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請遠離社團

大學,請遠離社團

大學社團最耽誤人的地方在於,它人員龐雜、效率低下,但卻能給身在其中的人一種“我很忙碌”的錯覺。人人都在為些雞毛蒜皮大小的事整天東奔西走。只要這種錯覺一日不消散,人人也就都能心安理得的繼續假裝忙碌下去。就像把一塊磚頭從左邊搬到右邊、再從右邊搬到左邊,這麼日復一日地機械般勞作下去。

我是一個經歷過復讀的人,並且有過一段和眾多高考考生都十分不一樣的過去。在前進這條道路上,我荒廢過的、付出過的,要比旁人要多得多。

我對生活的把控力、對事物絕對的追求,也正是在高中這一時期,它慢慢刻入我的性格。

所以請你這樣去理解一下我的心情。

看著大學這張餅畫了這麼久放哪兒,甚至在高四家庭情況一度失常的局面下,我都承受住心理壓力挺過來了。

結果到了大學,發現自己所學的東西、接觸的一切,竟然都是這個卵樣。根本不符合我的預期好嗎?這種被欺騙的感覺,你為高考付出的越多,它就越是強烈。搞了半天,熬了十多年寒窗,最終就是為了跟這群傻逼坐在一起??

所以大一上了還沒兩星期課,我就拍屁股走人了。原因很簡單,現在這片大學校園,無論是硬件或還是軟件,它能滿足我的東西很少。甚至比不上我脫離學校自己發展要來的快。基於此,我不可能再會把時間浪費在這兒。

課堂甚是如此,至於社團,如果你要問我怎麼看,我想你大概都能猜到我會怎麼回答吧?

沒錯,社團這東西,那就更是扯淡中的扯淡。

我知道很多人對大學社團以及各種各樣的校園活動,大都抱著這樣一種觀點,“希望藉此來鍛鍊自己的能力。”

是,大一剛進來時,我也這麼想過。並且前後亂七八糟,沒記錯的話,交了有50塊錢團費吧、在記者站發了四五篇稿件。還有什麼讀書社、心理培訓啊這些就都不提了。我還拿了一個什麼獎,名字忘了,不過好像已經被我扔垃圾桶去了。感覺就跟幼兒園老師發小紅花給你一樣。

那的確是我非常忙碌的一段時間,但我一點也沒感到過充實。學沒學到東西,心裡這層感覺是欺騙不了自己的

所以有時候看著那些比我年級高、俗稱學長學姐的傢伙,看著他們天天在個個社團間奔走來去、一會兒忙這個一會兒忙那個,一副自我滿足感很強的樣子。我就在想,他們到底學到了什麼?

跟他們吃過幾次飯,發現他們身上唯一 一些我自認不如的地方,無非就這幾點:

1. 酒量比我大

2. 吹牛逼比我厲害

3. 調戲過的妞比我多

我沒跟他們一起上過廁所,不知道他們吊是不是也比我的大。

除此,我真找不出任何其它能讓我心甘情願喊他們一聲前輩的理由。

所以大一上學期快結束的時,學校所有社團、所有活動,我基本也都脫離了。

我現在的大學理念中,大概有這麼一個排序:

硬技能的學習,也就是專業技能的學習,這永遠是放第一位的。因為將來你走出校園,最厚實的籌碼,無非就是這些。

其次是軟素質的訓練。比如分析問題的能力、專注力、耐心、怎樣從不同角度去看問題等等,這些我統稱為一個人身上軟素質的體現。這方面的訓練,是排第二位的。

最後我考慮的才是個人興趣和其他一些方面。

所以無論如何,把時間花在參加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上,並希望藉此得到鍛鍊。我現在都覺得這是一種浪費,一種對大學時光的浪費。

這裡有兩個問題我要向你們講明白:

1.時間利用率的問題

2.社團和活動質量的問題

先談第一點。

我不止說過一次,在我想法中,大學說是四年,其實只有三年。具體參見之前這篇文章:

我相信大多數學生,都和我一樣,並沒有非常過人的資質或者天賦。那麼請你們想一想,大學三年,我們大概要完成的是一個怎樣的任務量?

以我自己為例吧。

首先是語言能力。英語就不說了。我的想法是,除英語外,如果能在大學期間再另外掌握一門小語種,這會是最好的安排。

因為單純掌握英語一項能力說實話現在已經沒有多少競爭力了。但可以看看,近幾年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和很多非英語國家都有不錯往來互通。

舉個例子,俄羅斯。

不說遠吧,就說我們這邊國際學院某個老師,教俄語的。19歲起到俄羅斯留學,32歲回國。基本上講起俄語來跟土著沒毛區別。外面人請他做場翻譯多少錢知道麼?

具體數目我就不挑明,其實他也沒跟我公開,只比了個手指,大概五位數。據說像小瀋陽、黃渤啊等等一些明星也找他當過翻譯。

他在這邊當老師,說白了,其實就是掛個名。人現在靠以前接過的活兒不可能會再需要依靠教書這點工資。至於他為什麼還要來學校任職,那我就不知道了。不過今年6月,他已經去了北京,現在在那邊讀博。

我也只是偶然跟他聊天才知道這些。

按他原話來講就是,在中國,基本你現在會俄語,就算你其他技能一竅不通,近幾年內,可以說你一定也是餓不死的,甚至能過的比大多數人要好。

這是語言方面。

但大多數現實是,很多人連英語都掌握的不咋地?更別說第二外語了。而掌握一門語言,不說精通,就說大概能做到基本交流,這又需要多長時間呢?你們自己算算吧。

還有很多其他事。我覺得這樣說下去起碼能說出幾千字來,簡單點吧。

考證、實習、出國、獎學金、考研、運動、看書、信息蒐集能力、專業知識...等等等等

可以說要乾的事情一大把。我總跟身邊人開玩笑講,其實我現在要是回去讀高五,說不定相比大學,我還真的會更輕鬆一些。

所以對於我、對於大多數和我一樣起點不算很高的人來講,三年時間,完成這些任務量,我們到底有信心做到一個怎樣的程度呢?

