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宜陽 玉陽宮考辨

河南*宜陽  玉陽宮考辨

宜陽玉陽宮考辨

金元時期,河南宜陽縣是全真教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僅韓城至三鄉15公里之內,先後創建了韓城的長真庵、崇真觀、福昌的頤真觀、三鄉的修真觀、後院的長春觀和南寨的玉陽宮等眾多全真道場,全真道士譚處端、於道顯、王志明、孫伯英、段志寥、姚志玄、張志洞等眾多高道在此修煉講道,一時大德薈萃,道觀林立,香菸繚繞、信眾廣佈,蔚然一派黃老氣象,玉陽宮就是其中最為靚麗的道家景觀,它見證了全真教的鼎盛發展和衰敗沒落的過程。本文試圖根據現存的古代碑刻和相關資料,對宜陽玉陽宮的歷史演變作一簡單考證。

一、玉陽宮的歷史變遷

玉陽宮位於河南宜陽縣三鄉鎮南寨村西門外,是全真道教隨山派道場。對於玉陽宮所在的具體位置,金代樗櫟道人秦志安在《重修玉陽道院記》這樣寫到:“昌水之南,洛水之北,名曰上莊”“中有玉陽道院。”點名了玉陽宮就坐落在宜陽三鄉附近的上莊村,這樣的記述與實際存在似乎有一定差異,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差異現象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兩個村的關係說起。南寨村和上莊村南北呼應,相距不足一華里,在金、元以前乃之於明代,原本就沒有南寨這個村子的存在,當時的南寨是上莊村的一部分,名曰上莊寨,後來人們依寨而居,逐漸形成了村落,因處於上莊村南,故名南寨。前人在記述玉陽宮所處地理位置時,將位於南寨的玉陽宮說成上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玉陽宮的前身是紫虛真人於道顯的道庵。金代秦志安《重修玉陽道院記》:“昌水之南,洛水之北,名為上莊,中有玉陽道院,乃紫虛教主三於老仙修真煉氣之所也。老仙蛻殼飛而上天,百戰之後,荒蕪福田。孰主張是?”文中提到的“紫虛教主三於老仙”,乃是全真道第三代弟子於道顯,他是山東文登人,號離峰子,是道教全真七子之一劉處玄的大弟子。他既是金末著名的道士,也是一位詩人,他在上莊建庵修道期間,曾寫了一首《勒姑告》七絕詩:“水南水北路交相,人去人來有底忙。爭似一庵閒打坐,寸心無事自清凍。”這裡的“水南水北”指的是上莊村北的連昌河和村南的洛河,從這首詩中印證了於道顯在此建庵修道的地理位置。

金貞佑四年(1216年)五月,蒙古軍兵圍山西太原,屠城忻州,一代文學宗師元好問被逼離開忻州家鄉,攜一家八口,渡過黃河,避亂寓居在與玉陽宮近在咫尺的三鄉鎮。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文化巨人,一位高道大德,便有了歷史性的接觸相會,元好問在《紫虛大師於公墓碑》的文中亦有記述:“予在三鄉時,蓋嘗望見離峰子於眾人之中。及官東南,離峰子亦嘗寓書求予為錄章封事(即道士祭天的祭文)。”正是由於兩位歷史名人在三鄉的初次相會,造就他們成了故舊好友,以至於元好問在鎮平、內鄉縣令任上,也時有文字往來。於道顯於金開興元年(1232年)仙逝後,元好問為其撰寫了《紫虛大師於公墓碑》。由此推測,於道顯大約在金代的貞佑四年(1216年)前後結庵於上莊的南寨,這應該是玉陽宮早期的建庵時間。

這座道庵歷經了金末戰亂之後,隨著始建者紫虛老仙於道顯的仙逝,從此道庵荒蕪衰落。後有全真教第四代弟子靈陽子段志寥、希真子姚志玄,在遺庵的遺基上,拓展上莊村民李姓和馬姓捐贈的宅基,建成了佔地四十餘畝的道觀。《重修玉陽道院記》對此也有記述:“此疇昔所遺壇埠之舊址,內承李道、李瑞之故宅,將三倍有餘矣。”何志淵的《玉陽宮銘並序》中對此也有明確的記述“戮力而其成之,恢李、馬之故基,則拓地者殆四十餘畝,玉陽之邃宇則敞,房屋者則百數,變俗鄉為道鄉,化塵境為仙境。”這兩篇文中明確指出是拓展李道、李瑞和馬氏施捨的民宅修建而成。道觀建成之後,在剩餘的一畝多土地上,修建了湯王廟。

