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談|先有「屈原」還是先有「端午」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仲夏之月,端午時節。

風兒在雨霧氤氳中浸染,粽子飄搖著熟糯米的軟香,艾草妝點著門簷下的靜謐。

《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人乃天地之心、五行之端。因而,“端”為始。

节日谈|先有“屈原”还是先有“端午”

端午節是我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如果將歷史上所有與端午節有關的人物進行PK,屈原無疑是最終勝出者,成為歷朝歷代公認的“端午人物”。

根據流行的解釋,不但端午節是紀念屈原,而且粽子和龍舟的民俗,也都與人民同情屈原、自發保存他的遺體有關:粽子要投入水中,餵飽魚蝦,避免它們因飢餓食用屈原;龍舟則起源於民眾自發駕船尋找屈大夫的遺體,久而久之演變成比賽。

节日谈|先有“屈原”还是先有“端午”

齊白石《端午》

可事實上,端午本來就不止是“一個”節日。

在古代社會,端午的時段極其特別,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的夏至節,節後一段時間是否風調雨順,關係到全年的農業收成。在以農為本的時代,理所當然為此舉行大規模的祭典。

节日谈|先有“屈原”还是先有“端午”

豐子愷《買粽子》

因此,

端午粽子與其說是特製魚食,更有可能是遺留自上古時代祭祀夏至的用品。至少可以確定,直到南北朝時期,粽子還主要是夏至的習俗,如南梁時代的《荊楚歲時記》就有明確記載:“夏至節日食粽。”

节日谈|先有“屈原”还是先有“端午”

各地不同的粽子裹法

在古代中國,端午也遠不是人們歡慶喜樂的節日。在人們心中,五月長期都帶有不祥的色彩。

這可能是因為,

每當仲夏到來,洪水和瘟疫的季節也隨之開端。《禮記.月令》對此即有解釋,認為夏至是陽氣的頂點,同時也是陰氣發展的起點,陰陽相爭,正是萬物死生之界,所以在這個月萬事都要注重“戒”。

五月不吉利,五月五的端午更是兇上加兇。東漢末年的《風俗通》即提到,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男害父,女害母。”

因此,很多端午習俗都和這種不祥的傳說有關:在不知有病原體存在的古代,人們認為毒蟲、邪氣是瘟疫發生的原因,在夏至時節懸掛菖蒲艾草、佩戴香包、喝雄黃酒,都是對抗疫病的具體方法。

节日谈|先有“屈原”还是先有“端午”

觀競渡

所以,“端午節本是南方傳統生活習俗,它的歷史遠在屈子生活年代之前,是農業社會青黃交接之時的一次生活盛宴,由於屈子投江正值端午,所以傳統民間習俗又被賦予了歷史人文內涵。說到這兒,你應該明白是先有“端午”還是先有“屈原”了吧?

那屈原是怎樣和端午“掛上鉤”的呢?

其實,我國曆史上推出的“端午人物”候選人主要有屈原、伍子胥、介子推、勾踐、曹娥、陳臨、周處、張天師、鍾馗、黃巢、蠶神、農神、藥王神等。經過民眾長期篩選,影響最大的有三位:屈原、伍子胥和曹娥。這三位入圍者都有感動歷史的人生故事,都是在五月初五因水而逝,死後都被後人追思禮讚。

节日谈|先有“屈原”还是先有“端午”

傅抱石,屈子行吟圖,1944年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約於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由於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同盟,沒有成功,反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楚襄王即位後,依舊寵信奸佞,再次將屈原革職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不忍再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顛沛的苦難,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於是選擇以死明志,自投汨羅江而亡。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吳國名臣。他本是楚國人,其父伍奢曾擔任楚平王的太傅,受讒言陷害,和伍子胥的哥哥伍尚一起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的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屍三百下,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成為諸侯一霸。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掉越王勾踐,但夫差不聽,反聽信讒言,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被越國偷襲所滅。

节日谈|先有“屈原”还是先有“端午”

伍子胥鞭屍

曹娥是東漢時期的著名孝女,相傳是浙江上虞人。她的父親曹盱是當地有名巫師,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東漢漢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五日,曹盱駕船在舜江中迎接“潮神”伍子胥,不幸因江流湍急,“為水所淹,不見其屍”。當時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找了十多天也沒有結果。悲痛至極的曹娥投江自盡、以表孝心。數日後,有人看見曹娥揹負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江面。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节日谈|先有“屈原”还是先有“端午”

曹娥碑

專家分析,這三位“端午人物”入圍者的人生故事都很感人,但令人感動的原因各有不同。屈原是憂國憂民悲憤而死,伍子胥是被逼無奈而死,曹娥是為父親盡孝而死。相比之下,人們更推崇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操。因為這種對國家對民族的“大愛”,是歷朝歷代公認的個人最崇高的理想情操,是伍子胥個人的恩怨情仇和曹娥對父親的“小愛”所不能比擬的。

节日谈|先有“屈原”还是先有“端午”

傅抱石,屈原漁父圖,1954年

另外,才華橫溢的屈原還是一位偉大詩人,曾創作《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著名詩篇,社會影響力巨大。他以高潔人格譜寫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等千古名句,也給歷史留下了“正直峻潔、剛正不阿、超凡脫俗、寧死不汙、殉身理想、九死不悔”的良好公眾形象。

节日谈|先有“屈原”还是先有“端午”

屈原行吟圖

在數千年的文化哺育中,屈原的詩句被人們千古傳頌,他的人生故事也融入端午的節日習俗中,共同參與鑄造中華兒女的民族性格,並代表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走向亞洲、走向世界。迄今,東亞十多個國家都把端午節作為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足見屈原這位‘端午人物’的社會影響之大。

节日谈|先有“屈原”还是先有“端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