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的教育觀念——精密教育

一種新的教育觀念——精密教育

米粒媽


美國中產家庭的孩子之所以能贏在起跑線上,最主要的還是贏在精密教育方法上。所謂起跑線,其實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享受到了父母帶來的紅利。

上面這句話米粒媽一萬個贊同,包括標點符號。說這話的是美國的一位著名的社會學家,哈佛教授羅伯特·帕特南。

他走進了上百個美國家庭,既有華爾街的高級白領,也有高中都沒畢業的倉庫裝卸工,聽他們講了一個又一個成長的故事,寫了一本書叫《我們的孩子》。

有一次帕教授約了一位消防員,結果他把一家3個娃全都帶來了,原因是想讓孩子們見識一下受過高等教育的體面人是個什麼範兒。

要知道,在美國一個消防員的孩子哪裡有機會見到哈佛教授本人。窮人和富人之間就像兩個星球一樣遙遠。

然而50年代美國可不是這樣。

“窮人不知道自己窮。那時候整個社會好像有一道自動扶梯帶著我們上升。”

作者帕教授自己就是苦出身,可是這個碼頭工人的孩子卻優秀得不像話。不僅考上哈佛,還當上了哈佛的教授,甚至成為奧巴馬的資深顧問。

可是他卻發現一個殘酷的真相,今天的美國你想成為全村人的驕傲,光靠個人的努力和才華已經遠遠不夠了,一個孩子的出身決定他的起跑線,也決定了他的一生。

好險,投胎果然是門技術,帕教授如果晚生60年,他的人生肯定和哈佛教授無緣了。

在這樣的社會,人就是天上的雪,有人落在山頂晶瑩璀璨,有人落在水中無聲無息,還有人直接落在茅坑裡。

有人說這是一本洩露天機的書,中國家長快醒醒,抓住最後的機會吧。

《我們的孩子》雖然揭示了一個非常殘酷的結論,但是它也為我們找到了一條道路。我看完了,反而覺得不用糾結了。

首先,美國人民實在是太作了。如果說中產家庭的孩子充分地享受到了父母給他們帶來的紅利,那美國的窮孩子是遭受了父母的雙重暴擊。

書中有個女孩叫凱拉,她家有五個兄弟姐妹。分別是:她自己,媽媽和前夫生的兩個娃,還有爸爸從原來的家裡帶過來的兩個。

這一窩孩子,有3個是同一個媽,2個同一個爸,還有一個是爸爸的前妻和別人生的。

瓦特?這個家庭是把自己活成了一道排列組合題啊!

對這種家庭關係錯亂到無法描述的,美國人還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稱叫拼盤家庭。這情況不算奇葩,在美國的中下層次許許多多的孩子都生活在這樣的家庭。

孩子能平平安安地長大,不當未婚爸爸媽媽,不吸毒就算很好了。這種寒門怎麼可能出貴子,底層自身的潰敗使他們根本無力跨越鴻溝。

但是,另一個原因對中國家長就非常重要了。

其實50年代的美國是全民佛系養娃,中產和中下層次一樣信奉自然放養,認為養孩子開心就好。

但是到了80年代,兒童教育心理學、腦科學在美國有了很多新發現,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很快地學習到了教育孩子的新知識。

越來越多的人明白了,有了科學的方法,孩子在智力和性格上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領先同齡人。於是中產放棄了輕鬆散養,採用了一種“精密教育法”

所以,雖然優秀的孩子的確出自於中產家庭,但讓他們領先的不僅僅是富爸爸的錢和身份,更是一種新的教育觀念——精密教育

今天我們許多中國家長還像海草一樣,在快樂教育和應試教育間搖擺,其實美國家長用了30年的時間已經為我們找到了答案。

想要孩子成材,既不能自然放養也不能只拼成績,而是走一條精密教育的道路,這才是中國家長最需要的。

那麼什麼是精密教育,聽起來好學術啊,其實也沒那麼玄,我給大家翻譯一下,就是升級版的虎爸虎媽,人性化的應試教育

書中那些工程師企業家律師醫生家庭無一例外,全都高度關注孩子的學業。

1歲前就開始培養閱讀習慣,許多孩子在上幼兒園時就能閱讀蘇斯博士系列。家長花重金投資各種課外班,就為了讓孩子在寒暑假彎道超車。必須上大學而且一定要上名校。

但是和中國的虎爸虎媽不同的是,這些美國家長更講究方法,投入更多時間資本在孩子身上,拼學習但不忽視性格培養,孩子的智商情商雙高。

我舉幾個書中的案例,大家一對比就明白了。

比如說閱讀吧,中下層次的家長也知道閱讀的好處,有一個母親她為了讓孩子愛讀書就去辦了張借書證,但是她做的僅此而已。

而在另一箇中產家庭裡,媽媽每晚都會為孩子們讀書,三個孩子一起聽,媽媽一邊講圖畫中的故事,一邊鼓勵孩子做出回應,這是互動學習的經典場景。

此外,媽媽還把旅行、娛樂和閱讀聯繫在一起,在帶孩子們去安妮小屋之前,事先就為他們讀了《安妮日記》,遊玩參觀的時候就能引導孩子們回想起書裡的內容,激發再次閱讀的興趣。