靈陽子段志寥、希真子姚志玄完成道觀的修建是在何代?從《重修玉陽道院記》中可窺見一些蹤跡:他們倆是“瑩然子周尊師入室弟子也,尊師方住持天壇之上方院,仍提點小有洞天之綱紀,乃長生劉真人之法嗣也。”這段話直白地告訴我們,道觀的修建時間應該在瑩然子住持天壇上方院的時期。據趙衛東《金元全真道在濟源的傳播》:“蒙古太宗窩闊臺九年(1237年),王屋總帥司榮知其道高德著,禮請其住持天壇上方院。……住持天壇上方院後,周頤真便帶領徒眾欲重修道觀,但時隔不久,蒙古太宗窩闊臺十二年(1240年)七月,周頤真仙逝。”從上文分析而得,主持修建玉陽道觀的段志寥、姚志玄,他們是瑩然子周頤真的弟子,周頤真乃全真七子劉處玄的弟子,在道院修建期間,周頤真正在河南濟源王屋山住持天壇上方院。宜陽玉陽道觀完成重修的時間應該在蒙古太宗窩闊臺十年(1238年)前後。

道觀建成以後,某一日,清虛大師宋德方路過於此,題名玉陽觀,“玉陽”之名從此名響道教叢林。宋德方,字廣道,號披雲,今山東掖縣人。他師出長生子劉處玄,後又得度於玉陽子王處一,佔道士籍。待長生子仙逝,又事長春子丘處機為師,故在全真教史上有“三燈傳一燈,一燈續三燈”之譽,是長春子丘處機西行覲見成吉思汗隨侍的十八士之一。由於他曾“得度玉陽”,再加上他在全真教中著力倡導宗祖傳承,故將建成的道觀冠以老師玉陽子王處一的道號,確立了以“玉陽”為名稱的道院之名,也稱玉陽觀。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全真教第十任掌教祁志誠奉元帝詔命巡視道觀,路過玉陽道觀,在此作停留歇宿。因掌教留宿於此,道院的規格等級得到了提高,玉陽觀也就改名成了玉陽宮。祁志誠是宋德方的弟子,劉處玄的再傳弟子,繼承了全真教性命雙修、三教合一的基本宗旨,在全真教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了將祁志誠棲息玉陽宮這件事記錄在案,不致湮滅,第四代全真弟子、玉陽宮道長張志洞,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遠赴河北,請何志淵寫了序文,又請祁志誠寫了銘文,鏤刻上石,形成了《玉陽宮銘並序》這通碑文。

隨著元明政權嬗變,玉陽宮也由鼎盛時期步入到了相對衰弱時期,朝廷的重視程度、道觀的建設規制、道眾的人數隊伍,大不如先前的金元時期,但此時的玉陽宮還是以“宮”出現。進入清代以後,玉陽宮徹底進入到了沒落時期,曾經輝煌的玉陽宮淪落成了奉真觀。新中國成立以後,就連改名後的奉真觀也徹底湮滅,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之中,被人們淡然忘記。

二、玉陽宮與福昌宮、蘭昌宮、連昌宮的淵源

玉陽宮是道教的道宮,還是皇家的行宮?它與隋唐時期的福昌宮、蘭昌宮、連昌宮是怎樣的關係?對於這一問題,筆者在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的前提下,作以下釐清。

唐初武德二年(619年),將宜陽郡改為熊州,將熊州隸屬的宜陽縣改為福昌縣,將縣治從今天的宜陽韓城鎮東關村遷徙到鎮西4公里處的福昌村,此地有隋代創建的福昌宮,故以福昌之名為縣的名稱。《隋書·地理志》記載:“河南郡宜陽縣有福昌宮。”《新唐書·地理志》也說道:“武德二年,更宜陽曰福昌,因隋宮為名。有故隋福昌宮,顯慶二年複製。”縣城遷至福昌後,福昌宮一度廢置。為了往來於兩京皇室成員停頓的需要,於顯慶三年(658年)又恢復了福昌宮的建制,在福昌縣城西17華里處進行新建,宮址就位於現今宜陽縣三鄉鎮的上莊村。據《新唐書》記載: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東幸洛陽,於“麟德元年(664年)二月戊子,如福昌宮。”由此可見,初遷之時,仍依福昌宮為名。後隨著時間的推移,福昌宮改名連昌宮。《方輿紀要》:“宜陽縣福昌宮,縣西十七里,隋置,後廢。唐顯慶三年,復置,改為蘭昌宮。”這裡的“縣西”當指福昌西。《唐書·地理志》“壽安縣西二十九里有連昌宮,顯慶三年置。”這裡的“壽安縣西二十九里”的記述有誤,因壽安縣治就是今天的宜陽縣城,其西29裡,於洛河南岸為孫留村一帶,洛河北岸為河東營一帶,此二處舊志未有行宮的記述,也未見宮殿遺址的存在,而連昌宮所在的上莊村距壽安縣城80裡之距,絕非二十九里之說,這可能是誤將韓城當成了壽安城的緣故了。但蘭昌宮、連昌宮兩個宮的復建時間均為“顯慶三年置”,時間高度一致,由此可知,蘭昌宮與連昌宮應為一宮二名,同屬一宮,惟後者宮址記述有明顯錯誤。蘭昌宮或處在連昌河畔,或因“蘭”“連”諧音,最終“連昌”之名替代了“蘭昌”,長傳不衰。

