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再谨慎,“半价买房”将是你这辈子走过的最长的套路!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分析一下半价买房和抢人大战2.0这个话题,并给想要落户大城市的朋友们一些建议。

1

回到最近炒作出“半价买房”的主角呼和浩特身上吧。

关于房地产,天朝总有些城市有着非同一般的“骚操作”。

比如深圳,2015年房价翻倍领涨全国,但是调控政策直到2016年3月才出现。

又比如合肥,2016年房价领涨全球,年中的几个月甚至一度出现一手房只够再卖2个月的情况。深究原因,我们发现当地government在2014、2015年突然不怎么卖地了~

又比如呼和浩特,2014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限购的城市,2018年呼和浩特又成为全国首个叫停房地产去库存的城市,2019年呼市成为了第一个高喊“半价买房”的城市。

真的千万不要小看“敢为天下先”这几个字,“敢为天下先”往往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实力。呼和浩特连续几次做出“破局”动作,在书童看来要么是上面有人,要么是被当做了试验田。

一般来说,非常规的操作会认为有2种出发点,像深圳、合肥会被认为是地方上想“炒高房价,进而炒高地价”,而像呼和浩特这种没实力还爱出风头的,怎么看都像是上层有意而为之的试验。

你说呼和浩特影响力不大吧,它好歹也是个省会,你说它的影响力大吧,人口就300多万、GDP2000多亿,人口总数在内蒙古都只能排第三,也就是个三线城市的水平。因此说呼市被当做一个先导指标,是被人为拿出来做试验的,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猜测。试验的内容——可能是政策实施后有多少人真的落户,也有可能是计算多少人落户后去享受“半价买房”的优惠。

如果还有小伙伴不太相信,不妨反着推理一下,为何呼和浩特屡次当做急先锋出台最新的楼市政策,而不是一线或者二线城市呢。

2

得知呼和浩特推出“半价买房”的消息时,书童也是有点震吃惊。

脑海里飘来几个疑问:

五折买房吸引来炒房客怎么办?

土地财政不要了么?

预算赤字怎么办?

可是等书童仔细考虑之后,发现其实呼市的操作空间依然巨大,我有点杞人忧天了。

首先说说炒房客的问题。在房圈有这么一种说法,85折笋不多见,拿下一单可以吹一年;7折笋属神迹,啃下一单可以吹一辈子。那么呼市的5折买房,势必会招来“炒房客”,并且毫无疑问的是各种“狗洞黑科技”会轮番上阵。

呼市不是要求“具有普通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或3年及以内往届毕业生,在呼和浩特科技城就业或自主创业的,可凭相关证明材料依程序申请享受安居住房政策”么。到时自然会出现皮包科技公司,针对政策漏洞批发“半价买房资格”。对于有心钻漏洞的人来说,两只脚的大学生一抓一大把,真的不愁名额。

因此对于职业炒房客来说,到呼市干一票的动力是有的,五年禁售期一过,就算房价不涨,也有充足的利润空间,再加上集团化运作“钻狗洞”,不说数钱数到手抽筋,小赚一笔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不过,站在呼市的立场上,书童发现对于government而言

你可以血赚,我绝对不亏

正常而言,房价中土地出让金+后期税费占60%左右,高的能去到70%,而开发商的建安成本+利润占30%-40%。从这个角度帮gov计算“半价买房”的得失就会发现,gov不亏啊!60%-70%的土地出让金和税费里面拿出50%返还给符合条件的购房者之后还剩10%-20%呢,足够覆盖基建成本了。

谨慎再谨慎,“半价买房”将是你这辈子走过的最长的套路!

本来如果大家都不来买房,那gov一毛钱就挣不到。现在呢,来的如果是炒房客,那么gov自认倒霉,只挣房价的10%,刚够弥补基建的成本;来的如果是“真人才”,那就赚翻了,一个真正的人才一年创造的GDP和纳税可远远高于半套房的补贴款。

其次就是土地财政和预算赤字的问题,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69.7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420.86亿元,土地出让金17.01亿。

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01.5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03.04亿元,土地出让金45.51亿。

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04.72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56.99亿元,土地出让金118.54亿。

这是书童从呼和浩特市财政局官网上爬出来的数据,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即

财政收入呈下降趋势

财政支出大幅下降

土地出让金逐年增加

因此从这一系列的数据背后,我们可以很从容地判断呼市这几年财政入不敷出,就靠土地出让金养家糊口了,同时还不难得出一个推论,即所谓的“半价买房”的一面是希望刺激购房需求从而保住土地出让金收入,另一方面是希望开发商来拍地建房从而保住GDP。

逻辑是很明白的,开发商在呼市盖楼,建筑安装要雇佣劳动力,这部分人在当地消费会拉动GDP;盖出来的房子,哪怕其中只有50%装修入住,也会带动装修、家电等等一整个链条上的产业和就业。

如果楼市惨淡导致土地出让金暴跌,那才是呼市不愿意看到结果。

每年从中央得到转移支付毕竟是有限的,财政赤字的问题终究还是要靠自己解决,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地方债的规模也被严格控制。没得办法,要控制财政赤字,只能卖地,而且卖的越多越好。内蒙古大草原,你懂的

天苍苍野茫茫,土地多的心发慌!

