你!但是他做的一切,正相反。还有什么好说,还有什么好争论!


鲲抓封D资大息奇贵族


肯定和曹操没半毛钱关系。

曹操时期,对北方是压着打,曹操亲征乌桓那是大胜。另外,有人提到了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曹操时期根本没这东西,这个是曹丕时期,陈群提出并推行的。所以,这事情,别赖在曹操身上,曹操不背这个锅。

再说司马炎,五胡乱华最直接的原因,也不赖司马炎。但是司马炎有间接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主要是因为一下几点:

1、司马炎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森严。这造成了阶级矛盾深重。

2、弄了一个傻儿子司马衷当皇帝,这玩意是及其不靠谱的。

3、司马炎刚上位就封了27个王,这些王都是有兵权的,但都不和谐,一方有难,绝对不去支援。

4、司马炎带头好逸恶劳,穷奢极欲。司马炎自己就一万多个老婆。从小在爷爷司马炎,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的庇护下生活。纯粹一个公子哥,无远见。

5、没有将边患扼杀在萌芽。司马炎时期,北部、西部的民族就开始蠢蠢欲动了,但司马炎并没有出兵剿灭,而是高筑墙,在统一了天下,力量得到补充的时候,就应该立马触动,扼杀这些蠢蠢欲动的萌芽,消灭于无形。为天下的长治久安提前做准备,但司马炎并没有这样做。

但是,司马炎运气好,挺过去了。到了他儿子司马衷可就撑不住了。老婆(贾南风秉政)、本家兄弟(八王之乱)开始大闹天下了,祸起萧墙啊。人家五胡可没闲着,力量壮大了,趁着中原打乱,就开始行动了。


东东历史


试回答:

不扯复杂了,直接责任人是司马炎,他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骄奢淫逸的帝王,而接他帝位的司马衷又是一个瓜娃子、哈儿,成天和小宫女搅成一团,如果有一个贤惠的皇后和良臣倒可以维持。

问题是司马衷的婆娘贾南风身高1.4M,与著名的根号2相当。人又丑又恶又不准说,哪个和皇上对了一下眼光,这婆娘手执画戟直刺肚皮,丑婆娘又偏好"小鲜肉",一时洛阳(鲜)肉贵。

你说生活糜烂倒也罢了,却又干政,伪造瓜娃子圣旨,捕杀摄政王扬骏,她没有皃子,对于庶出太子,宣布作废,司马家族老辈子终于宫廷政变,贾南风毒死,远在外地的封王们都不干了,都想作头把交椅,成都王首先反正,于是司马家族八王内乱,中原大地又重开战火!

董卓之流异族重入内地,专杀汉人,汉民族顿时危机爆发,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中。

所以应该怪司马炎和他的儿媳妇,丑婆娘贾南风。


良人执戟2


如果非要在这两个人中选出一个来背锅的话我会选择晋武帝司马炎,下面我来阐述我的观点。

△晋武帝司马炎

一、司马炎在储君选立问题上的失误是最大诱因。

<strong>晋惠帝司马衷能在我国历史上声名显赫乃知家喻户晓并不是因为他治国理政的能力有多高,而是在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巨大困境中说出他们吃不饱饭怎么不吃肉这样惊天之语。这句话把一个高坐庙堂上享受九五之尊的帝王的白痴与智障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白痴司马衷为何能够被选为太子呢?司马衷能够坐上太子之位固然是出于宫廷政治博弈的结果,但是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选储问题上的决定性人物司马炎识人不明用人不慎也应该为后来的八王之乱负主要领导责任。

事实证明在司马衷坐上皇位后不久晋室皇族为了争夺皇权就陷入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并且愈演愈烈失去控制,令西晋王朝陷入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内乱,期间无论是民生,经济还是军力都遭到了难以估量的损耗,最终令虎视眈眈的外族趁虚而入。

二、错误的吸收曹魏灭亡的教训,并矫枉过正。

如果说选立太子不慎是导致五胡乱华的间接原因的话,那么这第二条则是直接原因。

曹魏时期确实是对宗室封王严加防范,极尽打压之能事。而曹魏灭亡时其宗室不声不响甘愿亡国也是不争的事实但也不能将改朝换代的责任全部推到那些有名无实的诸侯王身上。

而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吸收并夸大了这种“错误”,这就导致他在对待同姓封王的问题上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为了在皇权受到威胁时宗室能够起兵勤王维护司马家族的统治,他赋予了分封各地的王爷们太多的权利,特别是兵权

结果怎么样?物极必反适得其反。由于身居帝都的皇帝无力控制朝局,藩王们率先按奈不住自己的野心纷纷加入到对最高权利的争夺中去,彼此间杀得昏天地暗你死我活。外人还没来找麻烦自己的兄弟们先动起刀子来,这样的政权想让别人不动你都难。

三、曹操当权时忙着争夺天下,但还忙里偷闲收拾北方异族

△魏武帝曹操

这段历史我并不太清楚可我知道的是在东汉末年那么动荡的环境下曹操虽然今天打孙权明天打袁绍,但是也没忘了收拾不老实的乌桓。所以曹操不背这个锅。

好了我是历史中简堂的烽烟,喜欢的不要忘了点赞转发评论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