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最後竟然得了抑鬱病?

在汨羅江畔,一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詩人,帶著無比絕望而悲憤的心情。望著天邊最後一絲殘月,仰天長嘆,縱身一躍……從此成為千古哀歌,那天后世相傳正是中國農曆五月初五。這位詩人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最後竟然得了抑鬱病?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以後,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最後竟然得了抑鬱病?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貴族,與楚王是同宗,和楚王一樣,姓羋。他的一生主張對內薦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連齊抗秦。但是屢次被排擠,曾經被兩次流放。

早些年間,屈原是深得楚懷王信任的,曾共圖國事,因為擬製憲令,尚未完成,上官在懷王面前讒言。楚懷王便發怒,疏遠了屈原,從此被貶為大夫。後來,頃襄王即位後,依然聽信小人的讒言,再次放逐了屈原。

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最後竟然得了抑鬱病?

或許提起到屈原,人們往往只重視他的作品優秀,人格高尚,愛國情懷熾烈。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他的精神狀態。他的名詩《離騷》中寫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寧溘死以流亡兮。”從這些詩句中都不難看出他整個人的沮喪,焦慮,鬱悶,甚至是尋死。任何一個生命的消失都是悲劇。

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最後竟然得了抑鬱病?

一片忠心卻遭到無情的打壓,經歷了兩次流放。親眼看著國勢日漸衰弱,卻又無能為力,遭受著一連串的打擊與刺激,對世界和周圍的一切乃至人生都變得麻木絕望。

在極度壓抑,鬱悶的情況下,以至於選擇了了卻自我這條不歸之路。死亡,對於屈原來說是崇高的。他寧願暴死而屍漂江河,也絕對不和姦臣同流合汙,保持清白之志而死於忠貞之節。

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最後竟然得了抑鬱病?

屈原當初追求的“美政”,即上有治國明君,中有輔國賢臣,下有和諧社會,百姓安居樂業。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不可能實現的。

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最後竟然得了抑鬱病?

作為一名政治家,他卻缺少政治人格。不會講究權衡利弊和暫時妥協。縱然他堅韌不拔,剛正不阿,嫉惡如仇,但是一直在自怨自哀,埋天怨地,不具有智慧的生存方式。不懂得變通,不會融入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憑藉一個人的力量,反對當時的政權。最終只有將自己逼入絕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