卖一块,吃一年,明年没钱再来卖!

不是说呼市想要这样,书童作为常年研究房地产和城市化的旁观者,内心里非常明白,作为一个三线城市,呼宝宝心里苦啊~

3

和呼市几乎同时,宁波也公布了他们的抢人计划,计划里针对不同层级的人才规划了不同等级的补助。

既有有本科生、研究生1-3万元的生活安居补助,也有高层次人才最高达800万的安家补助和最高达60万的购房补贴。

书童请各位读者在心里盘算一下,如果完全没有补贴,宁波和呼市2个选择摆在面前,你会选择到哪里安家落户呢?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宁波;如果算上现在的补贴,再让大家选一次,估计答案还是一样,特别是对于“真人才”,明显是舍得拿出几百万真金白银的宁波更有诚意。

对于呼市来说,“半价买房”足够有诚意了,并且已经几乎到达了该市财政所能负担的极限,然而在更富有的城市出台的“抢人计划”面前,还是被秒成了渣渣,所以书童说“呼宝宝心里苦”。

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最近诸多城市的“抢人大战”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了

抢人大战1.0是以送户口、送购房资格为标志的“人才争夺战”。

抢人大战2.0是以直接送钱为标志的“人才补贴战”,来了就有落户补贴、买房补贴,硬送!!!

4

放眼全国,有太多的城市像呼市一样地位尴尬了。

比补贴,是打死也比不过一二线城市的,财力根本不允许。

比软件,一二线城市有更好的医疗、教育、文化资源。

比硬件,一二线城市有发达的交通体系、成熟的社区配套。

比发展前景,三四线城市要么产业单一或者过时,要么直接没有产业,纯粹吃转移支付。胸怀大志的年轻人很难在这样的环境里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平台。

比收入,三四线城市平均工资也就3、4000,能拿到7、8000的已经是高收入人群,而一二线城市收入过万是稀松平常之事。

谨慎再谨慎,“半价买房”将是你这辈子走过的最长的套路!

以呼市为代表的三四线城市,在“抢人大战”的大背景之下,最为尴尬的就是,即便使出了吃奶的劲以优惠房产政策吸引人才入驻,也很难留住人。

一二线城市的吸引力是教育、医疗、工作机会、发展机遇、产业结构等等因素的综合体。三四线城市即便是卧薪尝胆,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追上,因此对于三四线城市,它们的竞争对手其实是同级别的城市,比谁被大城市虹吸更慢,比谁能为周边大城市的提供产业配套。总结起来一句话——剩者为王,哪座小城市能挺到“城市化末期”,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而对于个人来说,原生家庭和个人之前二十年的努力对于选择城市尤为重要。

如果家里能支持300万以上的首付款,那么北上广深随便选。如果家里没钱,而自己争气,顶着高科技人才的头衔能拿到大城市的给予的几百万安家补贴和购房补贴,那么扎根一二线城市也不是难事。

可是,如果二者你都不具备,只能在大城市找到一份月薪3000不包吃住,涨薪空间有限的工作,那么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未尝不可。找一座房价一万刚出头的二三线城市踏实奋斗,完全可以在人生长跑中得到一个好成绩。

不管你是刚需,还是改善购房者,书童都建议你持续关注楼市。

首先,楼市是过去十多年,以及未来二十多年里普通人最大的财富来源。“年头不买房,一年又白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的说法,04-06年、08-09年、15-18年的3波房产牛市已经结结实实地教育了很多置业者。楼市的启动周期越来越短,几个月不关注楼市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其次,不要惧怕债务。房贷是普通人能得到的时间跨度最长,利率最低的贷款,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之下,贷款买房为数不多对冲通货膨胀的手段。只要供得起,就多供楼,时间会帮你抹掉债务的。

最后,多多利用政策。国家政策对于刚需是友好的,第一套房三成首付、限购限贷等等手段都是限制富人、保护刚需的手段。多利用这些手段为自己买房增加筹码,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此外像是各地的安家补贴、购房补贴也是极其利好年轻人的政策,不要小看那1-3万块,刚毕业的年轻人一年都不一定攒得到这笔钱,老祖宗告诉我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字字珠玑,万望谨记!

小渔村书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