那麼玉陽宮與連昌宮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呢?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開封人李濂纂修的《河南通志》認為:“蘭昌宮,一名玉陽宮。”在光緒《宜陽縣誌》連昌宮欄下按語:“福昌、連昌、玉陽三宮名,舊志皆以為顯慶初置。福昌,隋故宮也,唐因之為縣城,別建宮於今之上莊保,名之曰蘭昌宮,一名玉陽宮,亦曰連昌宮,皆當時名稱之異其詞耳。”以上所記混淆了道家玉陽宮和皇家行宮蘭昌宮(連昌宮)的概念,且在時間上出現舛誤。蘭昌宮從福昌移址連昌河畔是在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而玉陽宮修建的時間是在此後金朝滅亡四年,即蒙古太宗窩闊臺十年(1238年)前後,二者前後相距580年,怎麼能屬同一座宮殿呢?而“玉陽”之名是由宋披雲真人用其師玉陽子王處一的道號命名,若干年後,因掌教祁志誠奉元帝之名巡視道觀,歇息於玉陽觀內,遂改“觀”為“宮”,這在《玉陽宮銘並序》碑碣中講的非常清楚。

玉陽宮建在上莊南寨村,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連昌宮修建在什麼地方?二者的關係如何?

《河南通志》記載:“蘭昌宮在宜陽縣西上莊保,唐顯慶初建。”這裡明確地將蘭昌宮定位於上莊。上莊東三里為下莊,南一里為南寨,形成了三角之勢,處在連昌河和洛河的夾角上。自古以來,這三個村的村民都以連昌宮修建於此而自豪,對外均稱自己為“莊裡”人,這個“莊裡”的名字是由“宮圍皇莊”演變而來,這也是上、下莊的得名之源。正是由於連昌宮處於連昌河入洛的夾角地帶,三川環繞,景色優美,才有“唐宮煙水”的美譽,明清時期將其列入宜陽八景之一。

河南*宜陽  玉陽宮考辨

嘉佑五年(1060年)夏天,北宋理學家邵堯夫先生曾西遊洛河川,他的足跡走遍了壽安、福昌(均為今宜陽地)二縣,寫下了諸多詩篇,其中就有《故連昌宮》一詩:“洛水來西南,昌水來西北。二水合流處,宮牆有遺壁。行人徒想像,往事皆陳跡。空餘女幾山,正對三鄉驛。”點名了連昌宮就處在洛水和昌水的合流之處,這與《通志》有關“連昌宮位於上莊保”的地理位置相吻合。

金代貞佑年間,紫虛真人於道顯曾經在此建庵修煉,寫下了《過連昌》七律一首:“連昌宮闕已平沙,不見乘鸞只見鴉。依舊嵩峰橫木末,無窮洛水去天涯。霓裳曲罷山禽語,端正樓空野草花。千古繁華留不得,幽棲今屬道人家。”這首詩描寫了連昌宮早已荒廢,遺址被淤為沙地,唐玄宗創作霓裳曲的連昌宮和楊貴妃居住的端正樓早已人去樓空,呈現出山禽啾啾,野花點點,昔日的繁華行宮成了“道人家”的修煉講道之地,同時也印證了於道顯初結道庵的地點就是昔日連昌宮遺址,也就是說金元時期的玉陽宮是在唐代連昌宮遺址上修建起來的。

明代嘉靖年間,何繼麟寫的《重修玉陽宮記》殘碑對此也進一步有所交代:“天寶之末,祿山亂而斯宮遂湮,唐末五代,兵戈……。其後不知何許,因遺址建之以宮,更名玉陽。”描述了連昌宮毀於唐代安史之亂,又經過五代時期的兵革破壞,連昌行宮徹底消失,後在此基礎上修建了玉陽宮。

