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電信業務20000人投奔餘承東

導讀:華為消費者業務未來還將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畢竟C端與B端產品的運營思路,有著本質性的不同,華為消費者業務走向何方,有待觀察。

文章來源:鈦媒體(taimeiti)

華為電信業務20000人投奔餘承東

近日,華為在組織架構和員工上進行了一次大改革。

華為CNBG(運營商業務)的富餘員工將通過內部疏導的方式轉到CBG(消費者業務)。據鳳凰科技報道,具體員工轉移比例華為並沒有正式通知。但有CBG內部員工透露稱,將有2萬CNBG員工轉至CBG。

而據鈦媒體瞭解到,此前便有消息傳出,因業績不佳,華為CNBG將啟動改革。

鈦媒體對此消息,求證多位華為內部人士,其中一位表示,“有轉崗,但是沒有具體數字,(兩萬)都是什麼謠言?沒有收到(一定數量)人員轉崗的任務”。另外一位表示,人員轉移這個方向是真的。第三位內部人士對鈦媒體表示,華為運營商業務並沒有什麼困難,終端業務發展地快,需要人,所以,有些(運營商業務的)人會需要。

對此,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回應稱:“消息有誤,不可能消化這麼多人。”餘承東表示,最近每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吸收的人數在3000人左右,目前華為消費者業務總員工2萬多人。

在3月29日,華為CBG內部進行了一場誓師大會。任正非、徐直軍、餘承東帶著華為CBG高管集體宣誓,要實現3年1000億美金,5年1500億美金的營收目標。

任正非在內部講話中提出,2019年華為的改革重點,一方面是運營商業務,二是消費者業務。CNBG改革是集團親自抓的戰略重點。

關於運營商業務,任正非在講話中表示,運營商業務已相對成熟,培養了非常多的高級幹部和專家,因此,要逐步建立“精英+精兵+職員”團隊組合方式,形成“彈頭+戰區支援+戰略資源”的隊形,並大膽地將成熟業務的決策權下沉到代表處作戰組織。

此外任正非也表示要授權CBG“軍團作戰”,自主改革,改革的內容包括組織結構設計和薪酬體系,消費者管委會對業務體系仍然有管轄權利。

這也意味著餘承東帶領的CBG將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據華為官方公佈的2018年年報顯示,華為三大業務板塊,消費者業務收入3489億元(人民幣,下同),佔比48.4%,同比增長45.1%;運營商業務收入2940億元,佔比40.8%,同比下降1.3%;企業業務收入744億元,佔比10.3%,同比增長23.8%。

從銷售區域來看,中國區收入佔比最大,達到51.6%;歐洲、中東、非洲佔比第二,達到28.4%;亞太、美洲地區分別為11.4%、6.6%。可見,中國地區在華為全球整體業務中,份量極為重要。

2018年年報公佈當天,有業內人士對鈦媒體表示,華為消費者業務在今年全球終端市場,整體萎縮的情況下,實現這麼大幅度的增長,是一個驚喜。

年報公佈時,正值華為終端剛剛在法國發布完其最新的P30系列產品。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喜悅之情溢於言表,隨後,在朋友圈更新狀態稱,“消費者業務佔比還會繼續迅速提升,今年明年後年......”

而在2019年4月22日,華為公佈的2019年第一季度經營業績顯示,2019年Q1華為銷售收入179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9%,淨利潤約8%,同比略有增長。三大業務板塊具體數字雖未公佈,但從終端銷售數據上顯示,今年Q1實現智能手機發貨量超過5900萬臺。

與此同時,三星、蘋果的銷量分別為6900萬臺、4400萬臺。三星、蘋果均為負增長,只有華為實現了51.28%的大幅度增長。

這是華為消費者業務首次超過運營商業務,一直以來,運營商業務是華為業務的大頭,也是通信設備廠商華為的主營業務。但是,華為對於運營商業務的依賴逐漸減少,卻早有端倪。2013年起,華為運營商業務的佔比開始逐年下降,2016年運營商業務佔比55.7%,2017年運營商業務跌破了50%。