等到孩子們上了學,媽媽在學習上盯得很緊。她比孩子們還清楚他們在學校的進度,經常說,嗯,這裡做得還不夠好,需要我們更加努力。

到了暑假,全家去佛羅里達度假,外面是陽光草地,環球影城,孩子們卻被關在屋裡完成作業,做完了才能出去玩。

而那位中下層次的媽媽,她的小女兒有閱讀障礙,為了拿到高中畢業證,她考了六次還是七次才及格。

“那時候真是壓力山大,可是媽媽始終沒有放棄對我的支持。”女兒說。

“她是如何支持你的”?訪問者緊接著問道。

“我考試時,她會為我祈禱,請求上帝保佑。”

哈哈哈,你感動嗎?我不感動!

這兩個家庭,一個粗線條,辦張卡、給孩子打個氣就完事了;另一個細緻入微,日常生活裡創造了很多機會培養讀書的興趣。更捨得花時間、花心思在孩子身上。

在管教孩子方面

,中下層次的家庭教育要求孩子服從,而中產家庭最關注的是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有一箇中產家庭的受訪者,他回憶自己小時候,有次做習題時很想出去玩,就偷看後面的答案,假裝是自己做出來的。

“我媽就說,既然你做得這麼快,那就再做一頁吧。”

孩子不幹,說明明我都做對了,為什麼還要做一頁。媽媽說,因為我看到你作弊了。

這位媽媽管教孩子非常有分寸,發現作弊,她沒有嚴厲地批評指責,但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用讓孩子再做一頁的方式來罰他,告訴他你錯了。

我們現在都提倡對孩子要包容,但這種觀念下容易過度,造成孩子自我中心。其實像這個媽媽有分寸的管教才更恰當。

她對孩子的態度中,既包含了懲罰,也給予了尊重和理解,達到懲罰的效果卻沒有傷害他的自尊心。

同樣,孩子剛上學時,總是忘帶作業回家。媽媽就每天下午放學時都要求他檢查書包,看看有沒有忘帶東西。折騰了好幾個星期,總算學會了自己檢查。

而另一個媽媽的管教方式就簡單多了。小女兒剛上幼兒園時,每天都哭鬧的很厲害,從早到晚折騰了一個月。學校想了很多辦法都沒用,最後,媽媽去趟了學校,把女兒帶進衛生間,打了一頓,自此再也沒有哭鬧過。

簡單粗暴的教育看起來效率很高,巴掌比擁抱管用,前一個媽媽用幾個星期才解決的問題,後一個媽媽可能幾分鐘就搞定了。

但是培養出來的孩子完全不同,一個是全美頂尖大學的高材生,自信陽光,理想是當一名醫生。

另一個,好不容易高中畢業,大學讀了一年就退學了。找了份工作,因為累就辭職了,轉頭告訴媽媽,是老闆把她炒了。

美國中產家庭的孩子之所以能贏在起跑線上,最主要的還是贏在精密教育方法上。

一句話,所有成功教育的家庭,父母都深知一個道理:

要在尊重和幫助的前提下嚴格要求。

而我們中國父母最大的問題是,一提到愛和寬容就忘了嚴格要求,一想到分數就顧不上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美國中產家庭花30年形成的精密教育正是中國父母最需要的技能,因為我們的孩子都要走應試,而走通這條路需要孩子更堅強,更自律,對學習更主動,家長嚴格要求的同時更要懂得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成熟堅韌的品格。

在《我們的孩子》中可以看到一個個美國中產家庭的教育成長故事,看到這些父母長年不懈的付出,你會覺得所謂中產、白領、精英這些光鮮亮麗的詞兒,背後其實就是一絲不苟的態度,為了目標肯努力付出的誠實精神,尊重關愛家人的教養。

跨越鴻溝就是一個人的成長,但又不僅僅是我們的孩子的成長,更是我們自己的改變。

作者:米粒媽,美國海歸、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科學育兒、親子閱讀、剁手推薦。

轉自:華大幼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