通過以上分析,道教的玉陽宮是在連昌宮遺址上修建起來的,二者在地址上具有承襲關係,這是造成玉陽宮與蘭昌宮、連昌宮相混淆的重要原因。

三、玉陽宮遺存的碑碣資料

1、《重修玉陽道院記》。這篇碑記原收錄於明代弘治年間陳宣修、喬縉纂修的《河南郡志》一書。此篇碑記由全真教第四代弟子樗櫟道人秦志安撰寫,記述了玉陽道觀重修的前後經過。道院完成重修之後,由全真道第四代弟子、住觀道士楊道正、李志顯遠赴山西,求秦志安為之作記。此時玉陽以“觀”而稱,還未以“宮”而名,故秦志安在《重修玉陽道院記》時,是以“玉陽道院”記之。秦志安,字彥容,出生於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他出身世代書香,通今博古,是金元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蒙元佔領河南後,他北上回到家鄉上黨,在這裡遇到了全真教掌門人宋德方,拜宋為師,得道號通真子。元太宗九年(1237),秦志安接受老師宋德方的邀請,在平陽玄都觀負責總纂《玄都道藏》。雖然宋德方是《玄都道藏》的總主持,但秦志安實為《玄都道藏》的總編輯,為《玄都道藏》的編纂成書做出了卓越貢獻。

2、《玉陽宮銘並序》。這通碑原立於宜陽縣三鄉鎮南寨村西的玉陽宮遺址。1973年冬,南寨村為下鄉知識青年建房時,佔用奉真觀的地址,就組織了幾十名群眾,用麻繩捆綁,將石碑拉倒。石碑倒地後造成了傷殘,碑身放在了南寨村西街頭,螭首存於南寨小學,贔屓碑座就地掩埋。到了1987年3月,南寨居民周庚申先生,處於對古碑的珍惜與愛護,對《玉陽宮銘並序》殘文進行了抄錄,留存了有限的珍貴資料。由於碑身長期仰臥於街巷,碑陽的銘文又朝上放置,經過長時間的日曬雨淋,碑體風化嚴重,再加之人為捶打敲砸,致使碑文字跡無存,具有極高文物價值、學術價值的古碑變成了光禿石板。為了保存這通珍貴的“光禿石板”,經宜陽縣三鄉鎮人民政府決定,於2012年6 月17日將其運至三鄉光武廟院內珍藏,後經民營企業家張文敏先生出資,又重新配置了贔屓碑座,將其矗立在光武廟後廣場上。

《玉陽宮銘並序》內容分為銘和序兩部分。《序》文部分在前,撰寫於元代至元二十二年,由何志淵撰寫。何志淵,四川綿陽人,為宋德方的大弟子,道號清真子,他學識淵博,曾住持山西芮城的純陽宮(即永樂宮),在其師主持纂修的《玄都道藏》任總校審。《銘》文部分撰寫於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三月,由全真教掌門、大宗師洞明真人祁志誠撰。

該碑殘長2.3米,寬1.02米,厚0.35米。碑的陽陰兩面碑文均為楷書。碑陽每行75字,共26行,碑陽內容為《玉陽宮銘並序》。碑陰由於長期翻撲於地,碑文相對保存完好,字跡雖然漫漶嚴重,但可部分辨識,記載了為重修玉陽宮做出貢獻的功德主姓名。

螭首長110釐米,寬1.02釐米,厚0.35米。螭首陽陰兩面均為二龍戲珠。陽面為圭形篆額,字體為隸書雙鉤,但漫漶難辨。陽面龍珠上為火焰紋,為火龍珠;陰面龍珠下有水紋,為水龍珠。陰面碑額偏下中間處有三行正楷題額,中間的題額為“祖師重陽全道開化真君”,是元世祖忽必烈對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的封贈;其右的題額為“長生輔化明德真人”,是元世祖忽必烈對王重陽弟子、全真教北七真之一劉處玄的封贈;其左的題額為“周尊瑩然清虛真人”,為劉處玄弟子周頤真的法號。為什麼將師徒三代的封贈法號題記於碑額之上呢?其原因有三:一是王重陽師徒得到了元朝皇帝的封贈,將其刻於碑額之上,顯示了全真教在元朝恩寵尊貴的地位。二是因主持修建玉陽宮的段志寥、姚志玄為“瑩然子周師尊入室弟子也。”尊師周瑩然“乃長生劉真人之法嗣也。”根據古人“源清者其流不濁,表正者其影必直”的道理,故雕刻師徒三代真人法號於其上,供道眾瞻仰。三是這種形式是全真教宋德方派造像、立碑的主要特徵,把祖師續接在傳統道教主神之後或碑額之上,以此展示全真祖師是道教正傳的繼承者,達到鞏固全真教在道教內的正統地位。

3、《重修玉陽宮記》。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宮道士王教松率門徒對玉陽宮進行了重修,工程竣工以後,邀請同鄉秀才何繼麟為之作記,寫下了《重修玉陽宮記》這篇碑記。

以上是筆者對玉陽宮歷史發展的初步探討,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2014年4月於家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