分拆華為主要業務板塊,運營商業務方面,目前,全球正值4G到5G的過渡階段。從3GPP公佈的5G標準流程來看,5G三大應用場景,eMBB(增強移動寬帶)、uRLLC(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信)、eMTC(海量機器類連接)。只有eMBB基本確定,uRLLC、eMTC還沒有最終成形。

國際上,無論是美國、瑞士、韓國,所謂的5G商用,均屬於NSA(非獨立組網),而SA(獨立組網)才是5G真正的最終“形態”。正在舉辦中的2019上海5G創新發展峰會暨中國聯通全球產業鏈合作伙伴大會上,一位聯通員工表示,“對於5G,現在大家還是看不太清楚(其發展趨勢),(運營商)不太好把握投入與產出的比例。”

5G到來,運營商將會面臨相比於4G時代,更大的投資。3G、4G更多地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而5G主要是解決物與物的連接。所以,5G更多的是面向於產業、垂直行業的應用。運營商對垂直行業的瞭解程度,也決定了5G相關的商業模式。

鈦媒體與運營商多位人士的交流中發現,運營商一側,無論是5G商業模式,還是5G相關應用場景,5G具體怎樣與垂直行業結合,均處於探索、摸索階段。

可以預見,未來4G、5G將會長期共存。一位華為內部人士曾經對鈦媒體表示,一是,國際經濟環境影響、投資週期的影響;另外是,受到4G向5G過渡的影響,運營商市場增長開始放緩。

此外,任正非在接受外界採訪時也表示過,對外界5G相關炒作的擔憂。在企業業務、雲計算方面,2017年華為雲業務部門Cloud BU升級為一級部門,獲得了更大的業務自主權。同年,華為宣佈進軍公有云領域。

相比於“張揚”的華為To C的消費者業務,華為企業業務和雲計算業務,較為低調,風格也大相徑庭。前不久,《財經》文章《華為企業業務蛋糕是如何做大的?》講述了華為企業業務的發展歷程。

一位華為內部人士表示,客觀地說,華為企業BG在全球做得並不好。從存量市場上來看,硬件業務既沒有撼動思科,也沒有搶到IBM放棄的高地,以及EMC的山頭;軟件業務既沒有撼動Oracle,也沒有對VMware產生實質性衝擊。

從增量市場上來說,雲業務的培育不算成功,期間路線頻繁搖擺,導致白白錯過窗口期;人工智能、物聯網、邊緣計算等金種子也未能茁壯喜人。總之,100億美金放在別人家要貼喜報,放在華為這裡只能得B裡面靠後的......同時,她認為華為企業BG在中國區做得相當好。

據高盛集團發佈2018年第三季度雲計算行業報告顯示,雲計算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越來越多的雲計算支出流向亞馬遜、微軟、阿里巴巴等頭部廠商。從國內市場來看,2019年的最新變化是,百度雲計算業務的“異軍突起”。同樣主打AI與雲計算深度融合的百度智能雲,勢必給華為雲計算業務帶來一些壓力。

消費者業務方面,競爭對手三星、蘋果“不給力”。比如,三星“爆炸門”事件後,中國市場份額急劇下滑。最新的摺疊屏手機Galaxy Fold屏幕顯示問題,在中國等地的發佈會“取消”,給三星手機業務“重返中國市場”,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

而蘋果高定價策略的失效,以及產品創新乏力,5G等戰略產品的缺席,消費者對蘋果產品持續性疲勞、新鮮感、期待降低。隨著,手機行業T字形格局,以及頭部手機企業集中度提升,中小玩家越來越少。

在不同程度上,給華為消費者業務帶來更加有利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中美經濟貿易的大環境的影響,也成為不少消費者支持華為消費電子產品的緣由。

與愛立信、諾基亞單一的通信業務,不同的是,華為業務線龐雜。

鈦媒體認為,華為消費者產品能夠撐起華為整體營收,一是,4G向5G過渡大環境的影響。二是,與華為消費者業務近幾年的努力、創新密切相關。而華為消費者業務未來還將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畢竟C端與B端產品的運營思路,有著本質性的不同,華為消費者業務走向何方,有待觀察。(本文作者趙晨希,來源於鈦媒體,IT大佬已獲得作者授權、經IT大佬編輯發佈,文中觀點為作者觀點、不代表IT大佬觀點。)

華為電信業務20000人投奔餘承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