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應該學什麼?

我們走進大學,就迎來一個新的起點。曾經的高考壓力都煙消雲散,大家聚集在一個新的地方,一個叫做大學的世界裡,在這裡開始新的,完全不同於高中的新生活。

大家來自全國各地,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方言、習慣。一開始我們走進宿舍,好奇地打量著我們的舍友,可能一些人高中也住宿,但是大家也大都是來自一個城市,而現在,不是本省的大學,一個宿舍都很難有本省的同學,更多的可能是來自“東西南北”。我們問候彼此,在沒有開學的時候,彼此探討著對方的家鄉有什麼不同。一起出去吃個飯,party一下,盡情地揮灑我們的青春。

時間很快,馬上軍訓了。我們抱怨著好生活結束了,十分不願意走向軍訓,去經歷這段磨合期。我們叫苦,在軍訓基地的小夥伴更是加緊準備軍訓物資,使得能更好過一點。我們不願意吃軍訓的伙食但是時間長了,自己的準備遠遠不夠維持體力消耗,只能選擇接受。我們記得訓練場的塵沙飛揚,我們記得疊豆腐塊的痛苦,我們記得我們當時是多麼盼望下雨,我們記得拉練的時候負重徒步穿山的艱辛,我們記得教官的笑容……我們叫苦,但是就是忘不了。我們渴望回到學校,但是又感傷教官的不辭而別,那個當時帶給我們痛苦的人,現在他走了,我們怎麼就那麼不捨。這就是軍訓吧!嘴上叫苦,但是卻留下很多珍貴的記憶。

很快我們開學了。放鬆了這麼久,發生了這麼多事,有這麼多的新鮮感,我們有點遺忘了上課是一種什麼感覺。大學的課堂也和高中的不太一樣,更加的自由,自主。上了一天課,很多人還是沉浸在放假的狀態裡。沒有人督促,沒有人檢查,曾經的壓力似乎此時都感受不到了。我們很多時候在等,等作業的最後期限才去完成。往往那些通識課就成了寫作業的課,畢竟高中就是這麼幹的,一切都要為高考讓路。這種“高效”的時間利用方式在高中實在是太普遍了,也成為了我們的一種習慣,每個人都很難說不受其影響。

於是,我們上過軍事理論,卻對世界軍事背景知之甚少;我們上過中國近代史,卻不瞭解歷史事件的背景意義;我們上過XXXX導論,卻對自己的專業發展依舊不清楚……還有很多通識課,我們都修過,但是回頭問自己一下,自己學到什麼了?除了考完試不知道還能記得多少的數理化專業課,,我們還知道什麼?其實這種觀念滲透在每時每刻,同樣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生活在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享受著身邊現代化的一切。我們隨手觸及的每一樣東西都有著背後不可低估的科技與文化。從我們現在身著的衣服,(它的纖維是什麼樣的?怎麼合成的?如何工業化、產業化的?)到每人必備的手機,(伸手觸及的每一寸屏幕,打開的每一個軟件都蘊含著巨大的科技含量),還有我們腳下的建築(如何從鋼筋混凝土鑄成的?上面的每一個圖案有著怎樣的內涵?)

再去看看每時每刻一個地區、一個省份、一個國家、整個地球所滾動的經濟流,我們空閒時打開的一本書、看的一個電影……這些似乎都是有著太多我們不知道、不理解、搞不懂的深刻學問了。而現在我們卻似乎不願意去學更多的東西了,陶醉在自己越來越窄的知識面裡,做著考一個好大學就完成學習任務的夢。對於很多通識知識,以自己不是學這個方面的來掩蓋自己的無知。我們生活在這個現代化的世界,周圍有著那麼多的學習課程、書籍、環境,我們為什麼不去汲取這些我們不知道的,但是時時刻刻就在我們身邊的知識?這不就像原始人不會逃生一樣,雖然我們可能不是以這個為主要的工作,但是確實必須的。沒有對世界的充分了解就談不上“博學”,也就談不上真正的“創新”。

我們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應該做到心懷天下,博學廣知,睿思創新,對世界說:我作為中國大學生,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