我想每個人心裡各自有數。

基於此,同樣的時間,你必須考慮,我把它花在哪兒更值當。退一步來講,就算社團活動真的能學到那麼點東西,那你也得做個對比,這是一個時間利用率的問題。

(有經驗的應該知道,很多社團活動佔起時間來真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

再來說說第二點。來看看這些所謂的大學社團,以及學校裡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活動。

我句難聽話把。這些東西,其實就是一種類似於小孩子扮家家酒之類的存在。

為什麼?

很多主辦學生,他們的組織能力、工作效率本身就不合格,以至於承辦起來的活動質量太低、效果太差。參與其中的人可能覺著自己得到了鍛鍊,其實就是大家聚在一起搞個party嘛!甚至有些無聊的活動,像什麼廣播體操、方陣隊,講真,還不如扮家家酒!至少扮家家酒不用聽那些傻逼學長飛揚跋扈的指這指那、裝B。肚子裡沒多少文化,動不動就是,“咱們學院,不能慫!”

我永遠都記得,當年大一某個寒風凜冽的清晨,站在四處沒有遮掩的大廣場上。四面八方的寒氣直撲撲衝過來打在隊伍第一排我的臉上。

那傻逼嘴裡一邊喊著“不能慫”。我在心裡一邊罵他,“慫你娘個頭。”

後來還有什麼合唱團、運動會啊,我全給推了。學生會主席姓喬,大三,比我大兩屆。當時合唱團缺人,為了這個事還親自找到過我,又是搬出你老師跟我關係很好啊、你某個直系學長跟我關係很好啊balabala這種話,威脅我嘛。反正到最後我還是沒去。

而我室友呢,早上一個方陣隊,中午一個合唱團,晚上連飯都來不及吃,隨便塞兩個包子餓的半死又屁顛顛跑去參加什麼運動會1500米訓練。

可以說他的大一,在我看來完全就是荒廢掉的。

可以說,整個大一年級所有人,在我看來那一年也是全部荒廢掉的。並且現在我還發現,這似乎是一個傳統問題,由來已久。幾乎每年進來的新生,啥也不懂,就這麼糊里糊塗的荒廢了自己最無憂無慮的大一。

我寫過屬名信給校長,寫過一次。校長沒時間看,他直接把問題丟給下面的教導主任。教導主任請我去辦公室喝了一趟茶,我說了一大堆建議。回來以後,第二天該咋樣還咋樣。

我一開始埋怨他,但後來發現不是他的問題。因為這種事情他根本沒有說話的權利。關鍵還在於,學校需要業績,需要門面。就像我們上小學初中時,每次領導下來巡視,我們都要穿好校服、帶好紅領巾一樣。

歸根結底,這些活動事關學校的生計和發展。所以才不得不年復一年、月復一月的開展下去。

如果你聽信了老一套,以為這些活動的存在,是為了豐富每個大學生的青春生活,那你就錯了。如果再越軌一步,你以為這些活動的存在,從根本上來說能幫你鍛鍊到什麼能力的話,那你就更錯了。

這可不光是我,知乎上罵學生會什麼的也是一抓一大把。這種東西,講真,只有參與進去才知道里頭的事情有多無聊,有多JB扯淡。甚至一些社團,坑你花幾百塊買把吉他、買副網球拍,結果收了錢以後,一個學期刁也不刁你一次。

掏錢請社長泡妞下館子,甚至把人4年學費都給包了,這就是大學一些社團存在的意義。

所以,我真不建議你們參加社團,但若是你們參加了,進去能當上社長,這我還是比較贊同的。撈點錢就走人,這其實還是很爽的。

鍛鍊能力什麼的就別瞎想了。如果你想鍛鍊自己的社交能力、鍛鍊自己為人處世的能力,你完全可以選擇比學校更好的場所。

走出校門嘛!哪一樣東西不是來得比象牙塔裡更為真切,更為露骨?你不再被徹底的保護著、不再被人一次又一次的原諒著....這一點一滴,都能以比學校社團快10倍的速度讓你成長。

如果你說沒時間,沒機會,學校不讓出去。

好,那你能不能在校期間好好學習?把專業技能先給學好了,到了寒暑假,自己出去申請實習,這樣難道不行嗎?

你們以為我考託福只是為了出國?是機會!是機會!有了一點能夠墊家底的東西,你到外面做一些事情才會有自己的籌碼,才能為自己爭取到一些機會。

問題就在於,以很多人的水平和資質,無論是專業水平還是在社團裡學到的那點破東西,想要申請好一點的公司或任何其他地方,根本就不夠格。

是你太弱了,而並非這個世界的大門不向你敞開。

當然,話雖如此。有一些講座和活動還是有其價值的。我也並不是任何校園活動都不參加。事實上在這基礎之上,我有自己蒐集信息的一個渠道,和自己判斷事情的一個標準。哪些東西對我而言有價值,哪些東西純粹浪費時間。這些我都想得明白。

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價值座標來幫你過濾掉那些容易浪費生命的爛東西,建議你還是先別想著參加活動鍛鍊自己能力了,先多看看書學點東西吧,先把自己的思考體系建立起來。

不然以後即使你離開校園走上工作崗位,相信到了那時,老闆和同事也還能接著再坑你。

轉自知乎《新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