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來了,大學需要怎樣的你?

“湖南將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2月27日,教育部官網發佈了《高考改革正平穩有序推進》一文,備受萬眾矚目的湖南省新高考“一錘定音”,適時提上了新高考改革的歷史日程表。

自1977年恢復高考開始,數以億計的青年學子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進入2017年,伴隨著浙江、上海兩地新高考的開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進入關鍵時刻。2017年,成為新高考改革的元年。對於進入四十不惑之年的高考來說,新高考改革不僅帶來了政策制度上的巨大創新,而且還引入了高校選拔人才的新標準。其中依據統一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兩依據一參考成為了招錄人才選拔的核心要素。然而,隨著浙江省高考改革深入實踐,又進一步推出“三位一體”招生考試新模式,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機制。

“三位一體”的出臺,給“兩依據一參考”政策做出實踐的註腳,考試招生模式的巨大轉變意味著社會已經否定了“唯分數論”的固化標準,肯定了人的全面多元個性化的發展。這也更進一步地促使學校改變以往只注重知識傳授的狀態,而應努力建立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對於學生來說,應該以人才新標準來要求自己,以核心素養來培養自己才是硬道理,那麼依據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報告,中學生核心素養應從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學會學習、健康生活六個方面來提升。


一、豐富自身人文底蘊。

在“中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報告”中,人文底蘊位列首位,可見其重要性,作為中學生,我們要從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在生活中不斷豐富自身的人文底蘊,那麼該如何實現豐富人文底蘊的目標呢?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其中“閱讀”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我們應該不斷激發自身的閱讀興趣,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廣泛的閱讀中外名家名作,汲取經典著作的養分,從而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此外,人文底蘊的豐富不止於書本,還應該在日常的生活細節中不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以書本的知識來指導日常的行為規範,努力的塑造自己完整的人格,不斷地夯實自身人文底蘊。


二、培養自身科學精神。

回顧人類文明的歷史,處處都閃爍著科學的光彩。“人工智能”、“移動支付”、“5G時代”等的新名詞,讓每個人的生活都受益於新時代的新科技所帶來的便利。科學,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因此,科學精神也成為中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之一。科學精神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具體來說,作為中學生,我們首先應該培養自己求真務實的理性精神。

凡事求真求實,不盲目聽信謠言,不信鬼神和外門邪說,尤其是信息特別發達的今天,網絡上充斥著各種真假信息,我們要學會理性的辨別真偽,而不應盲從附和。此外,還要保持嚴謹細緻的科學態度,這種態度應融入學習生活的每個細節之中,凡事有頭有尾,嚴謹的對待每一件工作。最後,還需要培養自己的批判意識,在學習中,要多反思多質疑,不迷信老師和課本,善於思考,不斷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三、養成健康生活的習慣。

健康的生活是學生學會學習、有責任擔當、可以實踐創新、能夠有科學精神的關鍵和基礎,一個人沒有健康生活就沒有幸福的人生,因此養成健康生活的習慣是提升個人核心素養的關鍵。健康生活一方面指的是身體的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時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塑造健康的體魄;另一方面還應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主動探索認識自己的性格、興趣和價值觀,進而坦然地接納自己,努力發展自己,主動進行自我教育,不怨天尤人,不自尋苦惱。同時,還應學會與外部環境構建良好的互動關係,主動與他人交往,並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最後,學會積極地應對現實中發生的突發事件,並能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四、提升學會學習的能力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背景下,“生有涯而知無涯”,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最高效地學到更多的知識,這對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學習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學生只有懂得"會學",才能實現"學會",才能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學會學習的前提是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養成端正學習的態度,勤奮學習,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努力培養自己濃厚的學習興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學會思考則是學會學習的關鍵,這不僅需要我們拓寬思考的廣度,還要求加強思考的深度,可以思考個人經歷的問題,也可以對社會問題發表個人見解,嘗試多方面找原因,找答案,辨證地,發展地看問題。通過深刻的思考,修正自己學習方法和狀態。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的正確的學習觀念需要通過實踐來證明,科學的學習方法需要通過實踐來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通過實踐來培養,學到的知識最終需要運用到實踐中,通過實踐來鞏固和深化。因此,我們需要要在實踐中認真執行自己的學習計劃,努力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

五、樹立責任擔當的意識。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還應該具備“家國情懷”,樹立對家庭與社會的責任擔當的意識。因此,我們需要樹立學習不僅是為了個人發展的需要,更要胸懷天下的信念。而責任擔當意識的培養應該從日常點滴小事入手,努力培養自己團隊合作、獨立自主、誠實守信、認真負責的習慣,還要積極地參加各種志願者活動,培養自己關愛他人,為人服務的意識。

此外,還應積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並將愛國主義精神落實到行動實處,懂得維護國家社會的榮譽,將個人的理想與中國時代夢結合起來,中學生應做到志向高遠,要敢於放開眼界,併為全社會和整個國家做出貢獻,並且為這一夢想去不斷努力和拼搏。

六、培養創新實踐的能力。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是眾多中國學子的學習狀態,埋頭苦讀,往往無法做到學以致用。然而,社會發展需要創新,教育改革呼喚創新。作為中學生,應該轉變學習態度,調整學習方式,生活處處皆學問,不僅要從書本上學,還要主動在生活中學,並將生活現象和書本知識結合起來,做到大膽猜想,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主動探索新知識,將創新創造融於學習生活的點滴,例如,語文課上,老師帶領同學學習《匆匆》這篇文章。

全篇課文學下來後,同學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善於利用時間,珍惜時間。”那麼你可以查找資料,開拓自己的新思維,通過這樣的實踐,你會發現這篇課文還講到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看法。將這種創新思維運用到相關學科的學習中,不斷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不僅可以增強學科學習的深度,提高學習的遷移能力,而且還能學到更多的學科知識,體會到更多的人生哲理。

古語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在高考改革大背景下,每一箇中學生都應以新的人才選拔標準來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理想的大學一定會給你拋來橄欖枝,因為大學需要的正是這樣優秀的你。

新高考來了,大學需要怎樣的你?


啟善生涯規劃老師:鮑靜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