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隱藏的鋰電大佬?

提起華為大家首先想到的或許是手機,或許是通信設備,可能不少讀者朋友手中使用的就是華為手機,但卻少有人知道華為還擁有眾多鋰離子電池相關專利,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鋰電大佬。最早讓大家熟知華為的鋰離子電池研發能力的是一篇關於華為研發石墨烯電池的報道,雖然最終表明這只是媒體的錯誤解讀,華為僅僅是通過石墨烯增強散熱,提升了鋰離子電池在高溫下的循環,但是這也表明華為在鋰離子電池技術上的研發能力甚至不輸一些專業的鋰離子電池生產廠家。今年六月份我們曾經報道華為中央研究院聯合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通過La和Al摻雜,將LiCoO

2材料的穩定電壓提高到了4.5V,從而使得LCO材料的可逆容量達到190mAh/g以上,並改善了LCO材料在高電壓下的穩定性,循環50次後可逆容量仍然高達96%,大大提升了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千億科研經費不會白花!華為、阿貢國家實驗室共同開發新型高壓鈷酸鋰材料,可逆容量達到190mAh/g!》)。我們知道LCO材料的理論容量可達270mAh/g,但是由於高電壓下材料的結構變的不穩定,材料內部發生的相變(O3轉變為H1-3相)會導致材料顆粒內部產生嚴重的機械應力,在顆粒內部產生裂紋,並伴隨著著Li+擴散係數的降低,導致LCO在高電壓下循環的可逆容量快速衰降,而華為通過元素摻雜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對於開發高能量密度手機鋰離子電池,提升手機續航時間具有重要的意義,從這裡也能夠窺見華為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上的強大實力。

華為的強大還不僅僅體現在發表論文上,更體現在其所持有的鋰離子電池相關專利上,據小編不完全統計,自2011年以來華為及其旗下子公司申請鋰離子電池相關技術專利達到92篇,其中2012年專利申請數量達到41篇,佔到全部專利數量的44.56%,2013年和2016年也是華為申請鋰離子電池數量較多的年份,分別達到了22篇和14篇。


華為,隱藏的鋰電大佬?



從專利的分類來看“正負極材料”、“電極製備方法”、“電解液”佔據了絕對的主力地位,數量分別達到35、18和14篇,佔比分別達到35.39%、18.2%和14.16%,此外專利數量較多的還包括隔膜、集流體和全固態電池,數量分別達到3、4和5篇,三者合計佔比達到13.5%,從華為的專利構成來看其研究方向更加偏向原材料的研究,例如正負極材料的開發、高性能電解液的研發等。

同時我們也能夠從中看到,華為對於全固態鋰離子電池、鋰金屬電池和鋰空氣電池等新技術均有佈局,特別是在全固態電池方面擁有5篇專利,佔到全部專利數量的5.6%。但是也要注意的是這些專利多是在2012年和2013年申請,也表明近年華為在這些領域進展比較少。


華為,隱藏的鋰電大佬?



在華為所持有的正負極材料專利中,負極材料相關專利佔據了絕對的大頭,達到26篇,其中23篇為複合型石墨負極材料、以及倍率型負極材料,另外3篇為硅碳類負極材料。在這裡我們還注意到了一個有趣的細節,在26篇負極材料專利中有三篇都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與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請的,分別為《一種高倍率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改性方法》、《一種高倍率性能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製備方法》和《一種複合負極材料及其二次電池》,上海杉杉公司是國內領先的鋰離子電池材料研發和生產企業,其與華為公司合作申請相關專利也表明其對華為公司技術水平的認可。

在正極材料的研發方面,華為共持有正極材料專利9篇,其中有5篇涉及富鋰固溶體材料的開發,2篇鈷酸鋰類材料專利,1篇三元材料專利和一篇正極包覆類專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華為擁有的富鋰材料類專利較多,但是多數為2012年前後申請,僅有一篇高電壓富鋰類材料專利(《高電壓鋰電池正極材料、電池及製法和應用》)為2016年與貴州振華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申請,而兩篇鈷酸鋰材料專利均為2016,2017年申請,這說明華為在早期看好高容量的富鋰材料,但是經過多年研究後,由於富鋰材料存在諸多問題,逐漸將研究重點轉向了鈷酸鋰材料。從正極材料專利的分佈來看,華為對於鋰離子電池技術的研究主要是為3C類電子產品服務,並不是針對動力電池市場。


華為,隱藏的鋰電大佬?



華為作為一家以創新驅動的世界級企業,多年來研發經費的投入都遠遠領先於國內同類企業,長期的研發投入讓華為在多個領域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不僅僅是麒麟處理器,以及近期剛剛發佈的昇騰系列AI芯片,在鋰離子電池相關技術的研發方面,經過多年的耕耘也讓華為掌握了大量的先進技術,例如最近報道的華為研發的具有超級快充能力的鋰離子電池技術就是最好的體現。華為的成功也證明一個企業只有重視技術、尊重技術,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