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於細胞,死於細胞!

細胞是人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狀態決定了機體的健康狀態。人的年輕是細胞的年輕,人的衰老是細胞的衰老,人的健康是細胞的健康。疾病的產生歸根結底是人體細胞出現了問題。

人,生於細胞,死於細胞!

人體細胞約有40萬億—60萬億個,其中最大的是成熟的卵子(直徑約200微米),最小的是血小板(直徑約2微米)。除成熟的紅血球和血小板外,所有細胞都至少有一個細胞核——調節細胞生命活動、控制分裂、分化,遺傳,變異的控制中心。

細胞的研究歷史

1665年,英國科學家Robert Hooke發現細胞

1674年,荷蘭科學家Antony von Leeuwenhoek在觀察魚的紅細胞時描述了細胞核的結構。

1838年,施萊登提出細胞是構成動物的基本單位。

1839年,施旺提出動物都是細胞的集合物。

1858年,魏爾肖提出細胞只來源於細胞

1880年,hanstein提出原生質體概念。

1841年,R.Renmak發現雞胚血細胞的直接分裂。其後W.Flemming和E.Stradburger分別在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中發現有絲分裂並證實有絲分裂的實質是核內絲狀物的形成與均分配。

1883年,E.vanBeneden在動物細胞中發現減數分裂。

1886年,Strasburger在植物細胞中發現減數分裂。

19世紀最後25年,各細胞器陸續被發現。

1900年,正式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電子顯微技術的發展,不僅看到了許多細胞器的超顯微結構,還發現了內質網、核糖體、溶酶體等細胞器。

1953年,J.Watson和F.Crick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

1970年,Temin和Baltimore在腫瘤病毒中發現反轉錄酶,修正了“中心法則”的片面性。

1972年,Singer和Nicolson提出生物膜的液態鑲嵌模型。

1974年,Olin及R.D.Kornberg分別提出染色質分子結構的串珠模型,證明染色質分子的一級結構稱為核小體。

1975年,Wallach提出生物膜的“晶格鑲嵌模型”,補充了液態鑲嵌學說的不足之處。

1975年,G.Blobel提出細胞內蛋白質運輸信號學說,此學說獲得1999年諾貝爾獎

1976年,Neher和Sskamann發現了細胞質膜上的離子通道,並於1991年獲諾貝爾獎

1997年,Wilmut等用高度分化的乳腺細胞與去除染色質的卵細胞融合,成功製成克隆綿陽“多莉”。

1998年,Thomson和Gearhart獲得了具有無限增殖和多分化潛能的人類胚胎幹細胞。

2000年,由美、英、日、法、德、中6國學者共同完成了基因組“工作框架圖”的繪製。

瑞典科學家阿爾維德·卡爾松、美國科學家保羅·格林加德、奧地利科學家埃裡克·坎德爾因在人類腦神經細胞間信號的相互傳遞方面獲得的重要發現,而共同獲得2000年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

2001年,《自然》和《科學》雜誌分別報道了人類基因組的完整序列圖完成,至此,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測序任務提前完成,現已進入功能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後基因組時代。

美國科學家利蘭·哈特韋爾、英國科學家蒂莫西·亨特和保羅·納斯因發現了細胞週期的關鍵分子調節機制,而共同榮獲20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Horvitz、Brenner和Sulston發現並描述了在器官發育和細胞凋亡過程中的關鍵基因和調節規律,共同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美國科學家保羅·勞特布爾和英國科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以他們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領域的突破性成就榮獲2003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科學家理查德·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由於他們在氣味受體和嗅覺系統組織方式研究中做出的貢獻,而獲得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以色列科學家Ciechanover、Hershko和美國科學家Rose因對細胞內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機制的研究獲得2004年諾貝爾獎。

澳大利亞科學家BarryJ.Marshall和J.RobinWarren,“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及它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扮演的角色。”獲得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科學家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因為發現RNA干擾機制而獲得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科學家馬里奧-卡佩奇和奧利弗-史密西斯、英國科學家馬丁-埃文斯因在胚胎幹細胞和哺乳動物DNA重組方面做出傑出貢獻,而榮獲 2007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德國科學家楚爾郝森和兩位法國科學家巴雷-西諾希和路克-蒙塔尼埃分別因發現人乳突淋瘤病毒引發子宮頸癌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而共同獲得2008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科學家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卡羅爾·格雷德以及傑克·紹斯塔克因發現了端粒和端粒酶保護染色體的機理,而

共同獲得2009年諾貝生理學或醫學獎。

英國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因為在試管嬰兒方面的研究獲得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科學家布魯斯·巴特勒、盧森堡科學家朱爾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學家拉爾夫·斯坦曼因在人體免疫系統研究領域所作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和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因在誘導多功能幹細胞領域的貢獻共同榮獲2012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